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2021年12月号(总第88期) 建立群体共读与讨论的读书会

建立群体共读与讨论的读书会

文/武昕

 

对于基督徒的生命成长和服事来说,属灵阅读非常重要。我们不只需要个人性的属灵阅读,还需要在教会群体当中一起来阅读,因为这样可以领受更多的益处。

 

先来界定一下本文所说的“群体共读与讨论的读书会”是什么。当你看到“群体共读”这几个字的时候,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呢?会不会是在图书馆的阅览室,大家一起在那里安静地低头读书;或者你可能想到小时候的早读课,每个人拿着课本齐声朗读课文。不过,本文想要分享的群体共读和这些都不一样。首先群体就不一样,我们是基督徒的共同体。那么本文所讲的读书会的形式是什么样子呢?其实最接近教会的小组查经:大家一起读一段经文,然后就着经文讨论和分享。如果把小组查经中的圣经经文替换成一本书或者一本书的章节,就特别接近本文要分享的读书会的形式。我们会把这种读书会称为“群体共读与讨论的读书会”,其基本形式就是,大家有共同阅读的文本材料,有面对面的分享,有焦点很明确的交流和讨论。

 

我在十多年前开始参与读书会,后来也开始带领读书会的活动。这些年差不多参加了超过五百场以上的读书会,与很多弟兄姐妹在一起读了大概几十本属灵书籍。这种群体共读与讨论的读书会给了我巨大的收获,成为我这些年生命成长非常重要的支撑。我也很愿意把这种非常好的方式推荐和介绍给大家。

 

我们会谈到三个相互关联的话题。第一,读书会的定义和特点是什么。第二,读书会这种活动形式给参与者带来怎样的益处。第三,如何组织或建立读书会。

 

一、读书会的三个要素

 

首先谈读书会的定义和特点。社会中很多读书会虽然借用了读书会这个名字,但它们更合适称为读书报告会,或者是读书讲座。因为那些活动主要是一个人在讲,一群人在听,讲员讲完之后,有少量的提问。另一种读书会主要是每个人轮流分享读书心得给大家听。这种读书会通常在线上进行,由组织者事先安排好日程和阅读的章节,参与者独立阅读,并在微信群或小程序中坚持打卡,然后各自分享一些阅读的心得和体会等等。

 

这两种有什么区别呢?前一种是一个人分享给大家听,后一种是每个人都参与分享。虽然后一种与我们谈论的读书会更接近,但也不是我们要谈到的读书会形式。我想推荐和介绍的读书会是一种有参与者之间深度互动和讨论的读书会,而这种互动和讨论是前面两种读书会都比较缺少的。

 

我想简单从“读书会”这三个字来衍生出读书会的三个要素。

 

先从中间一个字“书”开始。读书会当然要读。无论是完整的一本书,还是一本书的某个章节,或者延伸一下读某篇文章,读书会必须要有供大家一起阅读的明确具体的文字材料。这样才能为之后的交流和讨论设定范围和基础,不至于让读书会的讨论变得天马行空。当然,有时候在读书会讨论中,话题会延伸得很远,就像是放风筝一样。但是无论风筝飞得多高、多远,放风筝的线必须握在手里。也就是说,在读书会的讨论中,延伸讨论的话题可以很广,但仍然需要和阅读材料相关,仍然需要以阅读的内容为基础。

 

第二个要素是“读”。读书会的参与者必须提前去读约定好的内容,这是基本要求。但这里的“读”其实也包括阅读过程中发生的很多事,例如思考、消化沉淀、调动回忆,有时需要查考资料,甚至做点记录或笔记。所以,这里所说的“读”,需要参与者在读的时候尽力去理解,是一种积极主动的阅读方式。这样,来参加读书会的人是带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或者是带着疑惑和问题来的,他们有话要说或者有问题要问。因此,“读”的要素就和最后一个“会”的要素密切相关。

 

