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2012年03月号(总第34期)

2012年03月号(总第34期)

小型团契在教会牧养中的价值[注1]

文/玉汉钦  译/金秀炯   位于芝加哥的柳树社区教会,在开拓15年之后,教会规模大到像一只走路左右摇晃的巨型恐龙,直到这个时候,他们才将小规模的团契正式引进教会当中,开始形成教会的下层结构。一直带领这间教会的海贝斯牧师提到,自己最后悔的一件事情是没有从教会开拓初期就透过各种类型的小型团契建立教会。[2]   事实上,还有很多的教会领袖还不太了解小规模团契的必要性以及它的独特而又令人惊讶的功能。过去我们一直生活在只要有老师、学生和教材就可以进行信仰教育的固有观念之中。如果教育的目的仅仅是传递知识,这种观念没有问题。但是像门徒训练,以人格教育为目标的时候,已经有众多的事例充分证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一、回到教会原貌的方法   小规模团契是指聚会的人们 …

阅读更多 »

组长在牧养中关切组员重生问题的必要性

文/杖恩   “当那日,必有许多人对我说:‘主啊,主啊,我们不是奉你的名传道,奉你的名赶鬼,奉你的名行许多异能吗?’我就明明地告诉他们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 ——太7:22-23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思想一件极其严肃的事情,关系到我们事奉的成败和我们将来如何站在主的面前。我们热切地服事,似乎只要是在教会里有委身和一定投入、参与的人,都希望能够在服事上多有果效;而你们,现在教会担当牧养责任的组长,想必更是如此。当然,不同的人服事的动机和目标都千差万别;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这些动机和目标都是“好的”,都是在神面前能够被肯定和称许的,都是在当“有火发现,试验各人工程”的日子能够经受得住的。那么,到底,到了那检验工程的一天,什么样的工程能够 …

阅读更多 »

以“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为中心的小组服事与牧养

文/庆君   引言   每次读马太福音都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从创造天地的日子以来,历史中众先知的不断预言与提醒,弥赛亚必然来临的宣告不断的重复,伴随着神子民的叛逆与盼望。然后在玛拉基书的荣耀宣告之后,是整整四百年的沉默无声,犹如一首伟大宏壮的交响乐在渐近高潮之时,戛然而止。   再之后,仿佛是在黑暗中传来坚定而渐强的微声:“亚伯拉罕的后裔、大卫的子孙、耶稣基督的家谱”。随后,这在应许中到来的亚伯拉罕的后裔、大卫的子孙开始了他在地上的服事和牧养。荣耀的交响乐在不断地推进,直到这天父的义仆即将进入耶路撒冷受难,高潮即刻到来。   在马太福音记录的耶稣的五大段讲论的后两部分,尤其是关于末后世代的讲论中,耶稣对门徒反复提到一个重要的托付,即成为“忠心有见识的仆人”(太2 …

阅读更多 »

福音与牧职

文/江登兴   一、福音与牧职   现在回想自己事奉历程的时候,看到自己有很多的失职。   开始事奉时,对于教会的信念,基本上是基于两个粗糙的信念:1)基于圣经的更正教教义应该被宣讲;2)上帝的荣耀会临在软弱但不住祷告的圣徒群体中,从而成就他的工。这两个信念分别源于更正教传统和中国家庭教会传统。   牧职的缺失   上帝在教会中显出福音的荣耀,这应该是一个教会的根本异象。这个异象的落实是通过道的宣讲、祈祷、牧职、圣徒的团契这四方面实现的。   从我非常有限的观察看,现在一些教会普遍感受到事奉的停滞,而在争战中仍然显出能力的教会,是那些对于福音有清晰的界定和持守,并且有与施行这福音相称的牧职及牧会理念的教会。   我最近阅读 …

阅读更多 »

成人基督教教育之构想——以温州教会为例

文/道德   引言   经常会听见这样的话:儿童是未来的主人,青年是明日的希望,成人却是今日的栋梁。是的,若在带领儿童的事上失败,二十年后教会可能后继无人;疏于教导青年,十年内教会可能青黄不接;但是忽略造就成人,教会立刻会陷入中空状态。所以成人教育在教会中,就显得异常的重要。   中国家庭教会,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而有着特殊的宗教环境。这种环境使得中国教会至少不能公开做更多的教育工作。即使有人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却迫于各种的压力,而不敢走得更多。   感谢神,近年在很多的地方开始了主日学教育的工作,但却也只是限于儿童主日学。特别在浙江温州地区,由于有着比其他地区更为开放的环境,教会较早开始了主日学的教育事工。随着多年的摸索,加上海外教会的帮助,主日学 …

阅读更多 »

