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2013年07月号(总第42期) 全职读神学前的三个思考

全职读神学前的三个思考

/始明

 

自从来美读神学以来,时不时会收到来自认识的或者不认识的肢体辗转发来的邮件、留言询问读神学的问题。有的是想要读神学,不得其门而入;有的是教会里有人要读神学,领袖不知道该怎么办;还有的是教会里有人要全职服事却不愿意读神学,领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此类问题实在是把我难倒了,因为我过去的服事和读神学的决定并不具有代表性,我的服事经验和神学根基也不足以让我给出一个权威性的回答。我相信神带领每个人全职服事都有各自独特的恩典路径,但是神的呼召也有他的共同性和圣经根基。我收到的邮件留言或是观察到的案例中,不外乎两种:第一是想读神学院,却不知道自己是否蒙召全职服事;第二是信徒和教会都不清楚在蒙召这件事上如何互动。我想通过本文就这两个问题有一些分享和探讨。

 

一、读神学院是不是一定要有蒙召?蒙召是不是一定要读神学院?

 

我这里指的是全日制的神学院,而不是网络课程或是进修类的密集课程。我的观点是:有全职呼召不等于必须全职读神学,但要读神学院一定要先省察呼召。

 

有肢体在信中表达出强烈地想要赴美读神学的愿望,但是当问到是否明白神的呼召时却不知道呼召为何物。有人会问,读神学一定要有全职呼召吗?当然不是。圣经没有将进入神学院学习和全职服事这两件事情对等联系起来。换言之,一个蒙召全职服事的人有可能没有正儿八经地读过神学院,而一个在世界知名的神学院以优异成绩博士毕业的基督徒也可能根本没有蒙召。接受全日制神学装备和蒙召进入全职服事并没有直接对等的关系。

 

那么,为什么我要问想读神学的弟兄是否有全职服事的呼召呢?虽然我不敢论断和揣度人的动机,但是一些好的问题可以帮助人省察自己的动机。的确有人想要出国读神学是因为厌恶国内的环境,也有人是因为想要一个学位而以为神学比较好读,还有人是职业上走投无路以为神学院的入学门槛比较低,甚至有人是因为与自己的传道人或教会领袖赌气,想要通过拥有一个神学学位“胜过”没有受过正规神学教育的教会领袖,或是在某个问题上与别人持有不同观点而希望拥有“我也读过神学”的经历来压倒对方。诚然,就像约瑟所说“神的意思原是好的”,神可以透过糟糕的动机照样成就他的美意(例如,教会分裂后双方都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而努力传福音,“或是假意,或是真心,无论怎样,基督究竟被传开了”),但若是动机不对,没有寻求神的带领,自己必定要在这个经历中受亏损。因为全日制神学教育是一个很大的投入,这种投入包括:

 

(1)金钱的投入。神学院教育不是免费的,神学院要给教职员工发工资,付水电费,付地皮费,维护整个学校的运作,这些都需要资金的投入。无论你是自费、筹款还是领取全额奖学金,都需要资金的投入——不是你本人付就是别人帮你付。而且神学院的学费一般比世俗大学要高,因为世俗大学可以获得大量政府和企业赞助发放奖学金,而神学院则较少。如果不是神呼召你全时间事奉,需要三思而后行:这样的投入是否值得?如果是出于其他动机,比如移民外国,或是想要获得一个学位,很多其他渠道都比读神学来得更经济,更有效。

 

(2)时间的投入。道学硕士一般要读四年,圣经文学硕士(MA)一般要读1.5-2年。而且神学的学习比很多其他世俗学科都来得辛苦。我大学本科是在国内读的计算机科学,后来读过MBA,也在华盛顿大学读过一个学期的MBA(上海交大的交换项目),都比不上读神学的辛苦。我想可能是因为神学教育需要兼顾圣经和传统两大部分,这就远远超过其他世俗学科所要涵盖的内容。一般科学都是只需要读最尖端的,而神学却是要学习摩西以来的神学传承和圣经研究,所以内容特别多,功课特别重。

 

(3)家庭的投入。在大多数情况下,全日制神学学习都影响整个家庭,包括家庭的搬迁(无论是在国内读还是出国读)、配偶的牺牲(由于神学学习的课业繁重,不读神学的配偶需要承担家中大量的工作,甚至还可能要承担主要的经济来源),甚至还有作为神学生家庭的“金鱼缸效应”[1]。如果没有全职服事的呼召,承担这些代价是否必要?

