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page 2)

期刊

徐光启的“天学”何以“补儒”? ——试分析徐光启是否在推动“天学”中牺牲了福音核心教义

[文/始明] 徐光启被称为天主教在晚明中国的“圣教三柱石”之一,为明末清初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是他作为朝廷官员所主张的“补儒易佛”,即“天学”(即天主教)可以替代佛教成为儒家的有益补充。本文透过对徐光启两篇护教文献的分析和探讨,尝试辨析徐光启的信仰与新教福音派对福音核心教义的认识是否一致,以及他在“补儒”的主张中究竟做出了怎样的妥协或弱化以期达成“补儒”的目的。

阅读更多 »

麦都思与《委办本》圣经

[文/乔天] 麦都思直言不讳,不惜自己被误解,多次上书伦敦会和大英圣经公会,解释阐明翻译一部以本土文化为主、符合译入语的中文圣经的必要性及其对推动宣教事业的重要性。1854年,委办本圣经印刷发行,很快就成为当时流行最广、最受欢迎的版本,到1859年,已经重印11次,直到20世纪20年代还广为使用。作为朝中文圣经本土化迈向的第一步,它的得与失为后来的和合本圣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阅读更多 »

从历史神学角度看教父们的思想贡献 ——《什么是历史神学:从历史视角理解早期基督教思想的塑造》书评

[文/孙毅] 作者希望通过本书探讨一个核心问题:基督教的历史神学是什么?它有什么功能?正如书中所言:“历史神学较诸单纯的神学史更深入到历史现象背后的条件和脉络,由此更好地展现历史变化的前因后果。”与系统神学的路径——直接进入一个神学理论的体系中,透过其相互关系来理解每个部分的含义——相比,历史神学的路径其实是不可替代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在自己所处的历史处境中来思考神学问题。

阅读更多 »

称义在乎在基督里

[文/加尔文] 安波罗修精妙地用雅各的祝福来比喻这义。他说:“雅各虽然不应得长子的名分,但在他哥哥衣服的掩护下,因这衣服所散发的香味(参创27:27),讨他父亲的喜欢,以至在伪装成他哥哥时得了长子的名分。”同样地,我们也在我们的哥哥——那长子基督——纯洁的掩护下,使自己能在神面前被称为义。

阅读更多 »

以文事主 ——《教会》杂志100期纪念专文(一)

[摘编/本刊编辑部] 作为媒介,文字的重要特征是安静。而神的百姓需要安静在神的话语面前。如今,读文字的人越来越少,但依旧重要。文字事工也依旧重要。期待有更多的文字事工者兴起,以带领更多的神的儿女在神面前安静读字,由此共同经历在神里面的平安与宁静、成长与复兴!

阅读更多 »

“我羡慕活在主面前” ——记念越寒老弟兄

[文/易君] 我从王叔那里学会了也喜欢上了《主耶稣,我羡慕活在你面前》这首诗歌。每当我因看重自己的感觉,软弱不能自拔的时候,我就唱这首诗歌。王叔与主同行的体会,让我的服事不要以事工为导向,而是更关注自己和牧养对象的属灵生命,以及与主的关系。

阅读更多 »

从未偏离基督[1] ——希伯来书13:20-25释经讲道

[文/谢恩] 当希伯来书的初期读者完全领会到神在基督里所赐的无与伦比的恩惠时,作者的写作目的便实现了。盼望它能够同样在我们身上实现。期盼我们每一个弟兄姐妹,在学习完这卷书之后,一生跟随基督,绝不偏离基督。

阅读更多 »

神的话语应当被解释[1]

[文/布林格(Henry Bullinger)] 既然神将祂的话语启示给了人类,那么祂也会让人无论如何都能明白祂的话语。因此,任何人都没有理由因为一些难解的地方,而认为不可能对圣经有正确的理解。圣经允许人对它作出敬虔并合乎信仰的解释。然而,敬虔地解释神的话语要遵循一些特定的规则,这些规则是由神的话语本身所决定的。

阅读更多 »

书评:《幽云厚恩:哀歌中的恩典》

[文/马可·阿布德米瑟(Mark Abdelmessieh)] 该书作者指出,有关哀恸的不同经文,都是神给祂的子民在经历痛苦时的礼物。因此,他将哀歌定义为“带领人在痛苦中走向信靠的祈祷”,它是神特别的赐予,来替代绝望、否认、无声的苦毒、虚无缥缈的希望和无法平息的混乱。书的第一部分侧重于从诗篇中学习哀恸,第二部分带领我们学习耶利米哀歌,结尾部分则给出了个人性的和群体性的应用。

