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2015年07月号(总第54期) 座谈会:神的国与教会

座谈会:神的国与教会

文/本刊编辑部

编者按:近年来,符类福音所强调的“神的国”,在家庭教会中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讨。因此,我们在规划本期杂志的主题时,也设计了一个问卷,邀请一些牧者、同工回答。在对问卷的整理中,我们发现,家庭教会对于“神的国”的研讨,还处于起步的阶段;而已经对这一议题有所关注的牧者,多是在学习和讲解符类福音时对于“神的国”形成了模糊的概念,在加深对教会论的认识时,开始发现“神的国”在牧养中的重要意义,并有意识地在教会中教导“神的国”。因此,我们举办了一个小型的座谈会,邀请几位牧者、同工一起讨论关于“神的国与教会”的一些重要议题。这些探讨,相信能给弟兄姐妹对“神的国”的认识,以及基于“神的国”的教牧实践,有许多启发和借鉴。

另外,在研讨会和问卷中,我们特别引用了一段霍志恒(Geerhardus Vos)在《耶稣对天国的教训》一书中关于“神的国彰显的范围”的论述,请大家就此展开讨论。这个具有争议性的问题不仅在研讨会中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在回馈的问卷中也显出是被思想很多的议题。因此,我们摘选了研讨会和回馈问卷中弟兄们的一些洞见,编辑总结成“外一篇:神的国的范围”,也希望能给大家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带来帮助。

什么是圣经上所说的神的国?

 

瓦器:神的国其实是神的救恩计划的内容,是神的王权掌管的地方,王权所到之处都被神的荣耀充满,能够彰显出神的荣耀和性情。旧约中,神通过以色列人所建立的祭司的国度、圣洁的国度来预表一个终极的神的国;新约中,耶稣基督带来了神的国,应验了旧约所有的预言和预表,现在神的国已经开始,并且随着耶稣基督的再来,神的国将完全降临,神的荣耀充满全地,构成一个末世的、终极的神的国。所以神的国其实是在神整个的救赎计划、救恩历史当中展开的。

 

漫波:我特别从神国的百姓这个角度来看神的国。神国的百姓就是得救的人,就是与神恢复关系的人,能够认识这位神,顺服这位神,自觉地、清楚地遵守神的律法。世界相对而言是在神的国之外。当然神也掌管这个世界,但是以一种隐秘的方式来掌管这个世界,悖逆的人仍然在神的掌管之下。

 

陈已新:提到神的掌管,一个是神在万有中的掌管,一个是神在教会中的掌管。如果我们把神的国理解为神的统治或掌管,那么我们提到神的国的时候是指哪一个“掌管”呢?我认为应该回到在福音书中主耶稣所宣告的神的国,焦点才清晰。马太福音中,主耶稣宣告“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之后,在八福篇里,第一个福就说“虚心(灵里贫穷)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第八福又说“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灵里贫穷的人得到天国是因着弥赛亚的救恩,为义受逼迫成为他们作为天国子民的记号;然后麦子和稗子的比喻讲到在这世界中天国之子和那恶者之子之间的分别,带来在世界末了迥然不同的结局;还有主耶稣在上十字架之前,也说“我的国不属这世界”:这些方面很清楚地显明主耶稣所宣告的神的国,跟神在万有中的掌权是不一样的,而这个国特别是指由主耶稣——旧约所预言的弥赛亚的到来而带来的神的国的临到,并由主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死和复活而开启。这国临到那些认识到自己在神面前一无所有而为自己的罪忧伤痛悔接受耶稣基督的人,他们的生活特征就是尊耶稣基督为天国的君王,因此即使为他受到逼迫也在所不惜。而这样的人,天国是属于他们的。

 

瓦器:赖德在《新约神学》这本书中说:神国中神的王权其实是救赎性的王权,区别于神对天地万物的掌管。或者可以概括刚才你的观点。

 

安溪:耶稣在宣讲福音的时候,他核心的表述是“神的国近了”(可1:15)。显然神的国的概念对于当时神的百姓——犹太人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对神拯救的理解的核心就是神国的到来,就是神的统治以及因此而有的真正的平安(沙龙)的到来。所以我觉得需要从整体的救赎历史来理解神的国的概念。同时也要区分耶稣宣讲的神的国和当时犹太百姓期待的神的国的异同,要找到其中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

 

陈已新:是的,确实涉及到怎样从旧约到新约、从神渐进启示的角度来认识神的国。我认为在人堕落后,神国的启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以色列王国。虽然神以他的全能统管万有,但是旧约圣经显示神有一个特别掌管的国度,就是他通过救赎建立,并透过先知、祭司和君王以律法施行治理的以色列国。它也是从恩典开始。神在约中使以色列民成为祭司的国度、属神的子民,在万国中作见证。但以色列国没有达到神对它的旨意和目的,受到神的责罚以致被掳异邦,是一个失败的国。因此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神对他的国度的计划失败了吗?

所以紧接着进入第二个阶段,就是先知在预言以色列的被掳中不断地宣告这个将要被掳的以色列国不是最终的神的国,神让他们向前瞻望看到将要到来的弥赛亚国,那是神救赎计划的实现。所以当主耶稣传道的时候,犹太人中间弥漫着一种非常强烈的对弥赛亚国的期待,虽然他们对这国的性质还有很多误解。

按照先知的预言,主耶稣来了,传神国的福音,显明他就是弥赛亚,宣告神国的临近与临到,这是第三阶段。但这第三阶段,又分两步:主耶稣以降卑、受苦、钉十字架和复活成全对罪人的拯救,这是已临的第一步;在主耶稣再来的时候,主会引导他的百姓进入神的国最终的成就,这是将临的第二步。神的荣耀在新天新地里完全临到他的子民。

旧约中的“神的国”有外在的王国形式,这是跟旧约渐进启示的特点有关,因为旧约的特点是以地上的事预表属灵的事。主耶稣第一次来成就救恩的时候,已经显明神的国的本质是属灵的。等到救恩最后成全的时候,降临的最终的神的国有王权、有百姓、有土地(不是这地而是新天新地),神的国就全部呈现出来了。

 

