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ChurchChina (page 2)

ChurchChina

你的孩子是基督徒吗?[注1]

文/布莱恩·可劳福特(Brian Croft)      译/甘霖   我的孩子是基督徒吗?身为父母,我们经常对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感到非常纠结,我发现通常有两种极端情况,是我们需要避免的。第一种极端,是在许多教会里因为缺乏分辨力,这个问题变得更糟。这些教会习以为常向四五岁的孩子发出上台决志祷告的邀请,要他们如果认为自己爱耶稣就举手,然后把他们当成是归正跟从基督的人,给他们施洗。   第二种极端情况,通常是对第一种轻率做法的反应。这种极端情况拦阻父母,也拦阻牧师,在孩子成年,从他们父母权柄和看顾下独立出来之前,就绝不愿意去确定他们是否已经归正。尽管父母和牧师的犹豫多少都情有可原,但我相信为了分辨是否存在清楚的合乎圣经的证据,证明一个小孩子、青少年,或年轻的成人,是否在基督里已 …

阅读更多 »

需要整个教会来养育一个孩子[注1]

文/马克•贝茨(Mark Bates)       译/王培洁       校/李亮   上大学的孩子们刚刚放假回家,扔下要换洗的衣服,立刻就跑出去找朋友,根本不愿意在家里待着。父母们为此哀叹难过,我听到诸如此类的抱怨,就想:“我的小女儿们可千万别这样。”   女儿上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放假回家后,她扔下换洗衣服,立刻跑出去看朋友。然而,我并没有不高兴,反而很感恩。女儿去看的“朋友”是一位长老的妻子。女儿想要去见这位敬虔的女子,对教会来说就是一个见证。   养孩子并不是为了让人觉得心力交瘁,也不是让父母独立勉强支撑,令人感恩的是,教会里的基督徒更是无需如此。基督徒的小家庭是教会这个数代同堂的大家庭的组成部分,神的家可以在养育孩子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   …

阅读更多 »

教会家庭事工的问题与应许[注1]

文/布莱恩•纳尔逊(Brian Nelson)       提摩太•保罗•琼斯(Timothy Paul Jones)      译/王培洁       校/煦   家庭事工在过去几十年一直在教会生活中处于从属地位,现在却突然间变成了热门话题。在搜索引擎里输入“家庭事工”,很可能你的计算机在不到十秒的时间里会跳出来两千五百多万个结果。一个又一个会议都宣称能够给教会提供错失的密钥,帮助教会成功地开展家庭事工。   作为一个牧师和父亲,再次重视家庭事工让我喜忧参半,既倍受鼓舞,又有些不安。喜的是许多基督徒似乎再次回到了圣经的父母观,看到神对父母角色的异象。过去太多年,教会和父母都鼓励雇佣专职人员担当带领孩子作门徒的主要职责[2]。然而连相关研究都持续显明:虽然其他成年人也很重 …

阅读更多 »

一八七七年的中国内地会(四)[注1]

文/亦文   “施比受更为有福” ——使徒行传20:35   在中国教会史上,1877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自第一位基督教宣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807年抵达广州以来,福临神州已有七十年之久。各大驻华差会深感有必要群策群力,回顾并展望在华的宣教策略。于是,便有了在上海召开的第一次来华宣教士大会。根据美国长老会梳理出来的一份名单(见附录一),当时共有300名宣教士在中国,145人为英籍,140人为美籍,15人为德籍。其中44位当时人不在中国,虽然大部分人只是回国述职,但也有不少可能不会重返禾场。驻华的256人中205人为男性,51人为女性(包括寡妇与未婚姐妹)。当时中国信徒的人数约为一万三千人,男性八千左右,女性五千上下(见附录二)。   这一 …

阅读更多 »

教六岁孩子学教义

文/约翰•派博(John Piper)   我的女儿塔丽萨今年六岁。最近我们夫妻和她一起阅读罗马书。她刚开始学习阅读,于是我逐字指给她读。在5章的开头,她在一个句子中间停下来,问我:“‘称为义’是什么意思?”你会对一个六岁的孩子说什么?你会不会说: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思考,所以你只要信靠耶稣,做个乖乖女?或者你说:这个问题太复杂,甚至大人也不能完全理解,所以等你长大了再来思考这个问题?抑或会说:这很简单,就是说耶稣为我们死了,因此我们所有的罪都得到赦免?   我们临时编了一个故事,说有两个被控告的嫌犯,一个做了坏事,另一个没做。没做过坏事的那个人,被所有的目击者证明是无罪的,所以法官称他为“义”。也就是说,法官告诉他,他是个守法的人,没有犯罪,可以自由地离开了。另一个犯了罪的, …

阅读更多 »

被福音征用的人 [注1]