阅读更多 »

拼命事奉:司布真教牧神学中的压力与苦难[1]

[文/利兰·布朗(Leland Brown)] 虽然人们常常将司布真所受的苦难与他的教牧事工分开探讨,但司布真本人却认为苦难与事奉是相辅相成的。他认为,牧师必须受苦,因为他们是基督特别的仆人,是基督恩典的管道。他也相信,苦难能使牧师保持谦卑,使他们能同情自己的会众,也帮助他们经历自己所传讲的内容。

阅读更多 »

忧伤有一位救主 ——《司布真的哀愁》书评

[文/沙仑] 司布真认为,真正的帮助,是把忧伤的灵魂带到一个更大的故事——耶稣的故事——中去。耶稣了解人的忧伤,因为祂也曾忧伤。耶稣是忧患之人真正的帮助,祂自己就是忧患之子。司布真面对自己的绝望光景时,与这位忧患之子的关系,给予他力量:“一直以来,在极度痛苦的时期,在每次折磨的辖制下,知道主耶稣有共患难之情,乃是最深的安慰。”

阅读更多 »

福音军队[1] ——十九世纪伦敦都城会幕教会的传福音事工

[文/张瀚中(Geoff Chang)] 伦敦都城会幕教会是司布真曾牧养的教会。因此我们很容易认为这间教会所有的传福音事工都是在他的布道事工下进行的,但司布真会告诉你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一个全教会被动员起来从事福音工作的故事。他曾说:“有人问我如何得到了我的会众。不,不是我得到了他们……不是我得到了我的会众,是我的会众得到了我的会众。”

阅读更多 »

教会历史的助益 ——采访张瀚中牧师

[文/本刊编辑部] 我的导师狄马可和迈克尔·劳伦斯都是教会历史学家,他们可以从整个教会历史中汲取资源来思考现在所遇到的问题并提供指导。我们常常觉得今天教会所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崭新挑战,需要我们自己开始去摸索和解决。但实际上,这样的挑战贯穿整个教会历史,历代基督徒早已面对过。我们是站在基督教的历史长河中,认识到这点大有意义。

阅读更多 »

我与抑郁症:遭遇、认识、走出、服事(上)[1]

[文/苏民] 面对自己的困境、困惑,面对同样身陷抑郁的弟兄姐妹,面对令人扼腕心痛的教牧现场,我不得不开始去学习,与抑郁症相关的一些知识。随着学习的增多、加深,渐渐地,我能够藉着基于圣经真理的人论、与基督联合的成圣动力论,也结合一些专业知识、常识与经验,来面对自己的困境,来陪伴和服事身边的人。

阅读更多 »

爱任纽与约翰福音中的亚当预表基督

[文/马克·马科维茨基(Mark Makowiecki)] 保罗是唯一明确说到亚当预表基督的新约圣经作者,因此有人会认定,爱任纽的“新亚当”教义的使徒基础完全来自保罗。然而,本文指出爱任纽的“新亚当”教义的关键元素可以追溯到约翰福音的作者。在福音书中,约翰使用了互文对偶交错结构以及其他文学手段,将耶稣描绘成一个重演(recapitulate)亚当生与死的人物。

阅读更多 »

荆棘为祂而长,百合花为你而生?[1]

[文/迈克尔·里夫斯(Michael Reeves)] 我们的生命可以比作一池水,当其波澜不兴之时,看起来澄澈而洁净。而唯有将这池水搅动翻腾,肮脏才会显露出来。同样,试炼显明我们的罪。藉着试炼,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识别出以前深埋在我们心中的恶,然后与之争战。

阅读更多 »

卷首语及征稿启事

《教会》杂志自2006年9月11日创刊,至今整整十八载。回顾过往,杂志在策划、组稿、推广、奉献等诸多需要中,常经主手引导,承蒙多方提携,充满无数值得感恩之事;值此十八岁成人礼,铭感主恩,一并感谢主内诸多教会、前辈、同仁们的支持、关心和陪伴!

阅读更多 »

亲近神——越寒老弟兄谈灵修

[文/越寒] “灵修”不是提升自己,使自己有一个高超的灵性、一种神秘的经历,而是为了要与神越来越亲近。越来越认识祂,越来越爱祂,越来越为祂而活,这才是灵修的目的。亲近的前提是藉着耶稣基督并祂钉十字架,“你们从前远离神的人,如今却在耶稣基督里,靠着祂的血,已经得亲近了。”(弗2:13)惟独有基督所赐的生命,才能亲近神。

阅读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