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2023年09月号(总第95期) 神救赎的大喜乐——路加福音15:11-32讲道

神救赎的大喜乐——路加福音15:11-32讲道

 

文/约翰·麦克阿瑟(John MacArthur)    译/梁曙东    校/高期末

 

经文

 

11耶稣又说:“一个人有两个儿子。12小儿子对父亲说:‘父亲,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他父亲就把产业分给他们。13过了不多几日,小儿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来,往远方去了。在那里任意放荡,浪费资财。14既耗尽了一切所有的,又遇着那地方大遭饥荒,就穷苦起来。15于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个人,那人打发他到田里去放猪。16他恨不得拿猪所吃的豆荚充饥,也没有人给他。17他醒悟过来,就说:‘我父亲有多少的雇工,口粮有余,我倒在这里饿死吗?18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19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20于是起来,往他父亲那里去。相离还远,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21儿子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22父亲却吩咐仆人说:‘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来给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把鞋穿在他脚上,23把那肥牛犊牵来宰了,我们可以吃喝快乐。24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他们就快乐起来。25那时,大儿子正在田里。他回来离家不远,听见作乐跳舞的声音,26便叫过一个仆人来,问是什么事。27仆人说:‘你兄弟来了,你父亲因为得他无灾无病地回来,把肥牛犊宰了。’28大儿子却生气,不肯进去,他父亲就出来劝他。29他对父亲说:‘我服事你这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你并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乐。30但你这个儿子和娼妓吞尽了你的产业,他一来了,你倒为他宰了肥牛犊。’31父亲对他说:‘儿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32只是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

——路加福音15:11-32

 

引言

 

这段经文,可以说是整本圣经当中最震撼人心的章节之一了。了解这个故事的人都知道,我们把它称为“浪子的故事”。

 

我猜很多人都会同意狄更斯和爱默生的观点,认为这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短篇小说。然而,面对这段熟悉的经文,我想你很可能会忽略其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个主题在讲道中很少被提及,那就是“神的喜乐”。

 

一直以来,人们不断尝试从各个方面思想神,但通常不会思想神是喜乐的。然而神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成就祂自己的喜乐。约拿单·爱德华兹说过:“神救赎的唯一目的,就是祂自己的喜乐。”神特别在意的,就是要为自己的喜乐将罪人挽回。

 

在以西结书18章,神说不喜悦恶人死亡。在同一章,耶和华宣告说:“我不喜悦那死人之死,所以你们当回头而存活。”(结18:32)在33章,耶和华说:“我指着我的永生起誓,我断不喜悦恶人死亡,惟喜悦恶人转离所行的道而活。以色列家啊,你们转回、转回吧!离开恶道,何必死亡呢?”(结33:11)

 

神不喜悦恶人死亡,却以罪人悔改得救为乐。申命记30章那里说:“你若听从耶和华你神的话,谨守这律法书上所写的诫命、律例,又尽心、尽性归向耶和华你的神,……耶和华必再喜悦你。”(申30:9-10)西番雅书第3章,先知说:“耶和华你的神……在你中间必因你欢欣喜乐。”(申3:17)

 

我们很难想到,神竟是如此一位会为罪人的得救而欢欣喜乐的神;并且罪人从前越是有罪,神在拯救中就越是喜乐。这正是路加福音15章所讲的主题——神因着挽回罪人而喜乐。

 

经文背景

 

在路加福音14章末尾,耶稣最后说:“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这是我们的主对愿意听祂福音信息的人发出的呼吁。紧接着,15:1说:“众税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稣,要听祂讲道。”谁是那些愿意听祂福音信息的人呢?——税吏和罪人。实际上,这两类人用以概括那些最糟糕的人,就是那些遭人唾弃,被视为人渣、废物的卑贱之人。

 

在以色列人的生活中,无论是在社会层面还是在宗教层面,税吏都是最卑贱的人。因为当罗马占领了以色列之后,就向他们出售特许收税权。于是就有一些贪婪的犹太人,买下了这些特许收税权。他们根本不关心自己同胞的生活,也毫无宗教热情,但却凭此特权,用强硬手段榨取钱财。他们想方设法收取更多税赋,好在完成了罗马政府所要求的税收任务后,自己能有更多剩余。这成了一种违法犯罪的运作方式,他们就像是以色列的黑手党。

 

那些被称为“罪人”的人,有一些是与税吏为伍、专门榨取他人钱财的恶棍。他们是一群被逐出会堂、遭到整个家族和社会排斥的人。大家看他们是在神旨意以外的人,是叛徒中的叛徒,被人憎恨。此外,“罪人”还包括罪犯和娼妓。他们是以色列人中,最不道德的一群人。因此,拉比说:“谁也不要和这样的人交往,甚至不要让他们接近神的律法。”但到耶稣这里来的,正是这些人。他们愿意聆听耶稣的话。