文/陆昆   祷告   主,当年你在加利利行走的时候,你在耶路撒冷街道上行走的时候,有很多人欢呼着跟随你。摸你的,病就得了医治;跟随你的,那贫瘠饥渴的灵魂和身体,在无水荒凉的旷野地方竟都得到饱足。但是当你真的要走你作为基督注定了的道路时,连最亲近你的人都离开了你,那时没有人认识你。但你没有弃绝这些弃绝你的人,你找回我们,真的,从那时起,又是成群成群的人跟随你。你已经向我们召唤,跟随你的人就真知道你,所以就愿意跟随你走你的道路:不是这世上的荣耀,不是人前的体面,而是死,是羞耻和失败,是被众人弃绝。主,我们若真认识你,就必甘心,我们若真认识你,就必渴慕。   主,求你在教会兴起一些这样真认识你,也真知道你天上的荣耀的工人,与你同心的人,愿意在你流血的地方流血,愿意为 …

阅读更多 »

身体的事奉[注1]

文/边云波   我凭着所赐我的恩,对你们各人说: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要照着神所分给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正如我们一个身子上有好些肢体,肢体也不都是一样的用处。我们这许多人,在基督里成为一身,互相联络作肢体,也是如此。按我们所得的恩赐,各有不同。或说预言,就当照着信心的程度说预言;或作执事,就当专一执事;或作教导的,就当专一教导;或作劝化的,就当专一劝化;施舍的,就当诚实;治理的,就当殷勤;怜悯人的,就当甘心。爱人不可虚假,恶要厌恶,善要亲近。爱弟兄,要彼此亲热;恭敬人,要彼此推让。殷勤不可懒惰。要心里火热,常常服事主。 ——罗马书12:3-11   今天我们读的经文比较长,只能和弟兄姐妹分享其中的几点。第一点,我们看到保罗在这里教导我们:“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 …

阅读更多 »

荣耀的教牧职事[注1]

文/林慈信   很多弟兄姐妹接受一些大会讲员的挑战,奉献自己为“事奉”主。但是又听到事奉可以带职事奉,然后有全时间事奉,等等。到底“事奉”包括哪些范围?   论到事奉,圣经中其实有一个很清楚的事奉“模型”。从主耶稣的吩咐及使徒们的以身作则,可以找出一些原则,帮助我们更清楚了解天国的事奉。   我们很多时候把“信徒皆祭司”(priesthood of all believers)与“教会事工秩序”(order of the church)看为是敌对的。我们常以为,假如每一位基督徒都是神国中的仆人,那么牧师与信徒、牧师与长执、教会与机构、全职与带职……这一切的分别都是不需要的。   其实,圣经从不把这两项真理视为敌对。使徒保罗教导我们,主耶稣藉着圣灵赐下各 …

阅读更多 »

牧师的自我警醒[注1]

文/司布真      译/甘霖   “你要谨慎自己和自己的教训。” ——提前4:16a 每一位工匠都明白把自己的工具保持在良好状态的必要性:因为如果“铁是钝的,不把边缘磨得锋利,就要花更大的力气。”如果工匠的斧子失了锋刃,他明白这就要求他付出更大精力去磨它,否则他的工作就会做得很糟糕了。米开朗基罗,这位精致艺术的选民,是如此明白他的工具的重要性,以致他总是亲手制作他自己的画笔,由此他给了我们一个例子,说明了满有恩典的神,总是特别小心为他自己造作所有真正的牧师。确实,主可以像安特卫普水井盖故事里的那位奎丁•马西斯那样,用最糟糕的工具来工作:比如他偶然使用非常愚拙的传道来使人归信;他甚至可以不使用工具就做工,就好像他根本不用传道人,而是藉着他的圣灵,直接使用他的话语来拯救人一样;但我们不可把神绝 …

阅读更多 »

带职事奉一些问题的探讨

文/闻则信   感谢神的恩典!最近几十年来,圣灵在全世界华人当中大大做工,中国教会(包括海外华人教会和中国大陆教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势头迅猛发展。一方面,全球华人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禾场之一,需要大量的工人来参与事奉;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复杂原因,中国教会目前全职工人极为缺乏。在这样的张力之下,如何按照圣经原则发掘、动员和使用教会中的宝贵资源——带职事奉的基督徒,就成了一个极大、极重要的课题。   带职事奉的弟兄姊妹应当如何参与教会的服事?全职工人与带职工人如何互相配搭?如何处理教会事奉与世上工作的关系?考虑到目前中国(尤其是在大都市中)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工作压力,带职事奉的弟兄姊妹应当如何与神同行、尊基督为自己生命之主、为主而活、以福音为生命的中心?如何在教会事工和日 …

阅读更多 »