以勒:虽然福音书中主耶稣对神的国从来没有下一个定义,但他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述、区分他所说的神的国是什么,他赋予了“神的国”一个跟当时的犹太人所期待的非常不同的内容。这些描述性的界定足以让我们比较清晰和完整地把握耶稣基督讲的神的国。所以对我而言,使徒行传就是对神的国的一个厘清,因为其中最关键的、从头至尾的词就是“基督是耶稣”。使徒行传的核心信息就是弥赛亚是耶稣——旧约所预言的那个弥赛亚原来就是这样一个钉十字架的耶稣。从某种角度而言,这是对犹太人所误解的弥赛亚国度、君王的一个完全、彻底的澄清。

 

瓦器:在使徒行传第1章,这两个不同的对于神的国的概念被典型地反映出来。耶稣复活之后,使徒们问他说:主啊,你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时候吗?主耶稣的回答是: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所以,使徒们所期待的其实是有政治性意味的神的国,主耶稣所回答的却是圣灵降临、属灵的国度。然而,使徒们虽然期待一个政治性的国度,却并不意味着他们排斥了超自然性的国度。因为旧约中以色列国的建立原本就是神超自然的建立,所以在他们的概念里,是神的超自然的大能介入到他们的历史当中,带来一个物质性的、属地的、政治性的国的恢复,然后按照这样一个平面方式展开。

对于以色列人来说,“应许之地”的概念是很重要的,但是耶稣基督来的时候,这个“应许之地”的意义发生了改变。事实上耶稣给了门徒们新的应许。在最后晚餐的时候,他说:“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约14:2),这地方就是新天新地,是终极的应许。所以,因着耶稣基督钉十字架从死里复活,“应许之地”的内涵和意义发生了变化,从起初的“迦南流奶与蜜之地”变为一个“新天新地”。这就是为什么使徒行传中,彼得说这其实就是福音临到了外邦(参徒3:24-25)。应许之地的变化意味着约的更新,意味着神应许给亚伯拉罕的“地上万国都必因你的后裔得福”(创22:18)进一步的扩展。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使徒们虽然一开始认识到神国的超自然性,但期待的仍然是地上的国度,因为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应许之地”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意味着在神的救赎历史中,神的国从以色列国这个政治性的、带有强烈的物质性特征的形态转向了非政治性的、属灵的、超越的形态。所以我觉得今天将神的国和世界混淆的时候,原因之一也在于大家会把在迦南地所运用的法律、伦理的概念直接搬到现在。我想这是在应用圣经上的错位。

在旧约中,神的国度有这样几个要素:1)应许的土地;2)应许的后裔;3)神国的律法,即以十诫为代表的律法和会幕,神用它来塑造应许的后裔,使他们活在应许的土地上;4)耶和华的王权,神通过会幕和律法在这块土地上来统治他的百姓,成为祭司的国度、圣洁的国民。那么对于今天的教会,“应许之地”是什么?G. K. Beale写的《圣殿和教会使命》中说:今天的应许之地事实上是教会。圣灵“浇灌凡有血气的”(徒2:17),使这些人成为那应许的后裔,而同时这些人在一定意义上也成为神的圣殿,成为土地,所以“新天新地”其实是神的后裔和神的土地进入了“迦南地”。因此,我们今天既已经是“迦南地”实现的部分,也同时在进入一个完全的“迦南地”,耶稣基督本身就是那成就的律法和会幕。耶稣基督把我们塑造成为应许的后裔,带领我们进入那属天的迦南,而我们现在如同是在旷野当中。所以圣灵的降临使我们与耶稣基督联合,这意味着:出埃及和进迦南的两个救赎性历史事件同时发生在我们身上。对于以色列国民来说它是线性的、历史的,对于我们来说则是垂直的。

 

中国家庭教会对神的国的认识

 

陈已新:我认为,对神的国的关注在中国家庭教会至少有两种现象:一种是偏向基要派的教会对神的国的理解,另一种是偏向文化使命的教会对神的国的理解。偏向基要派的教会把神的国常常等同于天堂,是将要临到的,这种理解有益处的一面是使人轻看今生、切慕永世,强调走十字架道路,但也使得对教会现在就是神的国在地上的彰显没有足够的关注。偏向文化使命的教会对于基要派只关心救人灵魂不太满意,总觉得今天教会除了传福音救人灵魂,还应该在社会领域中做些什么,因此文化使命成为他们很喜欢的一种倾向。文化使命强调神的国,但往往是倾向于强调神不只在教会,也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实行他的掌管。因此带来一个问题:在神的国的概念上,模糊了教会和世界的界限。

 

以勒:把神的国误解成“天堂”,信仰更多可能具有一种个人的宗教性,而缺乏个人和整体的使命性。然而,虽然家庭教会没有明确地强调神的国,但当讲到“主”的概念时(例如,背十字架跟从“主”),却是从某种形式上隐含了神的国的概念,主不仅是进天堂的门票,而且现今就是你的主。顺服肯定是涉及掌权的。

 

瓦器:这一点是不是在家庭教会和三自教会区分的时候体现了出来?家庭教会很朴素很简单地说:教会的头是基督,而三自教会的头不是基督。

 

陈已新:我觉得家庭教会这样看的时候,可能还不是从国和王权的角度来看,而是从身体和头的关系来看。传统家庭教会是从信徒跟耶稣基督的关系来切入,教导十字架道路的。所以说神恩待他的教会,虽然没特别强调国度,但仍然是过国度的生活。但是没有那么强调国度的时候,可能还是会给教会带来一些损失,这个损失是什么?

 

瓦器:我觉得这里面有一个保罗书信和福音书的差别。书信强调的是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神的国意味着与耶稣基督的死与复活联合,这是新约体现出来的神的国和耶稣之间的关系。而家庭教会在强调背十字架跟从主,与耶稣基督的死与复活联合的时候,更多强调的是个体性,它缺少身体性、共同体的层面,欠缺在背十字架当中与其他的肢体相交的层面。

 

以勒:教会跟国度的关系不搞清楚的话是没有办法去谈教会论的。传统家庭教会的背十字架跟从主作为个体性的,那是走在正路上,但是对于一个教会整体性的建造,如果不站在整个国度的角度理解教会论的话,继续往下走可能带来的亏损会比较大。

 

陈已新:是说整个教会都背十字架跟从主这个方面是欠缺的吗?