 

第2节说:“法利赛人和文士私下议论(或抱怨)说:‘这个人接待罪人,又同他们吃饭。’”法利赛人和文士是以色列的宗教领袖和精英阶层。他们通过深入每个城镇和村庄的会堂,推行律法主义的宗教,在以色列人的生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他们是一群自义的人,认为人通过外在道德的努力,履行必要的礼仪,就能赚取进入神国度的资格。他们自认为自己纯净圣洁,是“国度里面”的人,不容自己与罪人有任何来往而受到污染。因此当他们看到耶稣与罪人来往的时候,所能得出的唯一的结论就是:耶稣是属撒但的,因为祂与属撒但的人为伍。

 

这就设定了这样的一个场景:耶稣实际上是在做神的工作——救赎罪人;这工作既荣耀神,又让神喜乐。而在法利赛人和文士看来,耶稣却是在做撒但的工作;这表明他们是何等远离神,完全与神背道而驰。

 

于是在15章中,耶稣一连讲了三个故事,来解释祂的作为,揭露法利赛人和文士是多么自以为义、敌对福音,并对神的荣耀和喜乐一无所知。

 

第一个故事是“找回迷羊”的故事(3-7节)。故事的结局是,一个人因为找回了自己走失的一只羊,就和朋友邻舍一道欢喜。藉这个故事,耶稣说:“我告诉你们:一个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这样为他欢喜,较比为九十九个不用悔改的义人欢喜更大。”

 

第二个故事是“找回失钱”的故事(8-10节)。一个妇人失落了一块钱,就“点上灯,打扫屋子,细细地找,直到找着……找着了,就请朋友邻舍来,对他们说:‘我失落的那块钱已经找着了,你们和我一同欢喜吧!’”藉这个故事,耶稣说:“我告诉你们:一个罪人悔改,在神的使者面前也是这样为他欢喜。”

 

这两个故事的主题显然是为要说明:神不是要等到一万个罪人得救了才欢喜庆祝,也不是为一千个、一百个或十个罪人悔改,乃是为每一个罪人的悔改,而在天上欢喜庆祝。

 

第三个故事就是“浪子回家”的故事(11-32节)。与前两个故事一脉相承,这个故事的要点依然是,神因着挽回罪人而喜乐。

 

在看这个故事之前,我们需要先知道一件事情。就是当时中东地区的农民所处的文化是一种深受荣辱观支配的文化。简单说就是,在他们的生活中,所做的一切都与“何为荣耀以及何为羞辱”的观念有关。他们对荣辱有一种非常清晰、几乎是下意识的认识。他们只会做能给自己带来荣耀的事,而绝不愿意做令他们感到羞辱的事。法利赛人和文士的生活更是如此,对他们来说,荣辱是头等大事。是的,荣辱对于那些假冒为善的人来说总是大事。

 

只有知道了这些,我们才能明白耶稣所讲的这个故事,对于当时的听众来说,是一个多么离奇荒诞、难以置信的故事。因为其中有我们难以理解的、莫大的羞耻。耶稣在这个故事里所讲的一切,都和当时人们的直觉背道而驰。在他们的生活中,是绝不会这样做事的,甚至连想都不会这样想。听完这个故事,当时的人们一定会瞠目结舌,充满震惊和疑惑。法利赛人一定会说:“哇!这实在是太过分、太可耻了!”

 

经文解析

 

一个羞耻的请求

 

11节,在交代了故事中将要出现的三个主要人物——一位父亲和他的两个儿子——之后,这个故事紧接着便以小儿子对父亲提出的一个十分可耻的请求开始了——“小儿子对父亲说:‘父亲,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

 

尽管小儿子在这里实际上是使用了一种非常恭敬的说法,然而当时听故事的人,在听到他的这个请求的时候,一定会感到义愤填膺。他们一定会说:“什么?这真是太不像话了!小儿子竟然向父亲索要他的那一份家业!”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个小儿子越界了。作为小儿子,他竟然提出要分家产,这不仅不合次序,还非常不敬和自私。

 

