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2025年09月号(总第103期) 十字架让我们看到的三件事——约翰福音19:28-37释经讲道

十字架让我们看到的三件事——约翰福音19:28-37释经讲道

文/司提反·严(Stephen Um) 译/之是   校/乔天

 

28这事以后,耶稣知道各样的事已经成了,为要使经上的话应验,就说:“我渴了!”29有一个器皿盛满了醋,放在那里,他们就拿海绒蘸满了醋,绑在牛膝草上,送到祂口。30耶稣尝(原文作“受”)了那醋,就说:“成了!”便低下头,将灵魂交付上帝了。31犹太人因这日是预备日,又因那安息日是个大日,就求彼拉多叫人打断他们的腿,把他们拿去,免得尸首当安息日留在十字架上。32于是兵丁来,把头一个人的腿,并与耶稣同钉第二个人的腿都打断了。33只是来到耶稣那里,见祂已经死了,就不打断祂的腿。34惟有一个兵拿枪扎祂的肋旁,随即有血和水流出来。35看见这事的那人就作见证,他的见证也是真的,并且他知道自己所说的是真的,叫你们也可以信。36这些事成了,为要应验经上的话说:“祂的骨头一根也不可折断。”37经上又有一句说:“他们要仰望自己所扎的人。”

——约翰福音19:28-37

 

这段经文描述了耶稣的死和十字架,让我们看到三件事:一,我们的困境;二,上帝的旨意;三,上帝的大能。

 

一、十字架让我们看见人类的困境

 

耶稣在十字架上说“我渴了”,难道仅仅是在说身体上的口渴吗?

 

回想一下福音书里所记载的,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祷告的时候,汗珠如大血点滴下(参路22:44)。有些人会说,这是杜撰的,谁会流汗像滴血呢?但圣经不是人编写的故事,它是真实的历史。事实上,这是一个医学症状,叫做“血汗症”(Hematidrosis)。当人在承受极大的压力时,汗腺的毛细血管就会破裂,流汗的时候就会有血滴下来。圣经真实地描写了耶稣在客西马尼园所承受的极大的精神压力,但祂却没有因此而有任何怨言。

 

不仅如此,耶稣也承受了很多难以忍受的身体上的痛苦。有许多科学家和医生都曾描述过那些被钉十字架之人的痛苦死法。著名的《美国医学会》杂志在1986年就曾刊登过一篇论文,描述耶稣被钉十字架时的真实经历。祂先是要扛着横梁,走到行刑的地方。到了地方,这根横梁会被钉到一根竖杠上,组装成十字架。接下来,祂的手腕和脚踝被人用长钉钉到十字架上。之后,这十字架就被竖立起来。通常人们以为,钉子是钉在手掌上,但实际上是钉在手腕上的(希腊文“手掌”和“手腕”是同一个词)。因为手掌根本无法承受全身的重量,会被撕裂。而钉在手腕上,人就挂得住,但是那会让人疼得难以忍受,因为手腕内侧有一条神经。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如果不小心撞到了手肘内侧的“麻筋”(funny bone),会疼得要命。有人形容钉子钉在手腕内侧神经上的痛感,就如同用钳子一直狠狠钳捏“麻筋”那样疼。并且随着十字架的立起,身体的重量使耶稣的肩关节脱臼,甚至被拉扯移位13—18厘米。耶稣所遭受的,是何等的痛苦!而在被钉上十字架之前,祂还被人用鞭子抽、石头砸。那鞭子不是我们系在腰上的光滑皮带,而是一条特质的鞭子,上面有皮刺,皮刺尖上有金属片和碎骨。耶稣至少挨了三十九鞭。每一次兵丁鞭打耶稣的后背时,鞭子上的碎骨和铁片就会深深地嵌入皮肉,把皮肉撕扯下来。祂的整个身体血肉模糊,甚至脊椎都可能暴露出来。所以耶稣在被钉十架的时候,已经是奄奄一息了。身体的重量不断地把祂往下坠,以致祂无法呼吸。为了呼吸,祂必须要一次次竭力将身体向上撑起。这对体力消耗极大,本就奄奄一息的耶稣很快便停止了呼吸。而有些强壮的人可以撑得时间长一点。为了加速他们的死亡,兵丁会把他们的小腿打断,让他们无法再撑起身体,最终窒息而亡。耶稣身旁的两个强盗,就是这样被打断了腿骨窒息而亡的。但兵丁没有打断耶稣的腿,因为那时祂已经死了,这是要应验诗篇22篇的话。在经历这些痛苦的过程中,没有任何记载说祂曾抱怨过疼痛。