 

以勒:不是。教会不是个体的集合,而是一个共同体,需要从神的国度来看共同体的建造,这与教会中每个人背十字架跟从主的简单叠加是不同的。

 

陈已新:那么作为整个教会来背十字架跟从主具体意味着什么呢?作为圣徒的群体,我们不求这个世界的承认,我们不求在这个世界中的显荣,我们不求在这个世界中进入主流社会,不求在这个世界中产生统治性、支配性的影响,这是不是符合神国现阶段的道路呢?为了主耶稣,我们整个教会受逼迫也在所不惜。如果这样看,传统的家庭教会反倒是在没有强调国度观的时候也在这样走,我觉得其中原因就在于他们对于圣俗二分的强调。当他们强调圣俗二分、信与不信不能同负一轭,强调教会、神的子民与这个世界的分别的时候,实际上是抗拒了这种诱惑。因此我也在想,今天当一些人强调神的国的时候,是不是对基要主义的这种路线有些不安、不满,然后就用“神的国”想要建立某种教会和世界的关联,回应文化,关注社会。

 

瓦器:圣俗二分现在是很负面的说法,被批评为不关注世界。但是在圣经里面“分别为圣”其实是很正面的。我觉得你一直带着一个担心的视角,就是担心提到神的国的时候会以主权领域的概念,要把神的国、神的伦理的要求带到这个世界。而我倒觉得圣经的视角是,神的国其实就是与耶稣基督的十字架联合。所以,凡是按照耶稣基督的十字架的样式与他联合的,其实就是神的国,除此之外,跟神的国没关系。这是很典型的“圣俗二分”。因此,教会作为一个与耶稣基督的十字架联合的共同体,其实是一个使人分别为圣的群体,教会是圣洁的国度、祭司的国度。教会应当是一个洁净的群体,并且也应当是一个能够使人得洁净的群体。神的国是扩张的,是圣洁的进入了污秽的世界,使得污秽的世界能够成为洁净的,神的国是有进攻性的。

 

陈已新:但是,说圣洁的进入污秽的世界、使世界得洁净的时候,还是会有容易混淆的地方。

 

瓦器:我说的是人的改变,不是指世界里面的文化。

 

安溪:你们好像特别避讳文化的话题。从教会历史看,一群被道统治的百姓,是不可能对周围的文化没有影响和改变的。在旧约中,神期待以色列国成为祭司的国度,成为万国的光,吸引列邦归向神。新约中,耶稣用盐、光、面酵来比喻神的百姓。十字架的道路是在神的国跟世界的一个剧烈的冲突和对立当中形成的,如果你的生命根本不进入到这个世界、文化当中,你是没有十字架可背的,或者你的十字架就只剩下了不听话的妻子和孩子。事实上,你身处世界却顺服神的道、持守主的命令的时候,你必然和这个世界产生剧烈的冲突,就要走十字架的道路。当保罗在以弗所宣教时,教会经历一个大复兴,这个复兴就撼动了整个以弗所的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由此产生了底米丢发动的骚乱和对基督徒的逼迫。神的国已经进入到我们中间,今天我们可以品尝到,可以体验到,也可以在自己实际的生活中彰显,而这必然会产生一些外在的文化性的影响。当一个国度降临的时候,必然会产生一个新秩序。它不可能只是静态的、内心的和将来的。

 

瓦器:我们讲神的国的拓展,往往就是说悔改信主的人数增加,但神的国的拓展也意味着质的拓展,成圣的路程也是神的国的拓展。工作是工作,教会是教会,信仰是信仰,生活是生活,彼此没有关系,这是一种有害的圣俗二分,不是圣经说的分别为圣的“圣俗二分”。十字架在顺利的、安逸的、好的环境其实就意味着你的心到底是被什么掌管,是被偶像掌管,还是真正被基督掌管?今天不是没有十字架,而是十字架在哪里,十字架在我们里面作福音和偶像的区分,这是区别神的国和世界的关键一点。那它是不是带来文化的更新呢?如果将基督徒伦理道德的更新定义为文化的更新,那也可以说它带来了文化的更新。但文化的更新本身不是目标,如果把这个作为目标,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陈已新:目的和果子是不一样的。以改变文化为目的,和一个重生得救的生命在生活中顺服主,结果影响了周围环境,这两者不一样。我们常常会引用一段经文:“你们是世上的盐。……你们是世上的光。……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太5:13-16)盐有它独特的功用,光也有它独特的功用,而门徒作为被基督所拯救的天国的子民,在这个世界上也有他独特的特质和功用,门徒应该活出这种特质和功用。那么当门徒活出来的时候他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这目的不是使周围的世界产生文化性的改变,而是要使神的名得着称赞。所以它带来的是一种见证福音、使人悔改而敬拜神的果效。

一个人得救了,将来在新天新地里我能看到他,但当我以文化为目的,可能会非常失望。英国原来是一个基督教国家,而我最近听到有人说,它现在真正重生得救的基督徒的人数可能不到3%。以前也有很多基督徒热心于废除奴隶贸易、禁酒、改良监狱,然而,虽然很多人的生活处境好了,心却仍然悖逆神,继续被许多罪所捆绑。圣经也说,到末世的时候不法的事增多了,人的爱心越来越冷淡,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参太24:12-13)所以如果我们把文化作为目标,必然让人失望。当然一个基督徒在他的行业、领域里面,提倡废除奴隶贸易、改良监狱等等都是好的,但我觉得这是他在自己具体的领域里顺服基督而活的本分,而不是福音给他带来的使命和目标。耶稣基督来不是以改变文化、改变制度为目标,他的关注点是传福音、救人灵魂、使人进入神的国。神的国临到了,必然带来新秩序,在谁里面能带来新秩序呢?在神的子民中。但这是不是意味着说,因此我们也要以给在神的子民之外的世界带来新秩序为目的?

 

安溪:我赞同您的分享,这些外在的果效肯定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是觉得今天我们过于把弟兄姐妹生命的关注点放在他自己的教会生活层面,而没有很刻意地去训练这些圣徒在他们自己的禾场(比如他们的公司或职场)中也活出一个神的国临到的新的秩序。当他在自己的位分上因为顺服神的道受苦的时候,我觉得神的国的能力带来的新秩序,就在里面彰显出来了。这会给他周围的那个世界的国的文化产生一种冲击,会引发周围的人来提问:你为什么会这样?这形成一种挑战,又确实带来一种很好的福音性的果效。神的百姓作为一个整体的生活,以十字架和复活的盼望为印记的那样的一种新的东西必须要彰显在万国和万民当中,礼拜一到礼拜五的教会在哪里?

