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的信念与实践
阅读更多 »
讲道的信念与实践
阅读更多 »
讲道的信念与实践
阅读更多 »
[文/约翰·麦克阿瑟(John MacArthur)]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两种罪人。一种是挥霍无度、放荡不羁、公然犯罪、不道德、不虔诚的罪人;另一种是外表虔诚、假冒为善的罪人。我们还看到,有一位父亲,对这两人都苦苦哀求,要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给他们。故事里这位的父亲,代表的是神。那么,神为什么这样做?因为当一个罪人悔改,祂会大大地欢喜快乐,所有圣天使和得荣耀的圣徒都与祂一道欢喜。
阅读更多 »
[文/埃德蒙·克罗尼(Edmund P. Clowney)] 沉闷的解经和字词研究仿佛一座不毛之山,对我们这些想要攀登“变像山”山顶的人而言,它们更像是沿途障碍而非登山路阶。但既然我们关注的是呈现耶稣,带着敬虔的态度去认真默想主的话语,仍然是在敬拜中进入主同在的关键。我们指望的不是,我们传讲神的话语时,突然产生一股力量;我们渴求的是,我们传讲耶稣基督的位格时,祂就与我们的讲道同在。
阅读更多 »
[文/查尔斯·西缅基金会(The Charles Simeon Trust)] 你若想要更好地理解《释经练习及小组点评作业纸》中的问题及相关概念,最好是注册西缅基金会网站的“首要原则”在线课程(https://simeontrust.org/zh-hans/在线课程/),聆听教导,并参加一次工作坊。你也可以访问网站,学习工作坊已有的课程。完成释经作业可能是一件有挑战的事情,我们不希望你对此过分焦虑。所以,我们为你预备了这份《释经作业指南》,对作业纸上的一些术语、概念和问题背后的意图进行解释。
阅读更多 »
[文/约翰·H·利思(John H. Leith)] 加尔文认为,讲道是神实际临在于我们中间的主要途径,也是神在个人生活和共同体中施行作为的主要方式。作为一名牧师,加尔文通过讲道营造出一种敬虔的公共思想氛围,并以之为教会生活中的恩典途径。对加尔文来说,在改变或强化教会生活方面,讲道比纪律更重要。如果说加尔文创造了“新文明”或“新人”,那么他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讲道实现的。
阅读更多 »
[文/约翰·汤普森(John L. Thompson)] 加尔文的一切释经理念,都受到一个基本信念所影响,这一信念也跟他所理解的圣经涵盖范围有关:圣经所讲论的只是神惟一的子民,惟一的恩典之约,惟一的福音,惟一的故事——关于那满有恩惠的神不离不弃地引领一群蒙呼召的子民归向祂自己的故事。最重要的,这是一个超越圣经延伸出去的故事,这故事延伸到加尔文的时代,也延伸到我们今天的时代。
阅读更多 »
[文/史蒂芬·劳森(Steven J. Lawson)] 加尔文首先是一位传道人;身为传道人,他主要视自己为圣经教师。除了圣经,加尔文没有别的武器。这位日内瓦改教家一个主日接一个主日,甚至日复一日地宣讲神的话语。他的讲道大有能力,讲台成为了一个宝座——神的话语在其中掌权。随着日内瓦的人们对神话语的了解并被其改变,这座城市——就像约翰·诺克斯后来所说的——成了一座新耶路撒冷。
阅读更多 »
[ 文/迈克尔·海金(Michael A. G. Haykin)] 安德鲁·富勒是18世纪末、19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浸信会神学家。富勒的神学(今天有人称之为“福音派加尔文主义”),是他的好友威廉·克理的神学,也是他后来的崇敬者司布真的神学。这种神学能够将两点结合起来:一是对罪人的得救抱有强烈的热心,二是抱着对上帝主权的极大信心,以传道拓展上帝的国度。富勒作为牧师—神学家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其聚焦十字架的典型的福音派敬虔观。