第三个要素是“会”。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会谈,或思想的交汇。读书会的参与者各自从书中得到收获和领受,然后一起交流探讨,彼此激发,如同一个增幅器一样,让彼此的收获更加丰富。我们会把这种精彩的讨论形容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不过在实际的交流讨论中往往会是另外一种情况,不是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而是大家在一起如同一盘散沙。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与刚才提到的“读”有关。参与者只有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才会有进一步讨论的基础。如果参加读书会之前没有先从这本书里有所得,没有跟这本书进行交流和互动,这本书就成了一种摆设,大家分享的还是自己心里面原来就有的想法和观点。一次又一次,只是在分享原来的观点,没有真正的交流和碰撞,最后很难有成长。

 

把读书会看成一场会谈,其实还有更深的一层含义。读书会其实是个多方会谈。我的意思不是说参与的人多,而是说在基督徒的读书会当中,至少还有两位隐形的参与者在加入这场多方会谈。其中一位是书的作者。作者虽然没有实际坐在那里跟大家一起讨论,但书的作者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参与者。为什么呢?因为他透过他自己写的文字在说话,我们也确确实实在回应他。

 

还有一位隐形的参与者是谁呢?我想基督徒已经猜到了。那就是上帝,更具体来说是圣灵。一方面,我相信圣灵会引导和带领基督徒进行真诚的分享和讨论。另外一方面,甚至可以说,圣灵也借着具体的圣经的话参与了其中的讨论。我不是说读书会读的每本书都需要有圣经的引文,而是说基督徒的读书会理当把圣经作为标准参考文本。因为圣经是基督徒所有思想的基础和标准。从这个角度来说,圣灵也会借着参与者读到或想到的圣经经文来参与读书会的多方会谈。

 

我们需要有共同阅读的文本,需要各自切实地去阅读,还需要基于文本的分享讨论,这就是本文所说的群体共读与讨论的读书会的三个要素。通过这三个要素,我们就可以了解读书会的特点。

 

我们也可以把这种有交流和互动的读书会称为“读书讨论会”。但这种形式的读书会有一些很实际的限制,例如参加人数的限制。因为参与的人多了,每个人发言和讨论的时间变少,就很难进行更深的沟通和分享。正常情况下,如果每个人都参与分享的话,一个读书会的规模大概是四五个人到十几个人比较合适。另外,这种读书会也会要求参与者有一定的时间投入。除了现场活动的时间,还有之前个人阅读和预备的时间。而对于带领者而言,需要花费的时间更多。一个读书会最好有主持人或带领人,可以灵活掌控或者引导整个读书和讨论过程,确保读书会有序进行。

 

既然有这么多的限制,为什么还要向大家推荐这种小型的读书讨论会呢?从我自己这些年参与各种类型的读书会的经验或者是教训来看,这种小型读书讨论会可以给参与者带来更多的益处。下面就来谈谈这些益处。

 

二、读书会的益处

 

1、帮助参与者坚持读下去

 

首先,读书会能够帮助参与者坚持读下去。先保证坚持读下去,之后就可以渐渐培养起比较稳定的读书习惯。读书会有很多因素可以达成这些效果。例如:读书会会共同约定读一本书,这种共同的约定会带来一种约束力。一个人往往很难长期坚持阅读,但群体阅读的氛围会给予人鼓励,一些弟兄姐妹的读书榜样也可以激励其他人。在群体共读中,参与者经常会发现很多自己看不到的地方,这也会反过来激励他更多地读书。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更有动力持续读书。

 

读书会能够帮助读者坚持读下去,这是许许多多参与读书会的弟兄姐妹的见证。我听到太多的弟兄姐妹说,要不是参加读书会,根本就不会读完那本书。甚至有一次读书会结束时,一位弟兄说,这是他好几年来第一次认认真真、完完整整读完一本书。另外,在读书会的分享中,不需要刻意请教,就可以很自然地从他人身上学到如何更有效地阅读,最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阅读习惯。这是很基本和实际的益处。

 

从另一方面看,为什么我们有时候读书读不下去,或者不想读了呢?

