阅读更多 »
宗教改革在继续——重新确认并持守“因信称义”的福音
五百年前那段久远的历史好像在我的生命中延续,让我更加明白了:为什么自己是宗教改革的后裔。路德是在宗教改革的背景下被神使用发现了福音,今天我们需要做的是,把已经再发现了的福音重新置于改教的背景下,来使这福音在我们生命中显为“福音”!答案只有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才显得实在和有价值。如果说路德是在没有答案的时候通过面对问题而得到了答案,今天的我们则需要在已知答案的时候重新面对问题来真正理解这答案。这是我们要经历的“福音再发现”,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持守住宗教改革再发现了的福音!
阅读更多 »中世纪的信仰:改教的背景 [注1]
“宗教改革前夕的基督教究竟是充满活力还是已经腐败了?”几年前这个话题还几乎不会激起什么反响,似乎每一个人都很开心地认同:宗教改革前的欧洲人在呼吁改革,并痛恨腐败的罗马教会所加的重轭。现在这样的观点也没有消失。但历史研究——尤其是1980年之后的研究表明,出乎人们的意料的是,在宗教改革之前,信仰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当然有人会抱怨,但绝大多数民众仍然怀揣热情投身其中。人们的宗教热情意味着他们渴望改革。那么,是活力还是腐败?这本来就是一对错误的对比。改教前夕的基督教无疑是受欢迎的,并且充满了活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健康的、是符合圣经的。事实上,如果宗教改革带来的是所有人期待的那种改革,那它也不过是一场自然的社会运动,一次道德革新。但这是改教家们所反对的:宗教改革不是一次受欢迎的道德改良,它挑战了基督教的核心。他们宣称神的话语介入其间并改变世界。它是不期而至的,且是与人的想法背道而驰。它不是人的工作,而是神圣的突发事件。
阅读更多 »“信心”之于路德何以成为基督徒生活的中心概念?[注1]
“唯独信心”这个典型的宗教改革立场是如何形成的?这个问题将我们带回到宗教改革的根源,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宗教改革的最初阶段本质上是神学研究和敬虔生活的结果,是发生在中世纪的神学教导过程中和严守教规的修道院生活经验背景下的。至少从十二世纪开始,“爱”而不是“信心”被认为是得救的决定性因素。我想问的是,在这样的中世纪背景下,这个转以“信心”为核心的惊人转换到底是如何能够发生的?这个对于宗教改革而言具有根本性意义的转换过程是如何完成的?我在这篇文章中所描述的是一个澄清的过程,它最终使路德将信心放在影响基督徒生活的中心。
阅读更多 »何为宗教改革的“称义”教义?[注1]
如果我们也注意到“什么是真正福音的”(what is evangelical)这个问题已经多么深地被卷入到今日福音派教会对认信身份的自我确认当中,我们就可以理解,教会历史学家们将这一历史问题从对教条主义的拥抱中区分出来是多么困难,因为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对“福音的”所作的定义越不清楚,就越会生硬地和盲目地将教条主义前提应用于对这个复杂问题的研究。问问宗教改革核心的称义教义是什么,并用历史性的标准来回答历史问题,这一切在我看来都尤为重要。因此我将按以下步骤来做:(1)设立标准;(2)随后讨论中世纪天主教一般的“称义”教义;(3)对比什么是改教家们的个人理解中共同的部分,其中哪些特征是宗教改革独有的;(4)最后,我要指明,在历史上,这个意义重大的“福音的”(evangelical)因素是在何处被清晰地领会到的;(5)在教义发展过程中,这个因素在哪里被加强和加深了,又在哪里失去了区别性的特征甚至是被抛弃了。
阅读更多 »光照在黑暗里——福音再发现与今日教会
这 “世界的神”也没有停止他的脚步,他曾使福音之光暗淡,又在这福音之光被再发现后的五百年里,不断设法遮盖、混淆、稀释这光,试图把宗教改革的后代们又带回到那混沌与黑暗之中,不叫他们被基督的荣耀福音光照。这是一场属灵的争战,每个人都身处其中!我们应当如何面对?作为宗教改革的后代,我们要回到五百年前,追念往昔,寻访神在历史中的作为,辨明当年被重新发现的基督的福音,这对于今日教会反思、警醒、归回并持守这福音一定有着重大意义。
阅读更多 »福音:危急存亡之秋 [注1]
我们的任务不是忠于我们的传统,甚至也不是忠于宗教改革的伟人们,而是必须忠实于圣经真理。我们热爱宗教改革是因为改教家们热爱神的真理并如此勇敢地捍卫它,他们如此行便带来了纯正福音的复兴。对于基督教信仰中绝对核心本质的真理,我们应当愿意为之而舍命。当福音处于危险之中时,我们就不得不“舍亲戚货财,丧渺小浮生”。
阅读更多 »天主教信仰改变了吗?