 

主耶稣经历了那么多苦难,始终如沉默的羔羊,为什么竟忽然开口说“我渴了”?显然,祂所说的渴不可能仅仅是嘴巴干了。耶稣在此刻所说的“渴”,远远超出了身体上的口渴。

 

圣经常常用“干渴”来比喻灵里的干涸。耶稣在这里所经历的,正是这种灵魂的干渴——一种属灵的空虚和死亡,那是永恒的干渴。对于这点,旧约有两处经文可作参考:诗篇22篇和诗篇69篇。这两处经文都预言了将要来的弥赛亚,并提及祂所要经历的干渴。

 

圣经用“贫瘠”一词来形容我们的属灵状况,就像处在干旱的沙漠中。尤其在以赛亚书中,多次提到“干旱之地”。这是人类灵魂处境的真实写照——正处在远离活水泉源的干涸状态。而此刻,道成肉身的救主,正亲身经历这种终极的干渴,并非为自己,乃是为所有在罪中干渴的灵魂。那位曾宣告“人若渴了,可以到我这里来喝”(约7:37)的救主,如今正亲自成为那“干渴者”,与一切灵里饥渴的人完全认同。耶稣承担了我们的属灵境况,祂为我们在十字架上经历地狱,经历永恒的死亡和与上帝的分离。耶稣的十字架让我们看见自己的属灵光景。

 

二、十字架让我们明白上帝的旨意

 

28节说:“这事以后,耶稣知道这些事已经成了。”30节说:“耶稣尝了那醋,就说:‘成了!’”在这两节,耶稣都说“成了”。“成了”这个词,希腊文是τετέλεσται,英文是teleios,意思是“目的、目标、结果”。耶稣在这里的意思是:目的达到了,目标完成了,债已经付清了;我已经做成了我该做的工作,完成了我该完成的任务。这不像我们做完了某件事之后说:“我做完了。”耶稣在这里的意思是,一切为了救赎罪人应该做的工作,所有为了让罪人回到天父怀中而需要做的事情,此时此刻祂都已经全部做成了!以后任何人再也不需要为此做任何事了!

 

耶稣最清楚我们的处境是什么:一个不义的人,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最终靠自己成为义人。实际上,叫一个不义之人努力成为义人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所以,我们需要恩典。有些错误的神学不断强调我们要有更多的道德修养,而不是基督的义。他们把重点放在你可以为上帝做什么,而不是基督在十字架上已经为我们成就的工作。那只是基督教版的佛教:你需要成为一个好人,你需要改变你的生活,你需要振作起来,说不定上帝因此就会更爱你。不,这不是基督教,这不是福音,这不是恩典;这是律法主义,这是自我救赎,这是靠行为称义。耶稣说:“成了!我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了!你不要再自己努力了,因为你根本做不了!”

 