平衡的服事生命

文/提摩太•凯乐  译/王东  校/杖   “内在生命”不仅仅是读圣经和祷告,还有更多东西。“内在生命”训练可以理解为,所有那些使你在属灵上得坚固的活动;“外在生命”可以理解为,那些消耗和使用你在“内在生命”训练中产生的属灵喜乐、生命、洞见和品格的活动。所以内在生命是“属灵输入”,外在服事和工作事工是“属灵输出”。   这有些过度简单化。毕德生在他的《天使在行动》一书中指出,加以适当的平衡,人的属灵指引工作可以大大激活和丰富你自己的属灵生命。所以,“外在生命”也肯定是属灵活力和喜乐的一个来源——而“内在生命”训练也需要纪律和自我牺牲。但是,整体上,“内在生命”好比是电池充电,“外在生命”好比是电池消耗和减少。   注意,我上面说的是,处于“适当平衡”中的服事工作 …

阅读更多 »

教会全球化时代改革宗神学的未来[注1]

文/周钧权       译/雅斤       校/煦   一、改革宗(归正)神学:一个传统的终结   让我用一个问题开始我今天的演说:在教会全球化时代,改革宗神学的未来是什么?对于一个接受改革宗神学教席的人和对我们整个神学院来说,这都显然是一个恰当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有助于我们反思我们在历史进程中所处的位置,最近我们刚刚庆祝了加尔文诞辰五百周年,并且马上要庆祝公认为宗教改革催化剂的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发布五百周年。所以我们需要问:改革宗神学的未来是什么?   1、改革宗神学与基督教世界的结束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察看改革宗神学的现状。首先,我们无法忽视改革宗神学在讨论整个基督教现状中的位置。毋庸置疑,我们正在见证基督教的一个历史性的转变, …

阅读更多 »

堂会制与分聚会点制模式探讨

文/约书亚       陆百佳   前言   若要将聚会模式问题研究得透彻完全,难免涉及古今中外的教会历史、风俗习惯、社会背景,不同教派治理模式及背后的教会论。例如犹太的会堂、使徒时期的家庭聚会、天主教的堂会、美国长老会的组织结构、韩国的细胞小组、中国百年来各地各系统纷繁复杂的聚会模式等等,都不免要拿出来借鉴。可是若按这种写法,笔者实在学识浅薄,知之甚少,难以胜任。所以在为难之中,几乎放弃,又转念一想,我们其实正活在中国家庭教会面对此问题的历史中,这几年正经历两种模式的转变,教会的发展正面临关于模式的选择,我们在国内外接触的教会正是很好的案例。因此,不妨将自己的经验与见闻详细记述、分析,再以此为依托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许可起到窥一斑而见全豹之作用。   一、一个共 …

阅读更多 »

普遍恩典与今日中国教会——访谈周钧权博士

文/本刊编辑部   编者按:中国教会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历了迅速的增长,随之而来的,在与处境的关系中,许多人也试图更多地从神学角度去反思一些重要问题,比如教会的本质、基督徒在社会中的角色、文化使命等等。威斯敏斯特神学院华裔教授周钧权博士在他的受职演讲中对此有一些很有洞见的阐述。本刊编辑部特此采访了周博士,请他更具体地谈一谈改革宗神学与中国教会处境的关联。   本刊编辑部(以下简称编): 周教授,谢谢您特别花时间接受《教会》杂志的采访,您能否简单地介绍一下您的生长背景?   周钧权博士(以下简称周):我是在美国加州旧金山出生长大的,我爷爷、父亲是广东人,在旧金山出生,在中国城长大,我妈妈是辽宁人,在台湾长大。她来美国读大学,经人介绍与我爸爸结婚。我在旧金山长大,从小参加中国教会。在旧金 …

阅读更多 »

一八七五年的中国内地会(二)

文/亦文   九月 “从今日起,我必赐福与你们。” ——哈该书2:19   说到戴德生,我们通常只知道他是一个信心差会(Faith Mission)的创始人,而往往忽略了他在布道与解经方面的恩赐。《亿万华民》提供了有力的明证:那些由戴德生执笔、编辑的文章,在133年之后,仍不失为出色的讲章。   戴德生不仅善于把陌生的福音传给中国人,也很善于把陌生的中国介绍给西方人。比如,9月号的《亿万华民》上,特意印出了Ebenezer 和Jehovah-Jireh的汉字。这两句经文的中译虽然早已有之,但用对联的形式将这两句话结合在一起,是内地会独创的中国特色;而戴德生用汉字来吸引读者重读这两句经文,更因为其中包含的属灵含义,恐怕只有善用时态的西方人才能心领神会——“以便以设耳”(即“ …

阅读更多 »

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班和小组(Classes and Bands)

    卫斯理的班(Classes)是为基督徒和非基督徒准备的。他们12人(不分男女)的小组每周聚会,聚会中成员报告属灵的进展、需要和问题,其他人提供建议、鼓励,并为其祷告。小组(Bands)则是为基督徒准备的更有强度的属灵培训。它们规模更小,大约五至十人,按照年龄、性别和婚姻状况分组。他们例行谈论下面的问题以相互督促: 上次聚会以后,你犯了什么罪? 你上周面对过什么试探,但你没有妥协? 你如何胜过那些试探? 上帝在其他什么地方给予你帮助或让你成为一个得胜的基督徒? 你有什么想法或行为是自己不确定是否是犯罪的?你对上帝的旨意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   乔治•怀特菲尔德(George Whitefield)——社团(Societies)   乔治•怀特菲尔德的社团( …

阅读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