按常理,父亲死后,儿子才能得到家业。所以,小儿子此时就向父亲提出要分家产,无疑像是在说:“我要你分给我属于我的那部分家产,现在就要,我已经等烦了。你真碍事,你要是死了就好了。”他不想等到父亲去世时再继承父亲的家业,更不想将来用它如何为家族谋福祉,他只想得到钱,现在就要。并且他认为他所要的那些财产是理当属于他的,现在只不过是让父亲提早一点把这些财产分给自己而已。他不想和这个家的未来有什么关系。他不想和父亲、哥哥、这个家再有任何瓜葛。这在犹太社会绝对是一个绝无仅有、令人发指的可耻要求。对于这样的要求,犹太父亲最合理的反应应该是,一个大巴掌狠狠地扇过去,因为这实在是极大地冒犯到了父亲的名誉。

 

然而,故事里的这位父亲是怎么做的呢?12节末尾说:“他父亲就把产业分给他们。”——什么?!这位父亲竟然不顾自己的名誉,完全按着他这个任性、叛逆、可恨的小儿子的要求照做了。这真是太荒唐了!本来按理说,应该等父亲去世之后儿子们才能继承产业,小儿子分三分之一,大儿子分三分之二。可他竟然在自己还活着的时候,就把产业分给了两个儿子。作为一位犹太父亲,面对小儿子这充满侮辱性的要求,他本应竭尽全力保护自己的名誉,而他所做的却恰恰相反。这是一位没有尊严、令人耻笑的父亲。

 

此时,故事里的哥哥在哪里呢?我们没有看到他的身影。作为家里的长子,大儿子有责任保护父亲的荣誉,照管弟弟妹妹不让他们做傻事。但大儿子并未在这里现身。所以,听到这个故事的那些法利赛人一定会说:“那么,这家的哥哥在哪里?如果父亲不去维护自己的名誉,作为长子的大儿子就理应担当起这份责任。他在哪里?他有责任劝阻弟弟,不让他做傻事。他在哪里?”因此,其实哥哥此时的沉默也是可耻的。

 

一段羞耻的叛逆

 

不管怎样,父亲的家产最终还是被两个儿子瓜分了。大儿子得到了三分之二,小儿子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属于他的那三分之一。于是,就引发出了接下来的一段可耻的叛逆。

 

13节说“过了不多几日”,这表明这个年轻人是多么快地就采取了下一步的行动。他这么着急地要做什么呢?“小儿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来。”希腊文意思很简单,就是他把这一切都变成了现金。我们看到这个小儿子,已经完全被邪情私欲牵引驱动:刚一分到家产,就迫不及待地拿去变现,容不得半点拖延。怎样才能快速地变现呢?——打折出售。在犹太文化里,如果你买下了小儿子出售的产业,在他父亲去世前,是不能接管的。所以,之所以有人愿意付钱去买一个未来才能交付的“期货”,正是因为他们现在能用一个低廉的折扣价买到。显而易见,这个小儿子是多么轻视父亲分给他的产业的价值。他一心只想快点把它们都变成现金。这实在是太愚蠢了。他这么做是为了满足眼前的欲望而牺牲自己的未来。

 

小儿子一拿到钱,立刻就起身往远方去了。这就是关键所在,离家越远越好,尽可能地远离问责,尽可能地远离约束,尽可能地远离任何人的监督。去到一个遥远的地方,在那里可以完全按自己的想法生活,关心你的人根本不会知道你在干什么。小儿子这一走,杳无音信。家人们不得已,以为他已经死了,甚至为他举办了葬礼。这就是为什么24节那里父亲说:“我这个儿子是死了。”

 

小儿子贱卖家产,远走他乡之后,在邪情私欲的驱使下,过着挥霍无度、放荡不羁、不负责任的生活,他散尽钱财,自毁前程。这就是他被称为“浪子”的原因。这一切都是他的错,但有一些事情并不是因他的错而发生的。

 

14节那里说,当他耗尽所有钱财之后,又遇着那地发生了严重的饥荒。他因此陷入困境。的确,发生饥荒,不是他的错,但生活就是这样。饥荒时会发生什么事情?饥饿的人吃垃圾,吃凉鞋,吃流浪的动物。历史上,以色列曾因被围困而陷于饥荒,甚至有犹太人吃胎盘,生活极其悲苦。

 

在饥荒中,小儿子成了乞丐。15节那里说,他“于是去投靠”,此处希腊文的投靠(κολλάω)很有意思,意思是“像胶水一样粘着”。在饥荒中,那些饥饿难耐的乞丐真是会像胶水一样粘着人,很难摆脱。

 

小儿子就是这样做的。他去到的这个遥远的地方应该是属于外邦人的地界。他投靠了一个当地人,并且试图让自己紧紧地粘着那人,叫那人无法摆脱。于是那人便派他到田里去喂猪,这其实都算不上是正当的雇佣关系,只是那个人为了摆脱纠缠不休的乞丐,想出来的办法而已。

 

