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架:神的智慧与大能
阅读更多 »十字架让我们看到的三件事——约翰福音19:28-37释经讲道
[文/司提反·严(Stephen Um)]世界上的假神向我们要的是我们的时间、恩赐、财富,甚至是我们的血。它们说:“把你所有的时间给我!把你所有的精力给我!把你生命中最好的都当做祭物献给我!哪怕你与家人反目、损耗生命也在所不惜。说不定,我会因此祝福你,让你成功。”而圣经中的上帝呢?祂不需要我们给祂献任何祭物,反而自己预备,自己流血,为我们牺牲。因为祂知道,我们无论做什么都不够!祂说:“我为你所预备的,已经足够了!我为你而死,我完成了一切,全都成就了!”
阅读更多 »讲章的布局
[文/威廉·谢德(William G.T. Shedd)]我们根据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的划分,将讲章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引言、命题、论证和结论。尽管讲道在呈现上会多种多样,但构建方法却不应有所变化。讲道者在开始撰写讲章之前,应始终如一地制定一个布局,有时可能非常完整和完善,有时则较为简略。他必须事先构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方案,并在此方案下工作,就像矿工在可移动支架下工作一样:外部结构或主要支撑不应被随意扰动,但根据工作进展,可以频繁调整内部的和次要的支架。
阅读更多 »书评:《传讲十字架》
[文/马太·克里斯滕森(Matthew Christensen)]四位相交甚笃、常以研讨神学为乐的教会领袖——狄马可、里根·邓肯、小阿尔伯特·莫勒和马哈尼,在2006年的“福音联盟”大会上,与众人分享了他们的一些探讨,然后将其结集成书——《传讲十字架》,以飨读者。在这次大会上,约翰·麦克阿瑟、约翰·派博和史普罗也受邀参加,他们的讲章也同样收录其中。这七位牧者从不同角度阐释福音的本质,以及福音如何塑造牧者的生命。
阅读更多 »保罗新观、中保之工与称义[1]
[文/鲍敖(S.M. Baugh)]保罗新观所重构的古代犹太教就像一个过滤器,保罗必须通过它的筛查,而他所说的任何不符合该审查制度的观点,其不合规的内容都会被剔除掉。保罗新观的代表人物在方法论和释经方面的弱点,对任何学派的成员而言都是问题。然而,捍卫保罗新观的人个个都精力充沛、能言善辩,他们富有感染力的辞藻矫饰掩盖了他们释经的瑕疵,吸引了一些大众认同他们的观点。
阅读更多 »教会需要圣经辅导(下篇) ——圣经辅导与教会的建立、牧养
[文/苏民]本文是系列讲座“教会需要圣经辅导”的最后一讲。在文中,我们不是从实用的、功利主义的角度,而是从主耶稣的事工,从神国临在的特征,从认信、建立教会的需要,从牧者装备圣徒、圣徒彼此相爱建立教会的角度,来论证并呼吁:“教会需要圣经辅导!”因为,圣经辅导作为一种“福音式劝慰”,发生在教会的共同体中。圣经辅导的原理和方法论应当落实为,弟兄姐妹们在基督里彼此相爱、生命成长的实际生活样式。
阅读更多 »遮盖的艺术 ——合宜地回应别人的痛苦
[文/敞开心灵事工(Open Hearts Ministry)]随着我们彼此之间或在小组里的亲密关系更进一步深入,我们开始分享各自生命中更深层、更黑暗的故事。然而,这类经历大多都交织着羞耻、痛苦和心碎,很可能此前从未对任何人倾诉过,而你则是第一个听到这些故事的人。通常,在说出自己的故事之后,倾诉者可能会被羞耻的情感所淹没,有一种被剥光了衣服、赤身裸体的感觉。这时,聆听者有责任来遮盖倾诉者的赤裸,重新给他“穿上衣服”,并且这应该是聆听者最优先的行动。