在希伯来书中,τετέλεσται一词的用法,与此处完全相同。希伯来书7:11:“从前百姓在利未人祭司职任以下受律法,倘若藉这职任能得完全(τετέλεσται),又何用另外兴起一位祭司,照麦基洗德的等次,不照亚伦的等次呢?”由此,正如希伯来书的作者所言,人若藉着旧约的祭司制度能够达到“完全”,即在神面前得以称义,那么便无需另立一位如麦基洗德般的祭司了。然而,他明确指出,这是绝不可能的,因旧约献祭制度是不完全的。再看希伯来书7:19:“(律法原来一无所成)就引进了更美的指望,靠这指望,我们便可以进到上帝面前。”这里再次说到,律法一无所成,只是指向将来更美的指望,其本身并不能提供救赎。如果律法可以把我们从现今的处境当中拯救出来,如果十诫可以把我们从罪当中救出来,那么耶稣就不用来了,我们信犹太教就好了。可能有些人会说:“既然这样,我们还要十诫做什么?”我们是基督徒,要不要守十诫呢?当然要守,这是上帝的律法!但是,十诫绝非我们得救赎的手段,而是我们得救赎的凭据。上帝是先把以色列人从埃及为奴之地救出来,还是先颁布了十诫?没错,上帝先施行拯救,将他们从奴役中领出来,之后才在西奈山上颁布律法。这提醒我们一个极其重要的属灵真理:救恩永远是前提,律法是随之而来的生活指引。上帝不是在律法的基础上拯救以色列人,而是在拯救之后,赐下律法作为他们与祂立约关系中的生活方式与道德规范。同样地,我们今天为何仍要遵守律法?并不是因为律法能拯救我们,而是因为它见证了我们已被拯救的身份。律法不是我们通往救恩的阶梯,而是我们蒙恩之后要活出的样式,是我们被上帝赎回为祂子民的确据;律法是爱的回应,而非换取恩典的条件。

 

我们再看希伯来书7:25:“凡靠着祂进到上帝面前的人,祂都能拯救到底,因为祂是长远活着,替他们祈求。”还有希伯来书12:2:“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这里的“拯救到底”和“创始成终”也是这同一个词——“成了”。这些经文都是在告诉我们,我们不可能自我拯救,只有耶稣是救恩成就者,只有祂才有资格说“成了”。当耶稣说“我已经做成了”的时候,有两种人会试图在耶稣的“成了”之上加一点东西。我们所有人,要么是第一类,要么是第二类,又或者兼而有之。

 

第一类,自觉失败的人。他们会说:“是的,我真失败!我没办法把我的生活重新整顿好。”他们深知自己的软弱,意识到自己不断重复着同样的罪。他们屡次立志,却屡次失败。他们说:“我是如此失败。耶稣拯救了我,祂赦免了我的罪。接下来我要怎么办呢?我要向耶稣证明,我再也不会失败了。”然而,这正是误解了恩典的本质,试图在耶稣已经为你成就的事情上再增加一些东西。耶稣知道我们是失败者,祂正是为此而来。祂不是因为我们变得更好了,才来拯救我们,而是因为我们本是罪人,祂才成为肉身、受死、复活,为要完成我们自己无法完成的救赎。如果有人“恩待”了你,然后还要你偿还,那就不是恩典了,那叫借贷!如果需要你来还债,那就不是福音了。你不可能偿还,哪怕你再努力,都还不起。你欠的债太大了,而祂一笔勾销了你所有的债,把你人生的债全都钉在十字架上!为此,耶稣说:“成了!”

 

第二类,自认为相当成功的人。也许你并不属于上文所描述的那类失败者,反而是那种非常成功的人。也许你生活在一个充满竞争与压力的大城市,经过层层筛选成为佼佼者,能力出众、追求卓越。你不断努力打拼,竭力要成为最棒的!甚至可能你还会告诉自己孩子说:“你必须成为最优秀的那一个!”也许你的生活早已使你疲惫不堪、精疲力竭,然而你却不敢让自己懈怠下来。不知你想过没有,你这么拼命的工作,很可能是因为你想要在耶稣已经为你成就的工作上再多添些东西。然而事实却是:你的价值并不来自外在的行为表现,而是根植于耶稣已经完成的救赎工作——这正是祂为我们所成就的。

 