阅读更多 »
[文/迈克尔·海金(Michael A. G. Haykin)、伯恩斯(E. D. Burns)] 富勒为挚友毕比·沃利斯送别的那场葬礼布道,反映了使徒约翰在启示录14:13中的原意,即鼓励受苦的基督徒盼望将来的奖赏,并因着逝者已经进入永恒的喜乐之境而欢喜。这次布道谨慎地将教牧应用与正统神学依据结合在一起。这次布道还强调,对天堂的体验的核心,也可以说是关于上帝的异象,是摆脱劳苦而得安息,以及因恩典推动的工作而得奖赏。总结来说,信徒最大的奖赏是上帝本身。
阅读更多 »
[文/笔芯] 中文版席胜魔传记,大都文字简略地记载了这位中国教会传奇领袖的一生,谈到他事工的果效和对教会、社会的益处。然而,这本英文传记却记叙了一些往往被人忽略不谈的方面:席胜魔在罪中挣扎,在成圣旅程中挣扎,在事工中挣扎,在主面前整日战兢,又或在骄傲时被主管教。他在牧养教会时也面对和我们今天一样的问题,然而他仍旧坚定地服事。何斯德这样写道:“他的基督徒经历非常深刻,充满艰辛,并不轻松。他的人生就是一场与邪恶力量相对抗的、从无止息的争战……”
阅读更多 »
[文/庆君] 改革宗神学中,“行为之约”(covenant of works)的教义历来遭到诸多批评,这些批评来自不同批评者对宗教改革后的改革宗正统时期的评估,也因其各自的神学系统模型和解经原则等方面的差异。本文旨在考察行为之约的圣经依据(着重分析具有颇多争议的何西阿书6:7),以及论证:若亚当在行为之约中顺服,应许给他的乃是永恒生命。行为之约的教义并非是对圣经没有清晰启示之事的臆想和窥探。它关涉的是如何理解末后的亚当所成就的替代性救赎,尤其是祂的主动和被动顺服。这个教义也构成改革宗理解律法和福音关系的框架。
阅读更多 »
[文/卡尔·楚曼(Carl R. Trueman)] 既然基督已经升天了,那我们如今该在何处寻找这位道成肉身、钉十字架的基督?——路德给出的答案是:我们在宣讲的道和施行的圣礼中可以找到基督。这就是路德神学中创造生命之道与被钉十字架之基督的汇合之处;这也指明了教会群体对基督徒生活的重要性。
阅读更多 »
从反思到归信,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我从现代返回到雅典,再从雅典走向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我找到了我的主——耶稣基督。他为我而死,使我与他一同复活。同时,他呼召我背上十字架,从耶路撒冷走向雅典,从雅典走向世界。从耶路撒冷到希腊,我之所学接上了智慧的光源;从希腊走向世界,我传讲耶稣的福音。而此时的我已不再是曾经的我,而是在基督里新造的人。
阅读更多 »
[文/保罗·格里蒙德(Paul Grimmond] 我们的“召命”不是所做的工作,而是我们的整个生命,这生命赐给我们,让我们为服事基督而活;福音呼召我们,借着承认一些工作比其他工作更重要,以此承认所有人的价值。工作只是为基督之名所做善工的一部分。愿上帝让我们每个人都在工作中满有忠心!
阅读更多 »
编译/Little Paul 1900年8月初,宣道会华北区监督艾礼舜牧师(Rev. Emil Olson)等瑞典裔宣教士,为躲避义和团拳民和盗匪的袭击,携子女进入位于归化 …
阅读更多 »
《把握时机》(Time for the Talk)帮助基督徒父亲与发育中的儿子谈“性”。但如果以为这本书仅仅是辅助父亲对儿子进行“基督徒式的性教育”,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本书最精彩的其实是把“性”放在一个人从男孩成长为成熟的男人的关键点上;而把“谈性”置于父亲帮助儿子成长为有上帝形像的成熟男人这一重大、光荣、不可推卸的责任之下。
阅读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