近年常有人问:天主教信仰是否改变了?是否已经和更正教(Protestant,即通常说的“基督新教”)接近了?我相信引起这问题的原因有:首先,天主教的“第二次梵蒂冈会议”(Vatican II,简称“梵二”,1962-1965),据说把天主教带进了一个“现代化”的阶段;此外,今天有一些更正教和天主教复合的提议。那么,让我们来思想:天主教信仰改变了吗?
阅读更多 »永不过时的“因信称义”
美国福音派历史学家诺马可(Mark Noll)在2005年写了一本书,名为《改教运动过时了吗?》(Is the Reformation Over ?),他的答案是:“过时了。”诺马可呈现福音派的老毛病:在学院派面前总是自卑,怕跟不上潮流,怕过时。更严重的是,他对改教家所讲的重点有意忽略或浑然不知,也就是说,他不讲“唯独因信称义”的意义和重要。这是普遍的无知,在保罗新观影响下更普遍。本文希望重提马丁·路德、加尔文等改教家所最关心的,也就是重提保罗和圣经所最关心的。
阅读更多 »在牧养中确认信徒“福音认信”的重要性——理论思考和实践范例
这样的理念和目标可以总结为:带着对信徒“知情意”全人的牧养关注,从教义学的角度、以命题表述的方式有效地确认“有核心福音认信的基要知识体系”,并相信和期待这样知识性的确认,会带来信徒“信心、体验、心志、生活样式”全方位的改变。这样的以“有核心福音认信的基要知识体系”为目标的确认福音认信小组工作,只是确认福音认信的一部分,只是刚刚开始。无论对于个体信徒的成长,还是整体教会的牧养,“确认福音认信”都是一生之久的事。所以,要避免出于肉体的在知识上自高自大,败坏自己,也拦阻他人,而要竭力地祈求圣灵不断地光照带领,继续在知识上长进,且将敬虔真理的知识不断地落实在自己和教会众圣徒的生命中,在“知识、信心、体验、心志、生活样式”上整全地确认福音认信,以“福音”来整合一切基督教真理和基督徒生活,“直等到我们众人在真道上同归于一”(弗4:13a),期待教会成为在福音里并且“只在福音里”的神百姓共同体!
阅读更多 »“唯独基督”走到尽头了吗 [注1]
耶稣基督是我们能被称义的唯一原因,是通往父神的唯一道路,是神与人之间的唯一中保。我几乎想不出来,还有什么是比否认唯独耶稣更恶劣的叛教行为了。宣称连耶稣的名字都从来没有听过的人也能得救,不仅否定了福音,也否定了传扬福音的必要性。如果不管人们有没有听过基督的名,神都救他们,那何必传福音?如果那些听到福音后得救的人本来就是得救的,早期的宣教士们何必冒着生命危险去到世界各地?保罗为什么要经历那样艰难、危险的历程?他遭受海难,忍受拷打、监禁、鞭打、被石头砸,面临死亡威胁,并最终为福音的缘故殉道,这一切都只是一个错误吗?
