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2011年07月号(总第30期)

2011年07月号(总第30期)

信经与信条的圣经和教牧基础[注1]

文/罗伯特•雷伯恩       译/王培洁       校/杖恩   在教会生命中,信经有着许多不同目的。信经向世界见证了教会的信仰;信经教导忠心的人,是基督教教义的总结;信经提供了正统信仰的标准,也是检验神职人员的试金石,信经是防止错误侵袭的壁垒。信经在上述方面保护和培育基督徒团契的连接,让他们在信心和教义上以及思想和信念上合一,而不仅仅在组织和情感上合一。[2]   早期的信经是信仰宣告,有着礼拜的目的,时至今日,一些信经仍然具备这样的用途。在礼拜中使用使徒信经和尼西亚信经,培养了信徒对独一、圣洁和大公教会的归属感。信经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优美的遣词造句,而且也在于古老的传承,是历世历代教会合一的见证。在敬拜中,信经是当代基督徒和属灵先辈们之间鲜活纽带的表达。在有些加尔文 …

阅读更多 »

信仰告白与家庭教会建造

文/古道      亦新   信仰告白在教会建造中的作用被今日教会严重的轻视了。牧者和信徒更多地关注复兴教会的各种方法,关注灵性(常常是虔诚而不是敬虔)和生命(是品格和行为而不是真正的生命)。于是实用主义和成功神学在教会中大大泛滥。这导致了现今教会的各种混乱现象的发生。人们关注的不是什么是对的,而是什么是好用的,什么是有效的。牧师和传道人对教义没有兴趣,一方面他们以为福音和教义没有关系,生命和教义没有关系;另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冲突和分裂。   这和以往真正复兴时代的牧者所关注的大不相同。比如在清教徒时代,牧师和传道人非常重视信仰告白和要理问答的学习。巴克斯特与他的两个助手,每周花两整天的时间,在教区信徒的家中教导教理问答。另外,他每周在周一周二下午和晚上花一个小时的时间,与 …

阅读更多 »

持守“那纯正话语的规模”——就教会建立信仰告白过程访谈霍或弟兄

文/本刊编辑部   [编者按] 为更深入地了解国内家庭教会建立信仰告白的意义、过程乃至经验教训,本刊编辑部采访了某城市家庭教会带领人之一霍或(笔名)弟兄。他所在教会建立于2002年12月,目前会员200人左右,主要服事对象为城市知识分子,有五位长老组成长老团进行治理。他们从2006年开始推动建立信仰告白,2007年底确立以《威斯敏斯特信仰告白》为该教会信仰告白,以《威斯敏斯特小要理问答》为该教会要理问答。   霍或弟兄强调说,接受这次采访是因为他们在建立了信仰告白和教会体制后,由衷感受到在神的家里“凡事都要规规矩矩地按着次序行”所带来的极美福分,所以愿把他们的“五饼二鱼”分享出来,被主使用,以给其他教会提供借鉴和参考。我们也期盼他们真诚的分享,可以给更多教会带来帮助和反省。   问 …

阅读更多 »

信经信条简史[注1]

文/贺治       译/杖恩       校/煦   新旧约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是人在现状当中唯一且全备的信仰和实践准则,这是威斯敏斯特信条第一章的宣称,也是这篇说明的主张。人所应当相信的关于神的一切事,以及神要求人的全部责任,都在圣经里面启示了,而且正因为包含在圣经里,所以人应当相信并顺服,因为它是神的话。因此,这圣言是教义的唯一标准,具有约束人良心的内在权威。而所有别的标准,只有当它们所教导的是与圣经所教导的吻合时才有价值或权威。   然而,虽然圣经是来自神,但理解圣经却是人的事。人必须尽他们所能对圣经中每一部分分别做出解释,然后把圣经对每个主题的教导结合起来成为一个一致的整体,并调整这些不同主题的教导,使各部分相互一致形成一个和谐的体系。这是每一个研读圣经的人都 …

阅读更多 »

信条和教义的进展[注1]

文/J. G.梅晨       译/禾壮       校/煦     上星期日下午,在我们这个冬季的第一次谈论中,我用概括总结的方式跟你们谈到基督教教义在教会历史中的发展。我介绍了教会如何从通常称为使徒信经的粗略的信仰告白,经历了几个早期大公教会伟大的信条,阐明了上帝的三位一体性和基督位格的教义,又通过奥古斯丁关于罪与神恩典的教义的表达,最后,来到宗教改革和加尔文的教导。我还说明了为什么加尔文所倡导的那类教义是所谓的改革宗信仰。   改革宗信仰是通过几个类型相似的伟大信条来表达的。其中之一是海德堡要理问答,它是其成员来自欧洲大陆的某些美国教会公认的教义准则,这些教会被称为“改革宗”教会。另一个详尽陈述改革宗信仰的伟大信条,是由威斯敏斯特信仰告白及其大、小要理问答 …

阅读更多 »