现在,你可以理解这个故事为何会叫人如此愤慨了吧?因为里面满了羞耻:儿子竟然以这种方式对待父亲;父亲竟然会如此放任和资助儿子的悖逆;儿子竟然贱卖了父亲的资产,并把得来的钱全都耗费在放荡、淫乱的生活当中,最后沦落成为一个只能依附于外邦人的乞丐,被打发出去喂猪。

 

羞耻还远不止于此,之后的情况变得更糟。16节说,小儿子表面上是去喂猪,但其实是想用猪吃的豆荚填饱肚子。因为没有人给他什么吃的。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和猪争夺猪食。这太离奇了!他从一个很有钱的公子哥儿,竟然变成了一个得努力把头伸进猪鼻子之间、和猪一起抢豆荚吃的人。这种羞耻真是令人难以理解。

 

可是就算这样,他还是快要饿死了。17节那里,他说:“我要饿死了。”看来他抢豆荚抢不过猪。耶稣这里想要说的是什么?是绝望!罪人因罪而让自己陷入贫穷、潦倒、饥饿、困窘、垂死的绝望中。罪就是这样,蔑视神本身,以及神的统治、神的权柄、神的旨意、神的良善、神的资源。罪是渴望逃避神,逃避一切责任,不愿向神负责。罪是不承认神在你生命中有任何地位。罪是羞辱神,把神能给你的所有爱的恩赐都拿去挥霍,离神越远越好。罪是把生命浪费在自我放纵的败坏、不加约束的私欲当中,避开神的一切良善。罪是肆无忌惮的邪恶,是自私的放纵,要把你带到死亡的边缘。罪要在神之外、远离神的地方寻找满足,却根本找不到这样的地方。罪是悖逆神,神会给你选择罪的自由,让你的罪朝着你选择的任何方向发展,最终精疲力尽、空虚、饥饿、绝望。

 

耶稣在这里确实刻画出了一个极其败坏的罪人的形像:他坏到极处,不尊重父母,不尊重共同体,肆意糟蹋自己的身体,道德沦丧到了极点,违反所有的文明规范,最后饱含羞耻地去到一个被人鄙视的地方,投靠于被人鄙视的人。

 

一个羞耻的悔改

 

可是,羞耻到这里还没有完。故事接下来的发展,是一个令人感到羞耻的悔改。17节说:“他醒悟过来,就说:‘我父亲有多少的雇工,口粮有余,我倒在这里饿死吗?’”

 

这里所说的雇工,是那些打散工混饭吃的人。他们四处游走,希望有人能雇佣他们,为他们提供口粮。他们处于社会的底层,做着非常卑微、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但是,这里小儿子提到父亲时说:“我父亲有多少的雇工,口粮有余。”也就是说,这位父亲给这些处于社会经济底层,勉强维持生计,只比那些赤贫的人状况好一点点的雇工,提供了充充足足,甚至超过他们所需的口粮。这说明这位父亲是一个怜悯、慷慨、良善的人。恰在此时,小儿子开始意识到自己父亲的良善——父亲给雇工的都远超他们所需的,而自己在这里快要饿死了。这个小儿子现在终于明白了,当初他用尽一切办法离开父亲,到头来得到的只有死亡。他开始想起并信靠父亲良善的性情,信靠父亲的怜悯、同情和慈爱,而这些都曾是他非常蔑视的。

 

因此,18节,小儿子说:“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哇,这真尴尬!他不仅要回到父亲那里去,面对那位曾经因自己而深深蒙羞的老父亲,还要面对哥哥,面对村里的人。他必定会受到村里人鄙视、嘲笑、讥讽。

 

他还打算好了要给父亲做很多年苦工,来补偿曾经被自己贱卖的家产,以取得父亲的原谅。因为他知道自己罪孽深重,觉得只有这样才有与父亲重新和好的希望。此时在他心里,没有打算向父亲求任何特权,他已经放弃了这个念头。他不打算向父亲提出任何要求,比如要求可以待在父亲家里,或是重新被接纳成为家里的一员,甚至都没有要求去做父亲家里的仆人。他只希望父亲能对他施怜悯,让他做个雇工,哪怕付给他最低的工资,无论做多少年都可以,只要能把因他损失的一切都赚回来就行。为此,他愿意付出任何代价。他愿意接受惩罚、羞辱、苦役。这是何等美好的画面。这是一个真正悔改的罪人。他已经走投无路,意识到之前所走的是一条死亡之路。现在,他想要和好。他愿意承认自己的罪像天一样高。他知道自己没有任何权利,不能对任何事情提出要求。他只想不惜任何代价和好,哪怕是服一生的苦役也心甘情愿。这才是真正的悔改。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

 