 

总而言之,虽然并不是所有神学院都要求申请者必须有全职服事的呼召,虽然在欧美的确有不少年轻人将进入神学院学习看做是提升自己神学素养的方式之一,但是对于要全日制读神学——尤其是异地读神学的中国基督徒而言,明白是否有全时间的呼召是很重要的。因为要投入的太大,如果不是神的呼召,恐怕将来会举步维艰。即便顺利毕业,但若没有全职服事神,也要反问自己这样的投资是否值得?神国的资源是否用在了合适的地方?是不是有其他更合适的方式(例如:网络课程、教会培训、短期密集课程等)来帮助提升自己,装备自己,全日制神学教育并不是唯一的方法。当然,我不能排除神带领一个没有全职呼召的基督徒进入神学院装备自己以便将来在职场服事他(在我原来的单位就有一位高层主管是在维真神学院读过神学的,在公司里也有很好的见证与属灵领导),但是在作决定的过程中对动机和投入的考量是非常必要的,耶稣也在比喻中鼓励我们要仔细估算代价。

 

那么反过来说,是不是有全职呼召就一定要全日制读神学呢?答案也是否定的。有很多传道人都没有接受过全日制神学教育,然而他们都被神大大使用。但是,无论是否读全日制神学院,全职服事——特别是神话语的服事(牧师、教师)——都需要学习神学,也就是认识神、神的启示和关于神的事。这种学习不一定以全日制神学教育的形式进行,例如有的是通过网络课程,有的通过密集课程,有的通过门徒关系,等等。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一定有某种形式的神学学习。藐视历史中圣灵给众圣徒的启示,忽略神在历史和传统中的作为,唯独强调个人的领受、自己的“亮光”,都是不可取的,也是骄傲和狂妄的表现。要不要读全日制的神学,通过哪一种渠道和方式学习,神给每个人不同的带领,可能通过你的教会、你的属灵带领者、你的祷告和寻求体现出来。当然,作为全日制的神学生,我在寻求和祷告当中也有我的理由。我认为如果教会支持,如果其他条件许可,如果和神给你的呼召和带领吻合,全日制神学教育是最好的选择。

 

所以,首先我想强调读神学院(特别是全日制神学院)需要省察自己的呼召和动机,但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蒙召全职事奉的人都必须读一个全日制的学位(虽然我本人强烈建议,教会界一般也是这样鼓励,甚至在欧美这是聘牧的前提)。之所以首先强调呼召是因为一方面有一些人带着各种不同的动机去到神学院,结果是失望、灰心和浪费神国的资源,另一方面信徒对“神学院”也有不正常的期望,似乎神学毕业出来就样样精通、神通广大。事实上,很多毕业生并不在教会服事,或是在牧会和服事中头破血流乃至声名狼藉都有可能。作个不恰当的比较,神学教育和MBA教育都属于专业教育,但不同的是没有人会期望MBA毕业就能做企业高管,但人们却往往 期望神学院毕业就能做教会领袖。(多数华人教会都很小,配备一名全职牧师就已经捉襟见肘,自然希望请来的是能够独挡一面的主任牧师。)

 

二、如何识别和确认全时间事奉的呼召?