 

以勒:我理解安溪的意思是,世界的文化和这些场所不是我们的目标,但必须是我们门训和活出来的处境,是我们事工的场所。我们必须实实在在地在这里面活出一个基督徒人生的样式,那才是真的背负十字架,为主受苦。八十年代末威斯敏斯特神学院圣经教会论的课程中曾经有一个讨论:如果一个国家85%的人口都是基督徒,那这样一个基督徒群体,在教会外面彰显的形式是什么?结论是:每个基督徒在每个地方都是宣教士,你的工作就是带人归主、传福音、活出基督的样式,这样一个群体自然会活出一个有形有体的文化。

 

瓦器:我觉得比讨论文化议题更重要的是基督徒的伦理与生活样式。在旧约其实所有的伦理都是基于出埃及来解释的,而在新约所有的伦理都是基于十字架来解释的。十字架不是一个伦理大纲,而是基督徒伦理的根源与范例,所有案例都透过十字架来说明和解释。因此,根据十字架,我们能很好地把基督徒的生活、伦理或者说文化形态跟这个世界的伦理、文化形态作有效的区别。另外,以暂时的和永恒的也能作这样的有效区别。神借着他的护理,使用一些暂时的事情来达到他永恒的目的,但是暂时的达到目的了,就过去了,它和永恒的、不可朽坏的、荣耀的神的国不是一个概念。所以有时候我们讲到文化更新的时候,可能把这个混淆了,把暂时的、可朽坏的、神暂时使用的,跟神永恒的、不朽坏的、属灵的(国度)混淆起来了。

 

在教会中教导神的国的重要性在哪里?

 

安溪:我觉得中国家庭教会在传福音时,主要表达就是“信耶稣得永生”,或者“信耶稣上天堂,不信耶稣下地狱”。我并非要否定这一点,但这样的表达有简化的危险。如果只是在强调信耶稣得永生,容易把信耶稣当成得到某个东西的媒介或者工具,把关注点放在自己个人利益的功利层面,放在死后的世界,而忽略了救赎更是神的行动,要恢复他的统治,让他的荣耀最终充满全地;同时也忽略了救赎的群体性,神救赎的行动针对的是一个可见的蒙救赎的群体,重点不是个人,而是一个群体在地上彰显他的救恩。约翰福音17:3也说:“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在这里,耶稣把他的福音更多聚焦在了如何认识这位天国君王并和他全方位的、即刻的相交。而这样一个生命是一定有由内而外的彰显的。

所以,在牧养中,我在传讲神国的时候,首先强调这个世界最终将被神国取代,你将来是否会在他的国度中?同时也挑战他:在你今生的每一个领域和每一天的生活中,你是求自己的国还是求神的国?我在牧养中感受到,很多弟兄姐妹把信仰生活就等同于教会生活,信仰更多放在个人以及精神或道德层面。所以教导神的国会帮助弟兄姐妹把眼光放得更宽广,在每一个地方先求神的国和神的义,这对我们的信仰有一个很好的归正。

 

瓦器:对于神的国,我强调的是神国的大能,神超然的福音的大能临到人身上。在教会中大家的心态更多是“我遇到难题了,主啊,求你来帮助我解决一下”,按照这个思路的结果是,耶稣基督来是为了让我们明天会更好。耶稣的角色是救火队长,是保护者,是心理咨询师。然而,无论我们是在教会还是个人的生活中,本质上都是与那超自然的生活连接的。传福音以及真正的生命改变其实是超自然的死里复活的大能成就的,要藉着对福音的确信、仰望神的大能才能做成。但是,在教会当中,大家实际上是把福音当做一种可以自己操纵和掌握的生活理念,按照这个理念去行动的时候,明天的生活会更好。这种信仰方式和神的国的形态完全是两码事。问题是很多信徒对神的国到底是怎么回事在认识上是模糊不清的。对于以色列人来说,迦南地是他们清晰可见的盼望、目标,那是有吸引力的应许之地、流奶与蜜之地。但在教会当中,神的国对信徒是模糊的、没有吸引力的,甚至祷告求神的国就仅仅意味着传福音、宣教。这也能反映出为什么今天牧者牧会、信徒生活软弱无力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我们不了解神的国,不认识神国的大能。

我觉得在牧会当中,首先的问题就是:你期待什么?你期待什么就意味着你的目标、动力是什么,你衡量、评估自己的服事的标准是什么。被动的牧会是以会众的需求为导向的,这其实是市场营销的思路,走下去就是教会世俗化。与对教会的期待直接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神要在教会做什么?这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明白这点后我才能知道自己怎么跟着他。在实际的牧会当中我可以去发展各种事工,改进各种方法、活动、形式、技能,但唯有神的大能临到才能使人改变,真知道神是谁。就像罗马书14:11说:“神的国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义、和平并圣灵中的喜乐。”这与俱乐部的生活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俱乐部里大家关系挺好,一块儿吃吃喝喝,一块儿去郊游,别人有病的时候问候关心一下,但是这些不是圣灵中的喜乐的主要部分。如果这些成为教会生活的主流,那么我甚至要说这和神的国没有关系。圣灵的大能临到人的身上,会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这是我所期待的。所以,我在牧会中有强烈的不满足感,我不能满足于看到堂点人多得坐不下了,不能满足于看到很多弟兄姐妹热心参加培训、服事,这距离我所期待的事情还很远。神的大能临到我们带来的改变和会众需求导向产生的牧会结果完全不一样。除非信徒经历到神的大能临到他,否则他不可能活出一个神让他活的生活。无论我怎么提高讲道技巧,无论我怎么探访,这不是我代替神的大能所能够做到的。

 

以勒:所以使徒行传2-5章,圣灵降临的时候,所带来的改变是一个群体生活的改变,不是很多个体的叠加,而是整体性的表达,有很强的在此世的争战性。就像使徒行传4:27-30的祷告,讲到世上的国要起来跟耶稣的国争战,门徒们没有祈求逼迫不存在,而是求能够放胆讲道,传扬神的国。这是一种争战,而且在他们当中产生出一种向神的委身和彼此的爱和牺牲。

 

瓦器:在这几章圣经中,变卖“所有的家产”出现了两次,那是典型的十字架的伦理塑造了一个共同体的表现。

 

以勒:对,十字架和国度加在一起才有这种展现。

 