20节,他起来,往他父亲那里去。他穿着肮脏、发臭的衣服,脚步沉重地走回村子里去。如果你是第一次听这个故事的听众,听到这里时,你猜当他回到村子时,他父亲会怎样对待他?如果是法利赛人的话,他们一定会认为,这位父亲终于有机会维护自己的名誉了!他现在最应该做的事,就是待在家里。当有人跑来对他说:“你的小儿子回来了,已经到村口了。”这位父亲应该说:“就让他穿着发臭的衣服坐在那里,接受全村人的鄙视和嘲笑吧。这是对他的管教。四天后,我再去见他。”他心里想着,四天后一定要让这个小儿子向自己俯伏下拜,亲吻自己的脚,接受自己的惩罚。然后再让他给自己做上几十年的苦工,赔偿完自己所有的损失之后,才可能谈和好的事情。反正不赔偿肯定是不可能和好的。

 

一个羞耻的和好

 

可能你认为小儿子这极不体面的归回已经让人感到非常的羞耻了,但是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才是故事中最羞耻的。

 

20节说,他们“相离还远”。也许小儿子这时还在村外,也许小儿子正走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总之他还没有走到父亲面前。这时,“他父亲看见”他了。到目前为止,事情还说得过去,但接下来发生的事就变得荒唐起来:“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这可能和当时听故事的人的推想完全相反,他们会说:“哎呀,开什么玩笑?!这父亲真是个傻瓜,比儿子还傻!”

 

回过来再读20节,我们就会发现其中有太多深意。“相离还远”——这肯定意味着父亲老早就已经站在村口,守望着自己的小儿子回来。很可能他每天都会去村口守望,巴望着有一天,自己深爱的小儿子的身影,可以出现在进村的路口。

 

“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太不可思议了,这位父亲竟然跑起来了。中东的贵族是不会这样跑的。不是因为身体条件不允许,而是要顾及身份和体面不能跑。在许多犹太人的文学作品中,都能看到这一点。就是如果你是一个犹太男人,你就不应像这样不顾身份体面地跑过去。他们穿着接地的长袍,如果要跑就得把长袍拉起,露出腿来。而在他们的文化中有一条底线,就是不能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腿,那是非常可耻的。有文献说,就连祭司在献祭的时候,也不能因为不想沾到血而把长袍掀起来。曾经有位拉比,谴责一个人在荆棘丛中行走的时候,为了不被荆棘缠住而把长袍掀到膝盖以上。事实上,他们的长袍(στολή)意思是“那给我尊荣的”。

 

这里的“跑”,在希腊文中指的是在比赛中冲刺。这位父亲从家里跑出来,穿过整个村子,向小儿子冲刺般地跑过去。村里的人一定会感到非常震惊,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不雅和丢脸的行为。所以父亲在村里的这一跑,简直就是自取其辱,肯定会遭到大家的辱骂。父亲显然知道这一点,那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因为他想赶在儿子进村前就来到他面前。因为他知道儿子一进村子,就会被大家嘲笑、蔑视,就会有难以想象的羞辱和讥讽落在他身上。于是父亲甘愿冒着村里人的辱骂,冲刺般地跑过村子,想在儿子受辱之前拥抱他。

 

父亲拥抱着儿子,拥抱着这个身上散发着猪的臭味的逆子,与他亲嘴,并且在希腊语原文中是说反复亲嘴。如同过去一样,父亲就这样不断地亲吻着他的头。这是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和好。小儿子没有受辱,是父亲承担了羞辱。父亲从他的豪宅里出来,冲刺一般跑过村子,承受了周遭众人一切的蔑视和羞辱。他张开双臂抱住这个儿子,吻遍他的头。人人都知道,这父亲已经完全地接纳这个小儿子了。

 

出乎所有听众的意料,小儿子没有受到父亲的打骂,没有受到任何的羞辱。是的,在他们看来,那些才是这个小儿子该当的。但是完全没有!这是什么?这是恩典!他们不明白,这是恩典,是他们所没有得到的恩典!小儿子却得到了。

 

再看21节,小儿子对他父亲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然后就停下来了。他漏说了什么?对比19节,此时他没有说“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他本来是打算说的,但是现在却没有说。因为他知道这句话现在已经不需要说了。因为他知道自己不需要重新赢得父亲的爱。他不必赢得和好,因为他得到了恩典。他不必再把要当雇工的那句话说出来了,不然就是对父亲怜悯之心的侮辱,是对父亲眷爱自己的侮辱,是对恩典的侮辱。他只是悔改,把自己交托给父亲的怜悯,这就是一个罪人所当做的一切。

 