 

这是在“省察呼召”的挑战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在这个话题上其实有很多文章可以参考,不少教牧前辈都写了很多明白神的旨意、确认神的呼召方面的文章。我没有比他们更好的公式或是“十二步发现呼召”的秘诀,我只想强调这两者的平衡:

 

事奉的呼召需要来自圣灵的内在印证,也需要来自属灵团体的外在印证。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的确在基督徒当中存在两种极端,而且第一种极端的情形多过第二种,我想这可能和中国基督徒薄弱的教会观、深受个人主义的影响(或是对集体主义的反感)、忽视神有关教会作为圣约群体的教导有关。

 

第一个极端是单纯从自己的热情和热心出发,甚至声称领受了异象异梦,或是在读经中很有感动,便宣告自己蒙了神的呼召要全职事奉,不顾属灵团体(教会、团契)的意见就辞了工作,甚至因此与教会、家庭、父母起了很大的冲突,也作了不好的见证。有人愿意作出工作和家庭的牺牲来全职服事神、服事教会,自然是好事,但是不见得所有的愿意和热情都是来自神的。教会事奉固然可能比大部分世俗工作要少一些经济收入,但是教会事奉亦有一些“诱饵”,例如:对长期找不到工作的人而言,事奉神总比在家待业好;对工作中缺乏成就感的人,属灵服事比较容易获得人的称赞;教会服事同样会带来领袖欲、操控感、时间的自由(比起朝九晚五),来自人的推崇,甚至“事奉神”的道德优越感和正义感。这些都可能是吸引人进入全职服事的原因。(甚至有时候这些诱因都是不明显的、自己也没有觉察到的。)所以,即便是领受了强烈的异象,仍然需要外在的印证,即属灵恩赐、事奉的果子和教会(团契)的认可,这些固然不见得可以百分之百确定内在呼召的正确与否,但是至少可以通过属灵的交通和来自弟兄姊妹、属灵长辈的挑战反复省察自己,降低走错的概率。

 

唐崇荣牧师曾经在“认识神旨意”的讲座中提到,如果神要带领两个人结婚,神的带领一定是双方的,神不会带领一个弟兄娶那个姊妹,而不带领那个姊妹看到这一点。同样,神不会呼召一个人全职事奉他,却不让圣灵感动对这个人有属灵带领责任的教会领袖或同工团队。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有一位师母告诉我,他们教会要聘一位副牧师,于是收到一些自荐信。他们经过祷告和寻求,最后聘任了某位而回绝了其他的几位。这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被回绝的人中就有一位回信批评教会用世俗的眼光看待候选人(他的年龄恩赐学位可能不符合要求),不尊重神的旨意云云。当然,这是一个很极端的聘牧的例子,但是同样的原则可以应用在印证事奉呼召的过程当中:这位肢体是否在日常的服事中展现出属灵的恩赐与他的呼召相称(例如讲道、教导、辅导、门训等)?这位肢体是否在他的服事中有属灵的果子,是否有人因着他的服事而信主或生命得到更新或归正?他是否在事奉中与人和睦,饶恕人,尊重人,顺服教会的属灵权柄?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这些恩赐或果子的人进入全时间事奉的领域会给神的家带来怎样的后果,也很难想象没有这些恩赐或果子的人经过短短三年的神学教育就会自然拥有这些果子。教会或团契的领袖们应当在识别呼召上承担责任,而不是让人“任意而行”。

 

有的人说:“我蒙召做宣教士(或神学教师等等),又不是应聘我自己教会,干嘛还要教会认可?”不错,我们要把蒙召时的呼召辨认和进入服事某个具体团体的呼召区别开来。前者指的是神呼召一个人进入某个事工领域(例如:宣教、神学教育、文字事工、牧养教会等等),后者指的是神呼召进入某一个具体团体,例如内地会、某地方教会、神学院、福音电台等等。在前一种呼召当中,牧养这个人的教会透过对恩赐、果子和信徒生命的观察认可印证基督徒的内在呼召;在后一种呼召当中,则是那个具体团体通过设置职位条件、面试、招募团队的祷告和其他程序寻找神呼召加入的人。

 

也有人说,戴德生当初要加入伦敦传道会,不是也被拒绝了吗?所以可见人的判断会犯错误。的确如此,的确有原来没有讲道恩赐的弟兄后来被神大大使用。但是要注意:他们后来还是有恩赐体现出来,只是不在申请的时刻。换句话说,或许他们祷告等候,而不是急于进入事工,神会更好地使用他们。况且,戴德生后来并没有被中国布道会拒绝。再退一步说,即便某些外在的恩赐没有彰显,也多少有内在属灵的果子。如果对传道人作一个调查统计,我相信这些个案是落在正态分布曲线的两端,大部分的情形并非如此。那么,为何要援引这些特殊的个案,而不是参考其他的案例呢?