陈已新:我觉得自己在教会的服事中,缺少系统、有意识地去教导神的国,但是在逐段讲解福音书的时候,因为神的国是不可回避的主题,所以会关注到神的国。讲到神的国对于传福音和牧养的重要性的时候,我想到五个方面。

第一是身份,强调神的国的时候,使我们首先从福音性的角度面对神国所发出的悔改的呼召。随着耶稣基督的到来、他的死和复活,神的国已经临到我们了,这个时候我们面临的抉择就是到底要不要悔改接受他,如果不悔改接受他,就还是属于撒但的国,但如果悔改接受基督的话,是进入神的国。

第二是身份带来的性情的转变。神的国提醒我们自己生命的归属。世上的国更容易看到,神的国在我们的经验里容易被忽略,因此需要我们不断意识到自己是属于那个眼睛看不见、但确实神已经以他的救恩带我进入并施行超越这世上一切的统治和治理的国度,我是属于这个国度的,我需要活出真正的神国子民的生活。国度的伦理代表性的部分就是马太福音5-7章所宣告出来的登山宝训,只有借着真正接受耶稣基督,并且让耶稣基督在自己里面作王掌权,才能活出来这个国度伦理的生活。

第三涉及到我们的使命。当我们说“愿你的国降临”的时候,就意识到我们的使命。我们也看到,当复活的基督宣告“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之后,他差遣他的门徒去使万民作主的门徒,这包括传福音、施洗和教训他们遵守主所吩咐的,并且应许常与他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参太28:18-20)。当门徒在耶稣复活升天前问耶稣:“你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时候吗?”主耶稣在回答中没有直接纠正他们对神国的观念,也不让他们去费心猜测“是什么时候”,而是明确地吩咐他们在等候神国最终成就的过程中在地上的使命:“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徒1:8)

第四涉及到权柄。讲国度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强调国度的权能,主耶稣说:“我若靠着神的灵赶鬼,这就是神的国临到你们了”(太12:28),主耶稣带进的神的国的权能是胜过撒但的黑暗权势的,是胜过罪和死亡的。我觉得强调国度的权能的好处就是使我们真知道自己已经被基督拯救脱离了罪的权势,脱离了撒但的权势,脱离了死亡的权势,使我们在生活中有一种确定的盼望和必胜的信心。这对于基督徒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能带来更有信心的事奉(因为知道主所建立的教会是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的),也在面对问题时更加有争战的意识。

第五涉及到国度的道路。既然教会是神的国的彰显,而神的国还没有完全临到,从已然和未然的张力,更容易知道教会今天所走的道路是一条十字架的道路。圣经中清楚地反映出这个方向。主耶稣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太16:24)背起十字架,对当时的门徒是非常直观的,因为十字架是令人受苦与死亡的刑具,这对门徒就意味着当跟从基督时,要走的道路是:为了跟从主,为了顺从主的旨意,甘付代价,甚至受苦、死亡也在所不惜。这是国度的君王耶稣在地上所走的路,当然也是跟随他的子民要走的路,但这却也是通往真正生命之路(参太16:25)。

小理查德•伽芬(Richard B. Gaffin, Jr.)在他的“十字架的功用——末世论与基督徒受苦”一文中,切中肯綮地指出:

如果有任何神学架构没有看到,对教会来说,在基督的复活和他再来之间,并且直到他再来之时,得胜的末世论就是受苦的末世论;如果有任何神学架构倾向于把受苦从教会目前的得胜中挪去,那它就扭曲了福音,混乱了教会在世界中的(使徒性)使命。教会的确把耶稣末世性的胜利带入了世界,但前提条件是她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来跟随他。教会一直被帕子蒙着的荣耀,只有在和他一同受苦中,才得以揭开。直到耶稣再来之前,他在教会中复活的荣耀,不过是在苦难中显得完全的力量。“黄金时代”是一个能力在软弱中显得完全的时代。[1]

上述五个方面其实是跟与基督联合有关的,与基督联合也是体现在身份、性情、使命、权柄、际遇五个方面。

以勒:我觉得与基督联合、神的国、基督论、末世论、救恩论,其实都是在从不同的角度讲一件事,哪一个核心能把这一切都关联在一起呢?就是位格的基督。以与位格的基督联合去理解,生活当中会充满了很多力量、动力,可能是早上一睁开眼,就盼望:我今天会在什么地方经历十字架。耶稣基督道成肉身,实际上是从国度的角度上恢复了人“摄政王”的权柄,作为第二亚当把人完全再带到神面前。我在门训的过程当中,会强调国度,因为如果不讲国度,门训就没有目标,很容易变成是为了比较属灵、个人修养,甚至为了婚姻家庭更好而门训。只有对准国度,门训的目标才清晰,知道是塑造跟随基督的人。

 

本刊编辑:也请大家谈一谈,你在教导神的国的时候,特别感受到有哪些需要阐明的重点和需要避免的误区?

 

以勒:我会比较强调神的国今天是以十字架的形式彰显,避免一些想入非非的误区。

 

瓦器:我也是,并且会以十字架和圣灵的角度来讲神的国。

 

安溪:是的,神的国的本质就是耶稣基督对罪恶权势的征服、审判和毁灭,但这个表现形式在如今是十字架式的。今天神的百姓在地上承受这个国度并要扩张这个国度。这个彰显的方式也必定是效法君王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死和复活。我们不是审判或远离世人,而是效法主在他们中间谦卑服事。我们不是带着“必胜主义”,而是甘愿承受卑微受苦的命运,知道“主的国不在世上”。在这卑微和受苦中,我们也带着极深的喜乐和盼望。在受苦中,我们不是自怜、自保和退缩。因为我们因主的得胜和统治,已经获得并且也可以体验到那国度的福祉。这个福祉是被赐予而不是赚得的,所以我们能够面对必然会经历的各样的痛苦和损失,因为在基督里,我们其实已经承受了万有。我们见证扩张神的国度时,也带着由这福音而来的极深的安息和盼望,深知是“我的主”而非“我”为他的国度大发热心,也是主最终带来那永恒的国度。

另外,在教导神的国属灵的部分和实体部分时,重点首先要放在属灵层面:就是在圣灵里的重生、持续对基督的悔改和信靠。的确要避免把理解神的国的重心偏向纯道德性、文化性、社会性的;但是也同样要小心将属灵部分和实体部分割裂。用提摩太·凯乐牧师的话说就是“福音和福音的果效必须区分但不可以割裂”。神国的属灵部分一定会产生可见的实体部分。当耶稣宣告神国降临的时候,随之带来的是对罪恶权势的审判和对他百姓的拯救。这个拯救不单单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在马太福音11:5,耶稣告诉约翰如何知道是弥赛亚来了,就是“瞎子看见,瘸子行走,长大麻风的洁净,聋子听见,死人复活,穷人有福音传给他们”。弥赛亚君王带来的国度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是将来的,也是现世的。所以,我们也要思考,神的国在今天这个世代那外在的彰显方式是什么?神的国带来的医治、恢复、校正如何可以部分地透过我们展现出来?