当敬虔遭遇神学

文/本刊编辑部   [编者按] 日前,本刊编辑部就神学与生命敬虔的关系访谈了刈稼(笔名)弟兄。刈稼弟兄出生于60年代末,86年开始参与服事,94年前往海外某神学院读书。他成长于一个传统、敬虔的家庭教会,在刚开始接触神学时曾有许多的挣扎和痛苦。在不断地反思和寻求中,他终于在两者之间取得了平衡。99年,因看到教会的需要,刈稼弟兄开始推动神学教育工作。这样一位肢体的经历,深具代表性。很多家庭教会至今在神学和敬虔传统的关系方面仍存在巨大张力和疑惑,盼望通过这一访谈和分享,能给弟兄姐妹带来一定的帮助。   问:家庭教会的传统轻视甚至排斥神学吗? 刈稼:不能这么简单的定义。这方面以前我也不明白,后来才发现其中有历史的因素。19世纪自由主义神学在西方泛滥,占领了西方绝大多数的神学院,因 …

阅读更多 »

人性本善?——再思原罪

文/张圣佳   罪行还是罪性?   在华人界谈罪永远是个千古难题,更何况是谈原罪。说白一点,谈罪的人似乎是不健康,也注定要不快乐;因为这样的人似乎有不同的心理结构,气质敏感,对世界有一种消极负面的看法。   基督徒当然不同意这样的说法。不管一个人接不接受“罪”这个名词,人性的幽暗在我们的记忆与心灵中是那么真实,就彷佛是人所无法摆脱掉的地心引力那样真实。只不过,这跟原罪有什么关系?在这个时代,罪的概念已经快被人本的心理学给解构掉,而甚嚣尘上的人性进化说也让负面的人性观愈来愈像是尼斯湖的水怪,只闻其名不见其影。面对这股潮流,似乎去正视罪的外在行为比谈节外生枝的原罪更务实,更何况,要说出罪行的实例易如反掌,但原罪是啥玩意儿却让人一头雾水。   最令人困窘的是 …

阅读更多 »

恩典与律法[注1]

文/小约翰   信仰说到底是一种活的关系,基督徒不是基督教徒,这是我们信仰的基本点。但如何能与基督建立活的关系?谁能领我们到基督那里?一般说来,人是通过律法知罪,通过基督罪得赦免,然后才开始过感恩和圣洁的生活。“律法是我们训蒙的师傅,引我们到基督那里,使我们因信称义。”(加3:24)所以,我们要讲上帝永恒不变的律法——十诫,这不只刻在我们良心中,更是写在圣经出埃及记20:1-17节中的圣言。我们要听听这古老圣言对当今世代所说的话:   神吩咐这一切的话,说:“我是耶和华你的神,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 “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像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因为我耶和华你的神,是忌邪的神 …

阅读更多 »

不热闹的敬拜

文/安娜   去年十一月份的王菲北京演唱会,我们教会的一位姊妹也去参加了。   她说,看到王菲出现在布置精致、灯光华美的舞台上,开始唱歌;几万人围绕着她,注意力都在她身上,为她倾心,为她齐心鼓掌欢呼;这感觉太美了,非常令人激动。有那么一瞬间,甚至都可以把她当作神。   我们都知道有这么一种集体的心理效应:当你置身在这样一个群体当中,你的意志、情绪、理智都会自然的被大群体席卷带走,进入那集体的欢呼当中,而且你会感到兴奋。   我想起我们现代的敬拜赞美,其实也使用了许多这样的手段。   当敬拜赞美的音乐响起,我们置身于一群渴望与神相交的人群中,呼喊歌唱,气氛渐渐高涨; 我们唱着现代的敬拜诗歌,歌词简单、直白、平面化;敬拜带领者带着我们多次重复副歌 …

阅读更多 »

真理的勇气与凯旋——马丁·路德《加拉太书注释》中译本导言

文/老漫   (一)   《加拉太书注释》是马丁·路德自己最喜爱的作品之一。曾有人问他,如果只出版他的几本书,该是哪几本,路德不加犹豫的首选就是《加拉太书注释》。路德甚至称他的这本注释书为“我的凯瑟琳”,就是他妻子的名字。   《加拉太书注释》也是基督教历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作品。在改教运动中,这部注释成为一面真理的旗帜,一盏黑暗中的明灯,一件攻破天主教错谬最有力的武器。   直至今日,这本书也影响了后世无数圣徒的个人生命。若我们以为这既是几百年前写就的“经典”,便是晦涩难懂,离我们很遥远的东西,那可就大错特错了!这本书实在跨越了历史之时空,以直白热情的文风,直抒胸臆,直指人心,对每一位圣徒、对今天的我们说话。它对我们信仰生活的实用性和适切性是跨越时代的 …

阅读更多 »

中国家庭教会前辈谢模善牧师安息主怀

  中国家庭教会前辈谢模善牧师,于北京时间2011年6月30日中午归回天家,息了地上一切的劳苦。   谢牧师在世93载。他十四岁在浸信会信主,20世纪40年代毕业于华北神学院。曾任中华基督徒布道会总干事,《布道会刊》主编。1955年他又主编了《圣膏》杂志。1956年谢牧师因拒绝参加“三自”被捕入狱,历尽艰辛。他在人生极度痛苦绝望的时候曾试图结束自己的生命,但神及时拦阻了他,对他说:“孩子,你的时间还没有到,我的恩典是够你用的,因为我(神)的能力(正)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从此他凭着这句应许,并且靠着神给他的极大恩典顽强的活下去,靠主恩典度过了23年监狱劳改生活。出狱后,谢牧师因着福音的缘故又数度被捕关押,在那段日子里,他写道:“我既以身许主,将生命放在祭坛上当作活祭, …

阅读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