当然,这也是一直以来耶稣激怒法利赛人的地方。耶稣恩待罪人,接纳罪人,不断亲吻他们的头,与他们和好。这年轻人得到了和好、挽回、饶恕、儿子的身份,而他所做的,只是信靠他的父亲,为他的罪悔改。他无须计划赔偿,也无须付出任何努力。这就是恩典!一位充满慈爱、怜悯、同情的父亲的恩赐。

 

那么,我们从这位父亲身上学到了什么?这位父亲,其实就是我们的神。祂从天上下来,来到我们中间。凡来到祂这里的失丧的罪人,都被祂寻回、拯救。这是神主动的作为,祂来寻找罪人。在罪人看见祂之前,祂就已经看见了罪人。在罪人找到祂之前,祂就已经找到了罪人。祂不畏艰险,忍辱负重。祂的爱是何等慷慨。祂纯全的恩典浩瀚无涯。在这里,我们看到开头所说的那个重点:因着拯救一个失丧的罪人,神得到了祂的喜乐。祂跑去拥抱罪人,与罪人亲嘴,将罪人挽回。

 

我们对神有很多认识,但却常常忽略这一点。我们不习惯看到,神对那些最恶劣的罪人是如此迫切、如此热情、如此慷慨、如此眷爱。这个小儿子却明白,他知道自己与父亲已经和好。不过,在法利赛人看来,这是一种羞耻的和好,实在是可耻至极。父亲完全破坏了正直、公义和尊荣。当然,犹太人从未明白,神为爱罪人而有的屈尊俯就和苦痛艰难。

 

一场羞耻的欢庆

 

紧接着这个令人羞耻的和好之后到来的,是一场可耻的欢庆。请看22节,这真是很特别:“父亲却吩咐仆人说:‘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来给他穿……’”——我很喜欢“快”这个词,希腊文是tachu。拯救并不拖延,而是立刻推进,难道不是吗?拯救并非通过善工和礼仪的漫长的挽回过程,而是一瞬间的事情。很快,就是现在,立刻就得到所有的特权,得到最好的袍子。

 

像这样的富裕家庭,一般都有一件袍子,那是父亲的袍子,只在那些最隆重、最关键的场合穿。“去拿袍子,去拿那最好的袍子。”这会是一件漂亮的绣花长袍,是家里最好的。父亲,也许还有父亲的父亲都穿过,是传家之宝。他没有对小儿子说:“现在你赶紧去把自己洗干净。”而是对仆人说:“快!快去把那袍子拿出来给他穿。别耽搁时间,快给他穿上。”父亲待这个小儿子好像王子,又如同对待君王。他把所有的仆人都叫到一起,说:“照顾好他,给他洗干净,穿上最好的袍子。你们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不需要他做什么,他只需要站在那里被你们服事就好了。”父亲就是要如此慷慨地宠爱他,给他穿上那袍子。

 

那是尊荣的袍子。父亲让他同享自己完全的尊贵,完全的威荣。还给他手上戴上戒指。这戒指不仅仅是为了好看,而是在签署正式文书的时候,要拿来在软蜡上印上家族的徽号的印章。它代表了父亲行事的权柄。从此,他就可以在任何文件上表明父亲的意愿。又给他穿上鞋子。奴隶、雇工和穷人是不穿鞋的。鞋子是给承担责任的人穿的。父亲给了他尊严,给了他权柄,给了他责任。这个小儿子就有了父亲的尊荣,父亲的权柄,与父亲一同承担责任。

 

看哪,恩典是如何胜过罪。我们来到神面前的时候,恩典赐给我们神完全的尊荣,如同我们披戴着祂自己的义;恩典也赐给我们神完全的权柄,代表祂按照祂的启示行事;恩典也给了我们责任,奉神的名,靠着神圣灵的大能,来完成神的工作。

 

父亲慷慨地把他的袍子、戒指和鞋子都给了这个儿子。不仅如此,23节那里,父亲说:“把那肥牛犊牵来,我们可以吃喝快乐。”有钱人会畜养一头牛犊,通常是为了给大儿子办婚事用的,当然也用在其他一些意义最重大的场合,把它宰了,和亲友一起吃喝快乐。他们平时吃肉的机会并不多,只在一些特殊的时机和场合才吃肉。一头牛犊可以让一两百人吃饱。

 

还记得前面提到过,第7节和第10节主耶稣所说的吗?第7节:“一个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这样为他欢喜,较比为九十九个不用悔改的义人欢喜更大。”第10节:“一个罪人悔改,在神的使者面前也是这样为他欢喜。”这正是这个故事最后要讲的。

 