阅读更多 »封三:改教家隽语之马丁·路德
所撷言论摘选自有关马丁·路德的已翻译成中文的著作,包括如下几本:马丁·路德的《加拉太书注释》、罗伦培登的《这是我的立场》、拜耳的《路德神学当代解读》、保罗·阿尔托依兹的《马丁·路德的神学》,以及拜耳的《什么是“福音的”?——路德神学的改教转折》一文(原载于《教会》杂志2010年3月号,总第22期)。
阅读更多 »教会中的下一代
信仰传承中的“信二代”
虽然文章以“信二代”为题,但我们并不愿意将这样一个标签化的表述加诸在教会中的这些孩子身上。他们具有独立的人格,也要自己来面对神,建立与神真正的生命关联。然而,“信二代”这个词也有它正面的含义,因为它提醒我们,我们所要传给孩子的,不是“富二代”的财富、“官二代”的特权,而是在基督里无伪的信心。把福音传给教会中的下一代,并不比把福音传给邻舍、同胞、远方异族更难,但也不简单,同样需要对真道清晰、热切的宣讲,对基督坚定、忠心的跟随,对属灵争战的警醒,对神所托付的百姓的挚爱。
阅读更多 »神学传统中的孩童 [注1]
忠实的基督徒对于孩童及孩童的信心、对于罪和恩典所持信念的范围很宽广,他们对这些问题会给予不同的答案。在本文中,你不会找到对这些问题的保证正确的答案,但是我们相信,当你阅读时,你会发现一些见解,可以指导、评估你对孩童和他们与上帝的关系的神学理解。本文探讨三个神学传统对孩童的观点,以及这些观点如何影响孩童的灵性关怀。我们也将简要地看看孩子们对上帝的经历,以及福音书记载耶稣的第一批追随者是如何成为基督徒的,本文结束时将讨论在孩童属灵塑造中上帝所做的部分和我们应当做的部分。
阅读更多 »在后现代如何教导孩子圣经 [注1]
什么叫后现代?就是反抗现代,不要理性。耶稣引用申命记第六章,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然而,在后现代时期,我们正在经历一次对尽心、尽性、尽意、尽力四个方面全盘性的危机——心的危机、理性的危机、意志/道德的危机,还有灵魂的危机。我们的孩子无论多小,他们正呼吸着的是后现代的空气。
阅读更多 »把孩子带到哪里?——在福音里养育儿女
神将他所爱、所拣选的人视为他的儿女,他为这儿女的劬劳是将他独生的爱子舍了,要救我们这悖逆的儿女脱离地狱的永刑,他也呼召我们这得救的儿女跟随他的爱子同行。若这是他对他儿女的爱和深切的心意,就再没有什么是比这件事更重要的了。这也是神对我们的家庭的心意,神托付在我们家庭中的每一个孩子,就是我们需要服事的灵魂,他们需要知道主的心意,并要与主同走十字架的道路,同得天上的冠冕。
阅读更多 »“我期待福音在他们身上的行动”——访谈多年服事青少年的牧者思源弟兄
思源弟兄是一间家庭教会青少年事工的负责同工。自2008年3月教会成立青少年团契开始,他就与教会的师母一起配搭服事青少年,并在教会为青少年单独开设的主日崇拜中讲道,带领青少年的查经小组。总结八年的服事经验,思源弟兄反反复复强调的却只有一点,并且认为这才是最重要的——帮助孩子确认所信的福音。那么,他为何形成了这样的牧养理念?又是怎样在具体的牧养中落实这关切呢?
阅读更多 »如何向青少年讲道
如今的讲台最大的危机就是只对人们讲道德教训,断章取义地从圣经中找到一些行事为人的原则,然后称之为神的要求,让青少年去顺服这些要求。做到了就是好孩子,做不到就继续努力“靠主做到”。这是用人意的方式制定标准,并且靠着血气完成自己的标准,最后以人的方式去评估自己的好与坏。只把主耶稣当做榜样、帮助者,而不强调救赎的重要性,这实在是讲台背道的地方。
阅读更多 »如何有效地给主日学孩童讲道
重点要谈的是在3-9岁的幼童阶段。这个阶段中,很多人说应该让孩子学习“恩典”,但圣经里的原则并不是这样。幼童阶段中,孩子更应当学习的是“正义”。换言之,应当学习的是律法。圣经里说的很清楚,律法是训蒙的师傅,如果训蒙时学的是恩典,恩典就构成他对基本规则的认识,恩典变成了神的义务、父母的义务,于是他就感受不到恩典了,反而在他强要恩典而没有得到时,就抱怨自己没得到应得的东西。圣经中神基本的原则不是饶恕,而是报应,所以该受报应的人被饶恕才叫“福音”。所以,在这个阶段中所期待形成的是:借助于实际的活动产生真实可见的对神的敬畏和依靠,因此给孩子律法的教训要比给孩子福音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然而,这里有一个对律法的理解的问题——律法一定要讲成福音里的律法。
阅读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