 

陈已新:在教导神的国的时候,我会有几个要点。第一,神的国跟耶稣基督的救恩是不可分割的。神的国最核心地是透过耶稣基督的死和复活临到我们,促使我们回应,而这个回应关乎到我们是被定罪还是被称义,是永生还是永死,是随着撒但和他的统治进入到地狱的永火,还是进入到神全能和恩慈的统治而有永恒的生命;所以我们必须严肃地面对,这是第一个强调的重点。如果忽略了重生得救的人才能进入神的国,可能会对神国的子民或者领域产生错误的理解。

第二,我会强调神的国和这世上的国的区别。神的国的对立面其实不是世上的国,而是魔鬼掌权的黑暗国度。因此,世上的国就成为神的国在此世临到和扩展的一个环境。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意识到强调神的国与世上的国的区别和对比的重要性。这会带来两个益处:一个益处就是,让我们知道什么是短暂的,什么是永恒的,学会轻看今生而切慕永世;另一个益处是,因为知道撒但也是常常利用这个世界来引诱我们偏离对神的国的关注与忠诚,因此需要保持警醒的心,并在基督的爱里得胜。

第三,我会特别强调已然未然。一方面神的国已经临到我们,另一方面神的国没有完全临到。那么,现在临到的神的国的特征是什么?跟将来临到的神的国的延续性是什么?非延续性是什么?这帮助我看很多事,比如帮助我分辨灵恩派的问题,也帮助我看宗派问题。

 

以勒:我觉得你谈的这点很有意思,延续性和非延续性。而且我们在教导的时候,也要仰望那个完全的、即将降临的神的国。

 

漫波:我会注重有形教会是神的国的彰显,教会有一个属天的本质,教会其中各样的活动也具有一个属天的本质。因此,无论信徒的家庭生活或是职场生活的事,都是教会的事,因为他是这个属灵的共同体中的一员。教会是什么要决定教会做什么,神的国好像芥菜种慢慢长大,这就必然意味着教会有一个不断扩张的宣教使命。

 

有形教会如何将神的国有形有体地彰显出来

 

以勒:如果我们对教会的定义是One(一个),Holy(神圣的),Universal(宇宙性的),Catholic(大公的),Apostolic(建基于使徒之上的),那就可以说,神国的子民就是教会的成员。但是,神的国跟有形教会的关系是什么呢?这是特别需要讨论的。有形教会不能直接等同于神的国,而应称之为神的国彰显在有形教会中。正如霍志恒在《耶稣对天国的教训》中讲过:“耶稣把有形教会看做他的国度的确实的形体。因为无形教会实现神的君权,所以有形教会也必定如此。我们已经看到,教会所领受的捆绑及释放的权柄是天国的钥匙。耶稣以有形教会之主的身份将这权柄赐与教会。马太福音13:42中所称的‘人子的国’即是有形的教会,在末日天使要挑出其中的稗子及罪恶。基督登上荣耀之君的宝座时,就成立了有形的教会。按照他的君权,基督在升天前留下传扬福音和聚收门徒的使命,并且制定施洗的圣礼。因此,我们必须承认,那无形中推行的天国动力和心灵中存在的天国生命,在有形教会内得到表显。基督是教会之主及教会的一切权柄出自基督,乃是教会行政的一个重要原则。”所以,虽然有形的教会中一定会有尚未重生的人的混杂,神的掌权在今天的有形教会也是被打了折扣,但是有形的教会还是一定要把神的掌权、治理、祝福有形有体地彰显出来。

更具体的,就是有形教会要全面实践出:1)神国超越的权能——神国救恩的宣讲和实施,包括赎罪和成圣;2)神国超越的公义——活出天国的伦理彰显神的圣洁、荣耀、公义;3)超越的福分——天国的恩宠,被接纳为儿子及其一切的特权;4)天国共同体的建立——为见证基督而存在的新社会,新的关系、新的财产观、新的成员、新的领袖和职位(长老、牧师、执事等)。圣约子民教会可见的标记是:圣道、圣礼、纪律。虽然这是改教期历史背景下的可见标记,但和使徒行传2-7章的记载有很多重叠。

 

本刊编辑:所以,神的国在地上的彰显一方面是属灵的,一方面也必须在有形的教会中体现。

 

以勒:属灵的,或者是以福音为中心、以基督为中心的,决定了有形的、暂时的形态和内容。

 

瓦器:我觉得谈神的国和有形教会之间的关系时,重要的一点在于:牧会当中我们期待什么。正如之前所说的,我认为神国度的扩展包括量上的成长和质上的成长。量上的成长是归信的人越来越多,质上的成长是指神越来越完全的掌权。天国伦理的结尾是“你们要完全”,这不是属血气的人能达到的。“完全”就是完全合乎神的要求、完全像神,只有跟神完全联合、让神完全掌权的人,才是完全人,这就是我们的期待。当神的荣耀真正地充满他的教会,丰盛地、完满地充满,就是神的国在教会内部的扩展。

 

以勒:还要加上在教会内部不断地传福音,向下一代还有向会友不断地传福音,不断地进行门训,不断地向这个世界作见证。

 

安溪:我们这些承受神的国的人,在今天彰显神的国的时候,是和耶稣基督在地上的位格和他的生命形态一致的。耶稣基督道成肉身,因此我们就不是弃绝这个世界,而是谦卑地在其中服事他们;受苦,同时也是在宣告神的道。所以是以十字架的形态,而不是一个胜利的、君王的、掌权的、亚伯拉罕•凯波尔的那种方式彰显神的国。

 