危机中活出恩典:面对事奉中的困境

文/林慈信   教会里若有危机,我们应如何回应?我们,或我们所亲爱的弟兄姐妹,若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我们该如何回应?很多时候,这是我们人生第一次面对基督教圈子里的不公平,令人失望的事。这对我们的信心、喜乐、事奉的力量,往往都是很大的打击。   在这时刻有安慰吗?有!请看哥林多后书1:3-7:   愿颂赞归与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父神,就是发慈悲的父,赐各样安慰的神。我们在一切患难中,他就安慰我们,叫我们能用神所赐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样患难的人。我们既多受基督的苦楚,就靠基督多得安慰。我们受患难呢,是为叫你们得安慰,得拯救;我们得安慰呢,也是为叫你们得安慰。这安慰能叫你们忍受我们所受的那样苦楚。我们为你们所存的盼望是确定的,因为知道你们既是同受苦楚,也必同得安慰。 &nb …

阅读更多 »

“因他是我们的和睦”——基督徒如何回应冲突[注1]

编写/钟智贤   有一幅富有哲理性的画名为“裂开”(Broken off),一块牢不可破的千吨重石,断裂成为两块互不相连的石头。是什么力量使它分裂呢?原本这块巨石只裂开一条小小罅隙,水渗入,冬天结冰,体积膨胀,使裂缝愈来愈深,愈来愈大,年深月久,这块巨石就分裂为二。确实,在人际关系中,一丝裂缝就可以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不和及伤害。   但我们不要因冲突而惊讶,因为在堕落的世界里这是不能避免的。事实上,圣经并没有教导我们所有的冲突都是坏的,神造我们每一个都是特别的个体,人总是会有不同的意见、信念、欲望、想法以及优先次序,这些不同并没有本质上的对与错,只是神创造时所赋予的多样化和个人偏好的结果(参林前12:21-31)。若处理恰当,不同的意见可以激发出富建设性的对话,鼓励具有创意 …

阅读更多 »

宗派与中国教会——访谈周钧权博士

文/本刊编辑部      译/述宁      校/王培洁   编者按:本刊在上一期以“宗派与宗派问题反思”为题,探讨在中国教会面临神学、牧养和建制的转型与成型期,当如何看待宗派。此后,我们也请正在威斯敏斯特神学院攻读神学硕士的张继南弟兄,访谈了该院华裔教授周钧权(Jeffrey Jue)博士,请他就宗派问题从历史角度继续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应用到今天中国教会的处境,提出建言,以期带来启发和帮助。   张继南(以下简称张):感谢主给我们机会进行这次访谈。您肯定对中国教会有所了解,她有许多独特性。中国教会将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基督徒群体。对于宗派问题,中国教会界有一些不同的观点,有些人主张宗派,而有些人对此抱有疑虑。所以,我们希望您能从教会历史的角度给我们一些建议。第一个问题是:宗派产生的 …

阅读更多 »

宗派制还有未来吗?[注1]

文/埃德•史特泽(Ed Stetzer)      译/王培洁      校/煦   宗派制的困境   许多宗派似乎都陷入了艰难时期,我自己所在的宗派也一样。有的宗派是因为在基督教核心信仰上的神学争议而被削弱,其他的受到古典自由主义的影响。少数几个宗派,包括美南浸信会(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再次确认他们对正统神学的委身。甚至连一些保守的宗派也经历了艰难的日子。数据显示,一些较大的宗派(除了很少几个灵恩派外)会友人数都普遍减少。   许多教会领袖看到人数的减少,都认为宗派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我听到许多牧师宣告说,宗派对于宣教更多是一种障碍,而不是帮助。人们过去对宗派的忠诚度也在许多方面变得越来越弱,甚至在某些方面完全消失。 &nb …

阅读更多 »

一八七七年的中国内地会(三)[注1]

文/亦文   “你 们 蒙 召 原 是 为 此 。” ——彼得前书2:21a   蒙召的实质和宣教的模式[2]   在这一期《中华归主》专栏中,作者以彼得前书2:20-21为楔子,引出基督徒蒙召的目的是为了“因行善、受苦害、而忍耐” [3]。那些为财产受损而欢喜、为名字被弃绝而狂欢、觉得配为主名受苦的早期教会的信徒,既非傻瓜,也非疯癫,更没有白白受苦。因着他们的见证,“殉道者的血成为教会的种子”成为一句箴言,教会只要一天没有忘记其呼召,这句箴言便仍然有效。接着,作者将这一属灵规律和海外宣教联系起来,当西方宣教士传讲一位全知、全能、全善、全圣的天父,将自己完美无暇的独子倒空成为赎罪祭时,中国人听来只是一出匪夷所思的天方夜谭。在他们的生活处境中,几乎从未经历过“无缘无故的爱” …

阅读更多 »