阅读更多 »坚定的信念 简洁的方式——一间地方教会的建立、动荡、新生与成长
[文/舒得胜] 在那半年的实习期间,我看到狄马可他们如何召开成员大会、长老会,结合我读的书籍,对我产生的影响简直是颠覆性的。我意识到,这些做法不是因为更实用,而是因为依据圣经。从那以后,我的牧会观发生了根本变化。经过七八年沉淀与调整,我们在教会逐渐建立起了彼此相爱的门训文化,也在祷告会、国度事工、外展事工上,形成了成员共同参与的面貌。会众的属灵生命以非常有机的方式,在真道上不断地向下扎根,向上成长。神必亲自建立祂的教会,成为祂荣耀的见证,吸引更多的人归向祂。
阅读更多 »庚子教难后晋南教会的重建对今日教会的借鉴
[文/亦文] 十九世纪的宣教士不仅热心于传福音,更致力于建立教会。今日,国内外教会对建制性、地方性及有形教会的重视程度不及昔日。教会生活与守主日的要求淡化,分派圣餐的同时未能守护主桌,委身与惩戒等概念少被提及。信徒多被称为“基督徒”、而非“门徒”,亦鲜少强调与基督身体的肢体关系。当今,西方主流舆论对基督教日益排斥,将其视为妨碍社会进步的拖累;东方社会则仍视基督教信仰为外来宗教。表象虽异,却是同一场属灵争战。但这也许并非坏事,适度的“不友好”或“小迫害”,或有助于反思我们所信的对象,信念的本质,何为可以与时俱进的,何为必须持守的。
阅读更多 »书评:《何谓新教徒》[1]
[文/撒母耳·帕金森(Samuel Parkison)] 奥特兰德的《何谓新教徒》精准地把握了当下许多人所关切的核心问题和疑虑,与流行观点相反,它向人们展示出,新教同样能提供如其他宗教传统一般丰富、古老且充满仪式感的属灵家园。同时,这本书也有望成为一本永不过时的著作,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直接的定义,来说明“纯粹的新教主义”究竟是什么,不仅是对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的批判,更呈现了一种积极的、大公的基督教愿景,而新教正是支持及护卫这一愿景的忠实体现。
阅读更多 »上帝的荣耀显在钉十字架之基督的面上
[文/迈克尔·里夫斯(Michael Reeves)] 上帝的荣耀在十字架上彰显时,我们才看到了上帝的所有属性。我们发现,上帝不仅扶助弱者,对大罪人也有恒久的忍耐与无限的怜悯。我们看到了祂丰富的恩典、祂施行拯救的主权、祂圣洁的公义、祂的爱。一个属性与另一个属性绝不冲突。“祂的爱没有减少祂的公义,祂的公义也丝毫不与祂的爱抵牾。两者在基督的赎罪中浑然一体。”司布真说,罪人因为对上帝缺乏渴慕,自然不去寻求上帝,“但十字架会催生渴慕。他们因爱罪而退缩,但十字架会使他们憎恨将救主钉在十字架上的罪。”
阅读更多 »在基督里认识神
在基督里认识神
阅读更多 »患难中的盼望,救恩中的喜乐 ——罗马书5:1-11释经讲道
[文/马可] 基督徒蒙恩得救,不是浪漫主义式地进入一个幸福的结局,而是有一个幸福的结局托底,却又是真实地、现实主义地走艰难的路。在这条路中我们会受苦,但经文中说:“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盼望不至于羞耻”,尤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更认识神的爱,更认识主耶稣基督的爱,有美好盼望的结局,而且现在也欢欢喜喜地以神为乐。罗马书5:1-10是我们经历各种苦难时的出路和人生的解释,也是我们坚定前行的确据和指望。愿神以祂的道来坚固我们的生命,使我们在家庭、在教会、在养育儿女、在自己当去但却不愿去争战的一个个细微之处,得着祂的引导和安慰。
阅读更多 »在基督里看见神