于是,庆祝开始了。这庆祝不是为儿子,而是为父亲举办的。这个小儿子已经得到了父亲的长袍、戒指和鞋子。现在,这位恩慈的父亲要为自己举办一场庆祝派对,好抒发自己心中的欢喜。正如24节所说,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

 

神知道谁是祂的儿子。按着祂奇妙的护理和主权,在祂所定的时候,神要让他们从死里复活。神也要为每一个罪人得救而欢庆,并且这欢庆要持续到永远。

 

但是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听后却又是一阵哗然。对他们来说,整个故事现在已经变得无比离奇。这越来越让他们恼火和愤怒。父亲的行为实在是太反常、太愚蠢、太丢脸了。他竟然把这一切都给了这个小儿子,并且还像赢得了什么荣耀一样大加庆祝。在他们的世界里不会存在这样的人物——没有这样的儿子,没有这样的父亲,会做这样的事。这就揭露出了他们的真面目——他们不认识神。

 

一个羞耻的反应

 

最后,就到了这个故事奇妙的结尾部分——一个羞耻的反应。25节说,“那时,大儿子正在田里。”你不觉得奇怪吗?难道不应该是大儿子去决策、处理所有这些大事吗?这是他的责任。但是他的父亲却没有征求他的意见,甚至都没有告诉他这件事,也没有派人去叫他。为什么?因为他和父亲的关系非常疏远。所以他从一开始就没有维护父亲的荣誉,也没有试图保护弟弟,阻止他去做傻事。在每一件事上,大儿子都没有发挥什么作用。他虽然在家里,却和父亲形同陌路。所以他不愿参与,而是去到田里。他当然不用干活,只是监督人干活。他的父亲就任由他留在那里,直到一天结束,像平时一样回家。而那时欢庆派对已经开始。父亲知道他不关心弟弟,也知道他并不在意父亲的喜乐。

 

他来了,走近房子,听到音乐和跳舞的声音,就叫来了一个仆人,问这是怎么回事。他完全被蒙在鼓里,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在这整个救赎计划中无份。27节,大儿子得到的回答是:“你兄弟来了,你父亲因为得他无灾无病地回来,把肥牛犊宰了。”“无灾无病”,这短句实际上与“平安”相关,就是父亲平安地得回了小儿子。他们父子重回和睦,完全和好。

 

现在你们可能会想:“哇,这个大儿子一定会同父亲和弟弟一起庆祝吧?”不!28节说,这个哥哥生气了。在这个哥哥身上,我们看到了法利赛人和文士的影子。这个哥哥实际上就是指代他们。神在基督里拥抱罪人,而他们对此却感到无比愤怒。

 

这个大儿子生气了,他不愿意进去。“我不会参与这样的事。这真是太可耻了!”他认为父亲可耻,弟弟可耻,正在庆祝的村里人也可耻,父亲就是一个傻瓜,现在不是尊荣父亲的时候。其实他和父亲的关系早已经断绝,他和弟弟一样是失丧的。法利赛人和文士,就同税吏和罪人一样,都是失丧的,只是失丧的形式不同而已。一些人失丧在遥远的地方,一些人失丧在神身边,失丧在教会里。所以,这些人也在这个故事当中。从他们的角度来看大儿子,会说:“终于有了一个明白事理的人了!这个大儿子是在发义怒,我们喜欢这个小伙子。”这是法利赛人和文士喜欢的人,因为这代表的正是他们。

 

更羞耻的事情发生了。28节说:“他父亲就出来劝他。”这真是令人难以置信。父亲又一次屈尊俯就下来。他离开了欢庆的派对,对众人说:“抱歉各位,我要出去一下。”他来到夜幕下,进入黑暗中,找到这个恨他的假冒为善的大儿子,长时间地恳求他来参加派对。这又是一个多么荒唐可耻的做法。对于这个忤逆、羞辱自己的大儿子,这位父亲没有当众扇他耳光,没有打他,而是在乞求他。

 

但29节,这个儿子的回应却是:“你看[2],我服事你这么多年……”这真是让人瞠目结舌。他竟然都没有称呼“父亲”,而是说“你看”。这是完全的蔑视,完全的不敬。这等于是在说:“我也希望你死了就好了。”

 

他说:“我服事你这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这肯定是在骗人。就像那个有钱的少年官说自己遵守了所有诫命(参太19:20)。宗教骗子和假冒为善之人就是这样,他们不愿承认自己的罪。而那些律法主义者,他们遵守律法,却只是将其视为一种责任,一份折磨人的苦差事,充满了苦毒。在这里,大儿子的意思是说:“我一直在咬紧牙关,辛辛苦苦地服事你,就是为得到我想要的产业。我从未疏忽过你的任何一条命令。而你却从来没有给过我一只山羊,更不用说宰一头牛犊,叫我和朋友一同快乐。”他也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派对,但不是和父亲,也不是和弟弟一起,而是要和他的朋友们。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有自己的圈子,假冒为善之人总是混在一起。