隐藏的事奉[注1]

文/边云波   赖恩融牧师(Rev. Leslie Lyall)来自英国,是内地会的传道人,曾帮助过北京的基督徒学生工作。1950年代初,赖恩融牧师随着大批西方宣教士离开了中国大陆。后来几十年的时间,我们音信隔绝。直到1995年底,我和妻子耀轩被一些英国的华人教会约请在英国有几天的聚会,得以去看望赖恩融牧师。那时他大约九十岁左右,走路已经很不方便,根本认不出我们了。我稍微自我介绍了一下,他便想起了我的名字,就开始问我:那位张弟兄怎么样,王弟兄怎么样,石弟兄怎么样,黄弟兄怎么样。他把以前北京基督徒学生会的弟兄姊妹问了个遍。他问一个,我们就介绍一个。问完了北京的弟兄姊妹,他又问天津的,好像他对这些弟兄姊妹很熟。这让我们非常惊讶。后来,他拿出一个灰色封面的本子,本子的边缘部分已经发黄,纸 …

阅读更多 »

你怎么看宗派?

文/本刊编辑部   编者按:前不久,就宗派问题,我们邀请了几位牧者一起座谈,请他们谈一谈自己对宗派的看法,包括宗派有可能导致的误区,以及宗派传统对于当代中国家庭教会的价值和意义。   本刊编辑部(以下简称编):谈到宗派,我们首先需要一些概念上的澄清。按照雪莱的《基督教会史》[1],用宗派(denomination)这个词来描述某个宗教团体的说法,大约是在1740年流行起来,当时正值约翰·卫斯理和乔治·怀特菲尔德领导的福音复兴运动的早期。但这个理论本身是在此前一个世纪由一群英格兰和美洲的清教徒激进派领袖们几经讨论后得出的。   因此,真正的教会宗派理论建筑师是17世纪的独立派(公理宗),他们在威斯敏斯特大会上(1642-1649年)代表了少数派的声音。这些持异议的 …

阅读更多 »

如此众多的宗派:宗派制的兴起,衰落与未来[注1]

文/大卫•多克里(David S. Dockery)      译/陈静      校/煦   在本文我们将会讨论宗派制的兴起和衰落,美国福音派的形成以及这些历史变迁对美南浸信会和全球福音派信徒来说可能意味着什么。我们将对各宗派的发展做一个社会学和史学上的回顾,然后我们将展望二十一世纪可能显露的趋势。我邀请你与我一起尝试思考这些重要事项。不过,首先,有一个诠释性的说明:我既是一个浸信会的福音派也是一个福音派的浸信会成员,我同时承认这两种身份。然而,有时候,似乎你所选择的字眼当中的名词比形容词更重要。本章的形成更多出于浸信会福音派成员的认信而不是福音派浸信会成员的认信,这会导致本章的重点略有不同。但是,到了结论部分,你会看到在阐释某些含义的时候我不可能完全避免“福音派浸信会成员”的视 …

阅读更多 »

牧者论坛:宗派的存在有价值吗?[注1]

文/9Marks      译/述宁       校/李亮   9Marks向参加圆桌会议的牧师们提出了同一个问题:宗派的存在有价值吗?以下是他们的回答。   汤姆•阿斯可尔(Tom Ascol)   宗派的存在有价值吗?这取决于你如何定义所谓的价值。显然,为着使命方面的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宗派是有其价值的。新约指明马其顿、亚该亚和加拉太教会在经济方面的合作(林前16:1;林后8:1-7),耶路撒冷和安提阿教会在教义方面的合作(徒15:1-35),以及哥林多后书8:19提及的宣教方面的合作。地方教会之间的合作显然是符合圣经的,在许多实践层面是有益处的。   然而,这样的合作并不必然依赖于任何特定的宗派结构。这在我们现今传播快捷且多层面的时代尤其显得真实 …

阅读更多 »

纯粹的基督教意味着消除宗派之分吗?[注1]

文/约翰•派博(John Piper)      译/杨柳青       校/煦   多年来我一直深信,为基督教真理及合一效力的最佳方式,不是消除藩篱,而是以爱跨越它们并敞开欢迎的门。我并不善于此道,只力求做得更好。   关键的是,将真理弱化、消除其分明的边界,或将所有混合成一团难以区分,或关注祷告、服事和宣教而非真理,这些做法都无法产生尊崇真理的基督教合一,无法创建稳固的信徒团体,更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唯有各自在认信团体中好好生活,而在跨越认信边线时好好相爱,才最可能实现上述目标。   鲁益师同意吗?   鲁益师(C. S. Lewis)是否同意这一观点?他不是写了《纯粹的基督教》[2]吗?那不是暗示我们放下宗派分歧,活在“纯粹的基督教 …

阅读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