[文/柯大卫(David Kranendonk) ] 荷兰改革宗基督徒有时会问到某位传道人的情况:“他是传讲基督的传道人吗?”当然,他们问的是,他是否传讲圣经中关于基督的教义。但他们也是在问,这位传道人是否将基督一切的丰富都充分地呈现出来,吸引罪人来到祂那里,在祂里面安息,与祂同行。讲道结束后,应该让人们因神的恩典而欢喜,又因看到基督的荣耀而战兢。
阅读更多 »讲章预备:作为属灵操练的祷告式默想
[文/阿德里安·尼尔(Adriaan Neele)] 一位以改革宗体验式讲道为目标的传道人,必须有意地将预备讲道视为一种属灵操练。以默想的方式阅读和阐释圣经,对于预备一篇能深深触动心灵、启发思想、激发情感的讲道至关重要。这种方法包括有目的地花时间投入对圣经的阅读、默想和祷告,直到圣灵通过圣经开启我们的心窍,使我们明白,让神的道藉着圣灵在我们里面扎根。
阅读更多 »书评:《基督和祂的教会及每一位信徒之间的属灵婚姻》
[文/约翰·费斯科(John Fesko)] 赞奇对与基督联合的处理是紧随他对保罗在以弗所书第5章中关于婚姻教导的解经。他在书中广泛引用了教父时代、中世纪和其所处时代的资料来解释与基督联合。他从创世记中亚当和夏娃的创造开始论述与基督的联合,并推进到基督和教会之间的属灵联合——涵盖了从创造到末世这一渐进性的救赎历史。
阅读更多 »上帝之为上帝,首要在于祂的神圣荣美 ——爱德华滋论经验创造之美
[文/庆君] “美”和“经验”是爱德华滋思想的两个重要主题。爱德华滋终其一生都在思考“我们所见的令人惊叹的宇宙结构,其被造或被设计的目的是什么”。对他而言,上帝不断通过“祂的话语和行动”启示祂自己,而遵守和赞美这些神圣的旨意,是人类尤其是基督徒的喜乐和责任。上帝不是美的一种,祂就是“美”这个概念的定义本身;受造物之美“相形于创造万有者那更耀眼的荣光和美”,是暗淡无奇的。而经验美,本质上就是经验基督,因为祂连接了造物主上帝和被造的人类。只有那些在基督里的圣徒,才能感受到世界的真正美丽。基督教会正是这世间创造之美的最佳所在。
阅读更多 »神的拆毁与建造
[文/江鸟医生] 通过这几十年的经历,神让我们有了深刻的认识:我们的生命其实非常脆弱幼稚,遇到一点困难就感到难以承受,似乎走到了人生的低谷。当我们看清这一切时,心中便无怨无悔了。原来,神是要藉此造就我们的生命,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奉献究竟是什么。神藉着人生的际遇把我带到了“零”的地步,好叫我在祂面前重新扎扎实实地成长。我将自己失败的经历摆在弟兄姊妹面前,希望你们能够吸取教训,看到神要在我们身上成就的工作,不是看到这个世界针对自己做了什么,而是看到背后神的手,神要磨炼每位儿女的生命,模成耶稣基督的形像,促成教会成长成熟。
阅读更多 »书评:《我们信仰的实质:基督教教义史基础》
[文/内森·芬恩(Nathan Finn)] 斯威尼毫不掩饰自己的信仰立场,并直言不讳地希望推动福音广传、信徒成长和教会兴旺。他还是一名严谨的学者,能够批判性地与基督教教义史领域的权威学者和学术思潮进行互动。他的信仰立场和关注重点令人耳目一新,使得这本书既能受到有学者思维的牧者的赞赏,也能得到有牧者心肠的学者的认可。
阅读更多 »书评:《威廉·帕金斯的教牧神学》
[文/埃里克·比奇(Eric Beach)] 他的关注点并不在于参与学术辩论,而是希望通过“为神的荣耀和教会的益处而开展的历史神学研究”来造就地方教会。他将帕金斯的思想与近现代的作者如阿尔伯特·马丁和钟马田进行对话。该书对当代新教牧者来说,适切且实用。米勒将帕金斯的思想与当下潜在的牧养挑战进行了很好的连结。
阅读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