退一万步说,如果你的确是戴德生那种情形怎么办?我曾经遇到一位弟兄,他所在的教会比较保守,对“神学”这个词充满了警惕性,属灵长辈对他提出要读神学非常反对,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要因为遭遇“反对”而气馁,要区分教会的反对是出于何种考虑:

 

(1)教会赞同你有内在呼召,但是教会反对你当下回应呼召的方式。比如,对服事有长久的热情,但是恩赐知识生命成熟度都不明显,教会建议或者全时间读神学,或者继续工作带职服事;抑或教会觉得你的确是蒙召,然而,你想读神学教会却认为你应该跟着长辈全职服事,而非出去读神学(往往出现在传统家庭教会中)。

 

(2)教会根本不认为你有呼召,或者认为这种呼召很难确定,更可能是来自自己而非来自神。

 

换句话说,你要区分教会是“不支持”还是“反对”,是反对你的呼召还是反对你的计划。圣灵在人心中所作的内在呼召的确相当重要,但是改革宗传统相对更看重教会的属灵判断和圣灵所赐下的外在恩赐、果子等印证(Presbyterian Polity for Church Leaders, p.14)。因为内在的情感、呼召和体验是主观的、相对的,甚至是受到人的各种堕落情形所影响的,我们需要圣灵所赐同样的感动或外在的印证。所以盼望看到本文的弟兄姊妹,当教会中有人说神感动他全职服事时,不要立即欢欣鼓舞,教会也不要立即承诺投入资源,而是帮助他,为他祷告,共同识别寻求圣灵放在圣约群体当中的印证。

 

再退一万步说,的确有可能教会的领袖或群体不敬畏神,不付上代价代祷和寻求,而是凭着偏见否定了你的呼召(当然,这些也可能是出自你的偏见和论断),但神也未尝没有美意。要知道,虽然教会和领袖群体在属灵判断上会犯错,但是自己的判断犯错概率更大。

 

保罗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在加拉太书中,他与教会分享他的呼召,获得使徒的认可和印证,以及受到差派:“那称为教会柱石的雅各、矶法、约翰,就向我和巴拿巴用右手行相交之礼,叫我们往外邦人那里去”(加2:9)。他领受了那么大的异象,有那么出众的才能,尚且不会凭自己擅自做主,那么我们是否更应如此呢?

 

另一个极端是被人的需要所驱使,而没有省察内在的呼召与印证。我在作决定的时候,有一位肢体就提醒我:“你不要只是因为教会的需要而全职。”的确,当我们作决定时,如果教会的领袖、弟兄姊妹不停地给予鼓励、资金的承诺、道德的催促(“教会如此需要全职传道人,你最有恩赐怎能充耳不闻?”),甚至法惹勒式的恐吓(法惹勒在劝说加尔文去日内瓦牧会时说“倘你不帮助我们做主基督的工夫,上帝就要降灾到你身上。因你只求自己的益处,不求上帝的益处”),都会让我们以为神在借着环境对我们说话,却忽略了里头有没有真正圣灵所点着的热情。要知道,人的热情和鼓励、环境的需要都可能会变的,很有可能你读了神学毕业出来,教会已经等不及有了新的领袖,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甚至也可能是因为教会的神学路线与立场,或是你的神学路线与立场发生改变,不再适合在原来的环境里服事了。你怎么办?你还确信当初的决定是出自神的呼召吗?司布真在《事奉的呼召》中如此描述内在的呼召:

 

来自天上呼召的第一个记号就是,对这份工作强烈、完全被其吸引的渴望。要算为一种真实的事奉呼召,必然有一种无可抗拒、无法制伏的渴望和火一般的干渴,要把神为我们自己灵魂成就的何等大的事向其他人宣讲;我把这种渴望称为一种“storghv”,就像是季节到了,鸟儿要养育它们的雏鸟一样的激情,这时候雌鸟宁死也不愿离开她的鸟巢。

 