每天早晨,我们一睁开双眼,就好像走进了一个“法庭”——不是法律意义上的法庭,而是公众舆论的审判台。如果你名校毕业、事业有成、工作勤奋、业绩突出,或者你颜值出众、才华横溢、魅力十足,那么恭喜你!这个世界会对你说:“你很有价值!你配得尊重!”但如果你不是这样的人呢?如果你努力了很久却依然没有突破,如果你的事业平平、感情不顺、孩子也不争气——那么,这个世界就会轻看你,甚至你也会自轻自贱。你会觉得自己不够好,不配被爱,不值得被关注。在这样一个评价体系之下,我们都要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一旦达不到这个标准,我们就会感到被抛弃、被否定、被羞辱。所以,我们总是不停地攀比,不停地竞争,不停地卷。我们活在一个被别人围观,被世俗价值比较、评判、排名的世界里。我们把自己放在一个“被审判”的位置上,期待从他人那里得到认可、肯定、接纳。但问题是:你真正的价值,真的取决于你有多聪明、多成功、多优秀吗?不是的!正如提摩太·凯勒牧师所说:“在这个世界,(你的)表现决定了(他人对你的)判决。”但在在福音里,情况是相反的,是判决结果决定了人的表现。哪怕连你都觉得自己很失败,但当你与基督联合的时候,上帝会说:“在基督里,你是有价值的。”这个世界可能会宣判你是一个失败者,但上帝却看你是祂宝贝的孩子。你的价值感乃是由此而来。

 

保罗在罗马书8:1这么说:“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稣里的,就不定罪了。”这意味着,只要你在基督里,就再也不会被定罪了。世界怎么评价我们的生命并不重要,因为无罪的判决已经宣判出来了,审判已经结束了。尽管所有的证据都摆在那里,证明我是有罪的,且应该被判死刑;但耶稣走过来,说:“我会替代这个罪犯,我愿意替代他。”然后祂就对我说:“你可以走了!”我说:“你这是什么意思?你凭什么说我可以走了?”耶稣说:“因为我已经替你付上了一切代价。你欠下的所有的债都被我付清了。我已经做完了这一切,成了。你可以走了!”

 

你从哪里能找到这样的信息?你从哪里能看到这样的盼望?除了从耶稣那里,再无它处!耶稣在十字架上代替你被钉死,不要试图去偿还祂,因为你根本还不起。你要明白,主耶稣的十字架是上帝对我们的旨意。

 

三、十字架让我们经历上帝的大能

 

让我们回到约翰福音19:34:“惟有一个兵拿枪扎祂的肋旁,随即有血和水流出来。”这里讲的是怎么回事呢?当人的心脏骤停的时候,体内的水会进入他的肺和心脏。所以当那个士兵为要确保耶稣已经死了,就拿长矛去刺祂的时候,极有可能是刺了祂的右侧肋旁。因此,水和血就流出来了。这个记述有什么更深的含义呢?我相信这段经文所指向的是以西结书47:1。在那里,先知以西结描述了一个异象:从未来圣殿的门槛下涌流出一道生命之水,流成江河,滋润大地,带来生命与医治。约翰在这里是想告诉我们——耶稣就是那座真正的圣殿。他想要我们明白,过去人们以为圣殿是一个建筑物,但耶稣来,揭示了一个更深的真理:上帝的儿子自己就是圣殿,祂是神与人同在的终极显现。

 

依据是什么呢?约翰福音1:14说:“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这里的“住”字,原文是“支搭帐幕”的意思,正是呼应旧约中“会幕”这个词。不仅如此,在约翰福音2:19-21,耶稣说:“你们拆毁这殿,我三日内要再建立起来。”约翰在此特别说明,耶稣所说的圣殿,指的是祂的身体。到了约翰福音第6、7章,耶稣说自己就是“活水”。特别是在约翰福音7:37-39:“耶稣站着高声说:‘人若渴了,可以到我这里来喝。信我的人,就如经上所说:从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来。’”这里所说的“活水”,正是以西结书47章所预言的生命之水。耶稣知道,我们内心深处最深的干渴,不是这个世界能解决的。我们里面最根本的问题,不是缺乏爱、不是失败、不是孤独,是罪的问题。而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从祂的身体中流出的活水。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英国士兵被日军俘虏,关押在位于缅甸与泰国交界处的一个战俘集中营——那里有一条名叫“桂河”(Kwai)的河流,后来这条河因为电影《桂河大桥》而广为人知。这个故事被记录在一位名叫欧内斯特·戈登(Ernest Gordon)的英国士兵的回忆录中。他将这段令人难忘的亲身经历,写了下来。当时,这些战俘被迫为日军修建一条横跨桂河的铁路,用以运送军需物资。有一天,日本军官在清点工具时发现少了一把铁锹。他立刻命令所有英国战俘列队站好,用生硬的英文大声吼道:“谁偷了铁锹?快点坦白,站出来!”没有人承认。于是,这名军官举起枪,对准排在最前面的那个战俘头部,冷冷地宣布:“如果没人站出来,我就当场打死这个人。”沉默了几秒,仍然没有人出列。就在扳机即将扣下的那一刻,人群中突然走出一位年轻的士兵。日本兵立刻冲上去,用枪托狠狠地砸向他的头,然后毫不犹豫地举枪,对准他的头,扣下扳机。一声枪响,这位年轻的士兵倒在血泊中。他的身体被其他战俘默默地抬到下一个岗哨。第二天,日本人再次清点工具,才发现——铁锹并没有少,是他们数错了。但那个无辜的士兵,已经为他的战友们献出了生命。他没有偷铁锹,他是清白的。他本可以沉默,但他知道,如果再没有人站出来,即将倒下的,将是一位无辜的战友;于是,他站了出来。