 

大儿子继续说:“但你这个儿子和娼妓吞尽了你的产业,他一来了,你倒为他宰了肥牛犊。”我们发现,像这样的律法主义者、表面上的宗教人士,其实都会嫉妒那些浪子一样的罪人。因为他们内心有同样的私欲,只是从未得到满足。他们对罪和不义有着同样的渴求。看到有人穷奢极欲、我行我素,他们的内心其实是满怀羡慕和嫉妒。但是他们在意别人的看法,想要通过外在的顺从,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面对大儿子充满愤怒的质问,父亲却回答说:“儿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儿啊”这个词,这里用的不是huios,那个词已经用过八次,用来指“儿子”;这里用的是teknon,意思是“我的孩子”。父亲说:“我的孩子,你常和我同在。所有我的东西,一直都是你的。你只需要来和我有交往就可以了。而按你现在的所作所为,是永远都得不到的,因为你不能以那样的方式来赚取。”32节,父亲继续说:“只是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

 

结语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两种罪人。一种是挥霍无度、放荡不羁、公然犯罪、不道德、不虔诚的罪人;另一种是在家里、在教会中,外表虔诚、道德的假冒为善之人,两者都是极端的罪人。我们还看到,有一位父亲,对这两人都苦苦哀求,要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给他们。

 

神为什么这样做?因为当一个罪人悔改,祂会大大地欢喜快乐,所有圣天使和得荣耀的圣徒都与祂一道欢喜。但是,你们知道的,这个故事并没有结束,只是戛然而止。读完32节后,我们会找33节,因为要问接着发生了什么?大儿子怎么说?他做了什么?但这故事就这么戛然而止了。

 

如果是我,我会这么写故事的结局:“哥哥看到父亲的同情和怜悯,感受到他的期盼和好心,就承认自己假冒为善的罪,请求父亲饶恕;父亲就拥抱他,与他亲嘴,带他赴筵席,与父亲同桌而坐。”我喜欢这个结局,但我不能写结局,结局已经写好了。这结局就是:“大儿子听后,对父亲非常愤怒,拿起一块木头,亲手把父亲打死了。”这就是结局。

 

再过几个月,法利赛人就会把耶稣钉在木头上。他们会庆幸自己的所作所为,认为是一种维护荣誉的义举。认为自己保护了他们的百姓、民族和宗教,使其免受一个羞辱这一切之人的威胁。如果用这个比喻的话说,这儿子是以彻底的、致命的打击来攻击父亲,并说:“你是邪恶的,你是可耻的。需要有人来终结这种耻辱,给这个家带来尊荣。我要让这个家摆脱你这样一个可耻的父亲。”他一边说,一边把他打死了。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讽刺的是,本该责打儿子的父亲,却被邪恶的儿子打死了,真是罪大恶极。他们自以为义,他们不明白何为爱、怜悯和恩典。然而这位神,在基督里拯救、施恩的父,使用这起谋杀,为我们买来救赎。一切都终结于十字架,祂在基督里受死,为我们轻看羞辱。祂亲身承受了羞辱,让我们可以参与到那给祂带来喜乐的欢庆之中。

 

祷告

 

天父,我们今天讲了很多。我们为我们宝贵的主有如此丰富的教导而献上感谢。请帮助我们,让我们的心被你这奇妙的话语深深吸引。

 

对于那些不认识基督的人,那些不在基督里认识神的人,那些在遥远的地方穷途末路的罪人,那些在教会里,处于另外一端的假冒为善之人,愿他们能明白,有你的恩典在等着他们。没有什么罪是太过深重,没有什么假冒为善是太过顽固,以至于人要被抛弃,而得不到恩典。

 

我们感谢你,你可以把人能对你所做的最坏事情变成最好的事,就像你用死换回我们的生命。我们祈求你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动工。让我们为有这样一位慈悲怜悯的天父而心存感恩。奉基督的名祷告。阿们!

 

 

[1] 本文翻译并合编整理自麦克阿瑟于2006年3月10日和2020年8月16日的两场讲道(路15:11-32),2023年9月1日存取,原文链接分别为https://www.gty.org/library/sermons-library/GTY104/the-tale-of-two-sons和https://www.gty.org/library/sermons-library/81-90/gods-great-joy-in-redemption。正文略有编辑,承蒙授权转载使用,特此致谢!——编者注。

[2] ESV版有look一词,而和合本翻译时未体现。——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