瓦器:如果按照之前我们所说的,神的国就是与基督联合,是与他同死同活,与他一同受苦、一同得荣耀的话,那么在有形教会中寻求神的国、神的义的具体做法就是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来跟从耶稣。对主耶稣这一吩咐的认识,需要从末世论的角度去理解,圣灵的大能已经因着耶稣的升天被赐下来。耶稣基督的灵住在我们里面,统治我们,引导我们去行耶稣所行的事。当我们还在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就是跟随耶稣进入苦难,进入死,好叫他复活的大能也透过我们彰显出来。

 

因此,我们需要有属灵的分辨力。当这个时代的中国教会开始拥有一个较为舒适安全的环境时,我们突然找不到“与基督一同受苦”的“苦”在哪里了。这是一个从十架神学转向荣耀神学的信号,而且是信仰实质的转向发生在神学转向之前的信号。其实,哪里有罪,哪里有神的刑罚、审判与咒诅,哪里就会有苦难。因此,我们若以十字架为标记,即使我们看不清,我们也不会走失。当我们以十字架为基点的时候,我们才能放胆按照圣经寻求圣灵的大能。理性主义与灵恩派是这条道路的在左在右两个极端,理性主义让我们对神国的大能没有期待,而灵恩派则让人产生错误的期待。属灵的分辨力会不断地让我们认识福音与偶像的区别,属灵与属肉体的区别,属天与属地的区别,暂时与永恒的区别,可朽坏的与不可朽坏的区别。正是在这种具有分辨力的属灵认识和体验中,我们在传福音与宣教中才能精准地“直捣”罪人内心的“黄龙”,将灵魂夺回,使人归向基督。

 

[1] 小理查德·伽芬:“十字架的功用——末世论与基督徒受苦”,《教会》,2011年5月第3期,总第29期,第40页。

 

 

 

外一篇:神的国的范围

文/本刊编辑部

 

问题:您怎样看以下这段关于“神的国彰显的范围”的论述?

 

当耶稣由受死和复活而展开弥赛亚身份的新阶段时,国度即以教会的形式显现。……但是,有形教会并不是无形国度唯一的外在显现。人类生活呈现在各种不同活动的形式范围,如科学、艺术、家庭、国家、商业及工业等。当这些范围是以神的主权和荣耀为其支配原则时,它们包含于神国之下,与教会同为神国的真实显现。……但必须记得,唯有当这些范围与有形教会一样,与“透过神的灵超自然地赐下的重生能力”有生命的连结时,他们才有可能接受这种支配原则。也就是说,基督化国家、基督化艺术、基督化科学等范畴若真是属于神的国,其滋长必定是出自于无形教会的重生生命。

 

安溪:基本赞同。霍志恒这段话我理解的重点是“神的国在哪里彰显出来”。当然最直接的彰显是在教会,但注意有形教会不能等同于神的国,而且这种彰显掺杂着罪和扭曲。除了在教会,神的国是否可以在世界其他的某些具体领域彰显出来?我认为是可以的。神的国的本质是神的道或福音被活出来。神的百姓的顺服肯定不只限于教会生活层面,他的顺服也必定涉及他生活的各个层面和各种活动中,比如家庭、艺术、科学、商业等等。这个顺服不单是内在动机和道德层面的,也应当包括外在形式方面。这种出自重生之人的顺服有一个外在的可见的形式,虽然这种彰显也是掺杂着罪和扭曲,但我认为的确是某种程度上彰显了神的国度。

 

漫波:我是从这个角度看,一个基督徒作为教会的肢体在这个世界中行动,是跟教会连在一起的。因此,当他顺服基督的主权而彰显了神的国的时候,不能说他是在教会以外彰显。

 

瓦器:神的国是属灵的,是福音大能运行的结果,具有不朽坏的性质。而这段论述是将基督徒在此世与永世的生活混为一谈,将基督徒在此世的活动等同于永世的不可朽坏的荣耀。基督化国家、基督化艺术、基督化科学作为神的国的一部分在今世只能是理想中的,只有在新天新地才能实现。因为“被神的灵超自然地赐下重生能力”的生命,仍然同时活在有限、衰残、败坏的肉体和世界之中,我们以什么方式去保证他所“连结”的国家、艺术、科学都完全是属灵的,又怎知它不是同时被肉体、血气和败坏所污秽的呢?把只属于此世的国家、科学、艺术当做永恒的属灵的国度的范畴,就如同以色列人把会幕所在的旷野当成了流奶与蜜的迦南地。旷野不是应许之地,迦南地才是。这个世界的事物即使是服务于属灵活动的需要,但它本身仍不是神所赐给我们的应许之地,新天新地才是。不要把寄居之地的帐篷当成是天上的黄金街碧玉城。

神的国可能在可朽坏的、暂时的形态当中显现了,但是暂时的和可朽坏的仍然不属于将来那个永恒的。基督徒走出教会,在公司上班能不能彰显神的国?肯定可以,但如果这个问题换一种说法就有问题了:我是基督徒,我在公司做出版,我做的出版属不属于神的国?当然不属于。重生的基督徒在具体做事的过程中也许能彰显神的国。但是他做的事本身肯定不属于神的国。这里面有这样一个区分,就是暂时的和永恒的。

 

以勒:书中这一段之前,霍志恒论证了无形教会里所有的成员都是神国的子民。然后他就问了一个很实际的问题,这个无形教会今天在什么地方能被看见?她有形地彰显在什么地方?首先建制性的有形教会是她的彰显,是她的表达形式。那么,在有形的建制教会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彰显神国临在的形式和现象?一群基督徒在有形的地方教会之外能不能表达出一个属乎基督的生命群体?霍志恒认为由重生之人活出来的文化性外显,就是神国子民的群体彰显了神的国。亚伯拉罕·凯波尔那句最有名的话:宇宙上没有一片土地是不属于(“not belong to”)耶稣基督的,其中这个“belong to”是从一个王权和统管的角度来描述。那么如果重生的一群人,在从事的职业中尊主为大,所形成的一种文化本身是不是在神的王权跟统管当中?那我们是不是能称重生之人活出福音的天国伦理为一种与有形建制教会在不同意义上的对神的国的彰显呢?我觉得这个问题必须放在当时的历史处境中去看,在凯波尔那个历史时代中这是很有价值的。当时,基督教国已经没落了,之前合一的教会和社会分开了,于是清教徒用圣约重建基督教国,当这一尝试失败之后,凯波尔那一代人认为基督教国的形式是基督徒生命一种文化性的彰显。后来这个问题一直在讨论中,我觉得克劳尼(Edmund P. Clowney)提出的模型是这个历史性反思的成熟形式:

在整个人类的社会文化领域,所有的基督徒都有普通职分,有形的教会里面有一些特殊的职分。你在每一个场所都是君王、先知、祭司,你要做宣教士,要去做照顾、看管的工作,对外来讲更多是见证性的服事。克劳尼把这些全都放在一个有形教会的角度来看。不仅仅是有特殊职分的地方(建制性教会)才是神的国的彰显,所有普遍职分,就是所有重生得救的人,只要在那个地方、那个行业“忠心地在场”,活出君王、先知、祭司的普遍的职分,活出神国的伦理,本身就是神的国在那里的彰显。这个彰显在主再来之前,必定是也只可能是十字架样式的彰显,不是以占据一个文化领域的话语权为目标和形式,而是以对基督忠心、服事人、与基督一同受苦为样式和方向。这也是伽芬“十字架的功用——末世论和基督徒受苦”一文所表达的重要神学思想之一。

 

陈已新:我理解的,当霍志恒提到基督化国家、基督化艺术、基督化科学,并将之与有形教会并列,都作为神的国的外在彰显的时候,他指的还不是基督徒在做科学、做艺术,而是指基督化的国家、科学、艺术,是由重生的基督徒产生的,当这些范围是以神的主权和荣耀为其支配原则时,它们包含于神国之下,与教会同为神国的真实彰显。所以,我觉得他的论证过程是这样的:神的国就是神的统治,因此神的国的外在显现就可以直接替换为神的统治的外在显现。那么既然基督化国家、基督化艺术、基督化科学是由重生的基督徒顺服基督来治理、创作、研究的,那么神的统治在这里就显现出来了,因此它就包含于神的国之下,也就是神的国在这里彰显出来。但是符类福音里讲到神的国的时候,不仅仅是神的统治,这个统治首先是由救赎带进来的,其次这个救赎带来的神的国的领域有几个特征——属灵性、永恒性、超越性。所以如果从这个角度衡量基督化国家、基督化艺术、基督化科学,就会发现,虽然它在统治的层面好像是神的国的外在显现,但是它本身并不具有神的国的那种永恒性,以及完全被分别为圣的属灵性,因此就不能说它包含于神的国之下,也不能把它看为神的国本身的外在显现。

 

江登兴:“人类生活呈现在各种不同活动的形式范围,如科学、艺术、家庭、国家、商业及工业等。当这些范围是以神的主权和荣耀为其支配原则时,它们包含于神国之下,与教会同为神国的真实显现。” ——这句话我不赞同。第一,因为教会之外,没有第二个组织被称为基督的身体,圣经也没有赋予第二个机构有终末性的地位,就是他们可以被带入荣耀里。第二,如果神的国在暂时世界的统治,惟独是借着道和圣灵的话,那么科学、艺术、国家不可能接受道和圣灵的直接管治。同样,即使这些领域被重生的基督徒全面掌管,那也只是间接的掌管,而不是道与圣灵的直接掌管。而且这种理想低估了罪的毁坏能力,指望今世有一个领域可以达到完全。最重要的是,耶稣基督自己从来没有追求或者要求他的门徒追求在这些领域里的统治性权柄。

 

天鹏:教会不是一种与家庭、国家、团体相互平行的组织。教会是神藉着他儿子的宝血所买赎回来的灵魂的共同体。在这个得救的共同体中的人确实在今生的时候会在各种组织里,甚至以基督教文化在其中发挥着某种影响力,但最终得救的是教会却不是基督教化的组织。

 

提摩太:“也就是说,基督化国家、基督化艺术、基督化科学等范畴若真是属于神的国”这个表述直接作为前提我不认同。“当这些范围是以神的主权和荣耀为其支配原则时”这里面没有基督代赎的体现。

 

杖恩:我是这样看。雅各书中,某教会成员计划要去某城做买卖得利,雅各并未说:“去彰显神国吧”,而是警告他的谋算。但以理书中,神借着但以理甚至使巴比伦王屈膝,但巴比伦也并未成为“神的国”,而是但以理异象中被打碎的对象。

 

摩利亚山:我不同意这种观念,我认为有形教会是无形国度的惟一外在显现。无形教会在有形教会之中,而不是和有形教会完全不同、不相关的另外一个范畴,神的国一定借着教会彰显出来,无论地上的有形教会败坏到何等地步,只要她是神的真教会,她都是神所呵护培育的,他并没有放弃教会,另立炉灶,建立一个新的群体或领域来承载他的国度。因此,任何领域都可以是彰显神国度的领域,只不过其要点不在于那个领域变得和教会一样神圣,平起平坐,而是教会的成员(也就是神国度的国民)进入到这一领域发光做盐。神国度的国民所在的任何一个地方都能是神国度彰显的领域,只因为他们到那里了,而这个人一定是借着教会培育而出的,而不是那个领域成了圣地。

 

庆君:我不认为这是我所理解的“神的国彰显的范围”,尽管这是霍志恒的表述。首先,“有形教会并不是无形国度唯一的外在显现”这一句似有不妥。

其次,文中论到“当这些范围是以神的主权和荣耀为其支配原则时,它们包含于神国之下。”基督通过他的死和复活来彰显神国的荣耀,十字架颠倒这个颠倒的世界。若此句中“神的主权和荣耀”是指以在十字架上隐藏和彰显的“主权和荣耀”的话,那么“人类生活呈现在各种不同活动的形式范围,如科学、艺术、家庭、国家、商业及工业等”能否真能以此为支配原则呢?其实,“人类生活呈现在各种不同活动的形式范围”也就是圣经中说的“世界”(近来的风潮是用“文化”一词来取代“世界”这一圣经表述)。世界与教会(作为基督的身体)是决然对立的,又怎么可能以十字架为“支配原则”呢?

总之,我以为并不是神掌管的所有地方就是神的国(普遍启示),而只有在基督的道和圣灵掌权的地方,才是神的国(特殊启示),我的理解就是教会。上面那段话我并不能同意,并且认为其在“神的主权和荣耀”彰显在何处(十架神学)、基督教会(尤其是有形教会)的荣耀和窄路等问题有很多微妙但关系重大的疏漏。

登陆后可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