诚然,教会的需要是不可忽视的外在印证,但如果缺乏内在的热情和圣灵在里头的焚烧,这种环境带来的责任感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消失,届时怨天尤人,追悔莫及。

 

我在寻求呼召和印证时,对我帮助最大的是司布真的这篇《事奉的呼召》,是一位公司的同事也是一位带职服事很多年的老基督徒发给我的。无独有偶,美南浸信会神学院院长的博客上也同样引用了司布真的这篇文章来招生并呼吁神学生们照此省察自己的信仰。司布真的文章中指出鉴别事奉呼召的四个要素:

 

(1)圣灵所赐下的对这份事工强烈、完全被其吸引的渴望。(内在的感动与热情)

 

(2)善于教导,以及教导众人的职分所必需的其他资格。一个人要证实他的呼召,就必须要在试验这些事情上有所成功。(属灵的恩赐)

 

(3)他还必须要能看见,在他的努力之下,有某种程度的归信工作正在成就。(属灵的果子)

 

(4)……藉着教会多多祷告之后所作的判断显明出来的。你的讲道要得到神子民的接受。(教会的印证)

 

同样可以注意到,司布真列出的四个要素中,外在的印证占了三条,而内在印证只有一条。诚然,圣经没有给我们一二三四的公式,在教会历史中也的确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特例(就像戴德生也曾被伦敦传道会拒绝【不过他被中国布道会接受了】),这些都是神所使用的特殊器皿,他们也经历了特别的曲折和艰难,神也给他们特别的恩典和恩赐。

 

刚才提到在寻求呼召中可能滑向的两种极端,一种是以主观经历和自己的意见想法为中心,不看重属灵群体的印证和蒙召外在的表现;另一种是以环境和别人的意见为倚重,忽视圣灵在内心所做的工作。前者可能会在教会中制造纷争、敌对乃至怨恨和苦毒的情绪;后者在表面上会皆大欢喜,但是在将来可能会后悔、失望乃至退后。换句话说,不是你说你有呼召你就有呼召,也不是别人说你有呼召你就有呼召,事奉的呼召不是属灵的英雄主义,而是圣灵在圣约子民中的工作。

 

三、全职读神学和部分时间神学课程的比较

 

在前面讲到全日制神学院并不是唯一的装备方法,感谢神今天的资讯和交通都可以帮助我们在神学和事奉上装备自己。有很多很不错的网络和密集神学课程,例如戈登•康维尔神学院提供的Semlink[2],还有圣约福音神学院提供的网上课程[3]、建道神学院[4]和中国神学研究院[5]提供的暑期密集课程等。如果不是一定要读学位的话,选择就更多了。我自以为在这方面还是比较有经历,因为我读过良友圣经学院[6]的函授同工课程、本科文凭课程,参加过建道神学院和另一个机构的香港密集课程,也完成了长达好几年的教会周末同工培训课程,最后才去读全日制的神学院。这些课程都给我的带职事奉很大的帮助,无论是听录音还是与老师见面,或是读指定的书籍,都让我受益匪浅,也帮助了教会的成长。在神学教育界,也有不少权威认为传统的全日制神学教育已经走向没落,中世纪学徒式的传帮带和在线课程等新媒体应该取而代之。但我两年的神学院生活和以前的网络、密集课程效果之比较让我反对这种观点。我认为即便新媒体同样可以传递知识,但全日制神学教育仍然有不可替代的优点。

 

当然,我要声明本文只是我的主观经历得出的结论,我也理解条件所限不是所有传道人都有机会读全日制的神学院(包括内地的地下神学院、港澳台东南亚的华文神学院以及欧美的英文神学院),在很多情况下,糟糕的神学院还不如优秀的部分时间课程和假期课程。但我仍然想提一提我所看到的全日制在校学习的优点:

 