 

我相信,大多数人并没有这样的经历,但难道你不会被这个故事打动吗?有人愿意为你流血、为你牺牲,你的心不会被触动吗?这位作者写下这个故事时还不是基督徒,但是为他牺牲性命的那个人是基督徒。后来,他不仅信了耶稣,还成为牧师,并且去了普林斯顿神学院。实际上,的确有一个人,曾为我们站出来,祂本是无辜的,却为我们流血,替我们受刑,哪怕我们根本不值得。祂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换得了我们的存活,这个人就是耶稣。正如这位作者在自传的末尾所写的:“主耶稣基督来到了我们的死亡之家,给我们自由。”

 

当我们谈论如何进入上帝的国度时,如果我们以第一人称来回答——“因为我……”,比如:“因为为上帝活了这一辈子”,“因为为教会做了很多的事情”,“因为传了很多的福音”,那我们就搞错了,我们不能试图靠好行为换取进入天国的资格。这个问题的答案绝不该以“我”为主语,而应当转向“祂”——“因为……”:“因为为我成就了一切”,“因为为我付上了生命的代价”,“因为活出了我本该活却未能活出的生命,并为我而死”。

 

假如有人问你:“你凭什么可以进入上帝的国度?”你说:“我有信心。”但以弗所书2:8告诉我们,信心是恩赐,是礼物。你说:“我做了决定,我运用了我的自由意志。”但无论是你的任何决定,还是你所谓的“自由意志”,都无法带你到上帝面前,无法把你带进天国。你能带来的,其实只有一样东西——你的罪。除此之外的一切,都是耶稣完成的,因此祂说:“成了!”祂说:“是我为你成就了一切,你什么也做不了——是凭我的功劳,而非你的。”主耶稣的十字架向我们显明上帝的大能。

 

结语

 

主耶稣的十字架是荣耀的盼望,正如一首圣诗所唱:“那位无罪的救主死了,我这有罪的灵魂便得以自由!因为上帝的公义得到了满足,我仰望祂,罪得赦免。”耶稣基督为救赎我们,献上自己为祭。但是,世界的诸神却要人献祭给它。在希腊神话中,也有一个献祭的故事。阿伽门农(Agamemnon)不小心杀了女神阿提弥斯(Artemis)很珍贵的一只鹿,女神非常不高兴。她找到阿伽门农,对他说:“你必须把你的女儿伊菲吉妮亚(Iphigenia)作为祭物献给我。”你看,这就是假神所要的祭,如果你得罪了我,或者有求于我,你就要献祭物,就要流血。

 

世界上的假神向我们要的是我们的时间、恩赐、财富,甚至是我们的血。它们说:“把你所有的时间给我!把你所有的精力给我!把你生命中最好的都当做祭物献给我!哪怕你与家人反目、损耗生命也在所不惜。说不定,我会因此祝福你,让你成功。”而圣经中的上帝呢?祂不需要我们给祂献任何祭物,反而自己预备,自己流血,为我们牺牲。因为祂知道,我们无论做什么都不够!祂说:“我为你所预备的,已经足够了!我为你而死,我完成了一切,全都成就了!”

 

 

[1] 本文由作者在一次会议上的讲道编辑而成。承蒙授权,特此致谢!——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