第一,全日制神学教育和其他教育方式最大的不同就是迫使你必须脱离原来的环境,扩大自己的眼界和重新分析自己的负担与呼召。无论是密集课程、网络课程还是师徒关系一般都不脱离原有的事奉环境,这使蒙召者只能按着自己原有的环境、原有的教牧关系和神学去思考和决定自己的方向。但这种决定有可能是盲目的和狭隘的。比如说,一个一直在教会里服事的基督徒可能会以为在教会里服事就是唯一的选择,但是不知道还有机构、媒体、宣教等其他可能性。有可能他的恩赐个性都不适合牧会,但是却因为没有机会接触其他可能性而在教会里与人碰的头破血流。如果有机会退一步离开原来的环境,对神整体的工作有一个概略的了解,也接触知道神在其他领域的动工,或许会对自己的呼召更明确。另外,如果你所在的教会无意聘请你,神学院毕业也提供了一个平台考虑全职服事的去向。

 

第二,同样,全日制神学教育一般都要求有见习、实习、宣教等要求,迫使你离开你觉得舒服的“安全地带”(可能是你所在的教会,或是你熟悉的服事领域)去尝试和挑战新的领域。即便神没有呼召你去那个新的领域服事,但借着这些实践机会都可以给自己灵命带来挑战和提升。特别对曾经建立教会、在教会里很少遭遇反对的人而言,在实践环节中学习顺服指导者,面对反对意见都是很好的帮助。

 

第三,全日制神学教育环境中所建立的同学、师生关系都强于网络课程,但是跟一些成员固定、频率较高的密集课程相比可能不相上下。这种同学师生关系及其对你事奉理念的形成和将来的支持都有很大的帮助,不可忽视。可惜我读的是美国神学院,由于语言关系很少和美国同学交流,所以在这方面的感受会弱很多。

 

第四,全日制神学教育拥有一些资源是其他课程无法提供的,图书馆就是其中一例。我在建道时虽然也能用图书馆,但是书不能借走,写论文时也不能用(因为那时已经回大陆了)。所以真正写论文、讲章时还是只能靠自己买的一些书和网络搜索。

 

第五,我承认我是一个自律性不那么高的人,如果不是常规教室课程的压力,我可能不会那么认真学习。例如在学习希腊文和希伯来文时,因为每次上课都要测验,所以我不得不背单词,背语法。我很难想象网络课程和密集课程如何这样要求学生。当然有的人是可以做到的(例如“麦种”的潘秋松总干事),所以我对通过网络或读书自学掌握两门语言的前辈们敬仰万分,那需要多大的自我要求和自制力啊。同样,全日制课程有很多考试、死记硬背、现场写文章(而不是回家翻参考书)的挑战,这些挑战在密集课程和网络课程中就比较少也很难用到,但其实是很有益处的。

 

第六,在The Preacher and Preaching: Reviving the Art一书中,来自基督教改革宗教会(CRCNA)的Joel Nederhood在题为The Minister’s Call的文章中写道:有深度的神学院教育训练我们的头脑和思维,包括训练圣经的原文语言、系统性的教会历史与教义、新旧约圣经的解释;同时也借着对记忆、背诵等技能的要求,挑战和训练我们的恩赐。他甚至说,如果一个人在这些智力上的能力(intellectual ability)的挑战面前难以胜过,很有可能他没有事奉的呼召。这里好像又回到了前面所说的,事奉的呼召需要严格的察验。非常感恩的是,出版社提供了这本书的样章下载阅读,正好就是The Minister’s Call这一章[7]

 

以上是我觉得全日制在校学习相对在线或假期密集课程的一些优点,但也不是绝对的,因为的确有些假期密集课程(我就曾经上过一个)不比在校学习差。我想在作这个决定时,教会的需要和经济的负担、语言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

 

 

 

作者曾在中国大陆带职建立和服事家庭教会,现就读于美国三一福音神学院(Trinity EvangelicalDivinity School),预备做全时间传道人。

 

 

[1] 指传道人家庭像金鱼缸一样,让教会会友观看,给传道人的妻子和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

[2] http://my-eclassroom.com/gcts/index/default.php

[3] https://www.cetsedu.org/

[4] https://www.abs.edu

[5] http://www.cgst.edu/tc/

[6] http://lts.liangyou.net/

[7] 下载地址:http://www.prpbooks.com/samples/9781596383968.pdf

 

登陆后可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