 

有时候是图书本身的问题,比如内容不好,太难,不感兴趣,或翻译得太糟糕等。但也有的时候,我们内心深处确实知道那是我们需要的一本好书,甚至读了一部分也觉得非常有味道,真的是满有灵粮,充我饥肠,但是我们还是读不下去。这是为什么呢?我们里面有真实的渴慕吗?有,我们有对真道的渴慕,有对属天灵粮的渴慕。这些书真的能帮助我们吗?能。那么,到底是什么拦阻我们从这些书里面汲取营养呢?为什么基督徒拿起一本书,到底“读,还是不读”,变成了一个经典问题了呢?

 

我们可能会说:我太忙了,忙到连吃饭的时间都快没了,根本没有时间读书。也有人说我太累了,无论是社会工作还是教会服事,常常都让人觉得很疲惫。就算有时间,我也想放松一下,毕竟读书也是很费劲的一件事。或者说,手机上的信息太多,一不小心就刷了好久,结果没有时间读书了。又或者,家里面根本就没有安静的空间供我读书,等等。

 

这些确实是一些拦阻我们阅读属灵好书的现实原因。但这些原因与拦阻我们读经、祷告、聚会、参与其他服事的原因相比,有没有相似之处呢?进一步问,我们面对一本属灵好书却很难读下去,这其中会不会有属灵争战呢?你明知道这是一本属灵的好书,而且你也非常想读,但你就是没有办法读下去。这可能不是单纯的兴趣问题或时间管理问题,也不是缺乏读书能力和技巧的问题。我认为,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与你要读经、祷告、聚会、服事时经常受到的一大堆拦阻和压力是一样的,这是真实的属灵争战。

 

如果你也这样认为的话,我想请你简单想一想,一个人独自面对属灵争战更有力量,还是一群弟兄姐妹一起面对更有力量?常识和经验都告诉我们,肯定是在共同体中面对更有力量。读书会作为属灵阅读的群体活动,它的的确确可以给我们力量,让我们克服各种艰难与争战,坚持读下去,甚至读得越来越好,慢慢建立起稳定的读书习惯。这就是读书会的第一个,也是最根本的益处。

 

2、帮助参与者拓展视野

 

读书会的第二个益处是,能够帮助参与者拓展视野。大家都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其实我们阅读同一本书的时候都会有各自不同的关注点,每个人也都会有疏漏的地方。这无可厚非,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背景,例如不同的人生阅历,不同的信仰历程,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的思考方式等等。当我们去读书的时候,独特的个人背景也会成为独特的视角。甚至夸张点说,当你读书的时候,你不只是带着你的眼睛在读,而是带着你一生的经历在读。因此,我们读书时有自己特别的领受也是必然的。

 

不过有时候,这种个人的独特视角也会带来危险。比如我们只看自己想看的东西,就会一直陷在自己偏狭的视野里难以突破。但在读书会中,每个人独特的读书领受却可以成为彼此的祝福。简单说,每一位读书会参与者,因着跟别人不一样的独特视角和思考方式,才给别人带来挑战和启发。这正是我们在读书会里有更多收获的关键所在。

 

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读书会也能够给我们带来非常大的帮助。很多人说信息时代让我们接触的东西更多,视野更开阔。从某种角度看,是这样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中,许多人的视野反而越来越狭窄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们可以方便地选择,只看自己想看的,只了解自己想了解的,只关注自己想关注的,最后就出现了越看越狭隘的状况。但在读书会中,虽然是同样一本书,同样的章节,甚至同样一个段落、一句话,不同的人读起来,都可能会有不同的视角、思考和领受。如果你真的投入进去分享并听别人分享的话,你一定会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

 

我之前教过一学期的阅读课,考试时让同学们用自己的一段话来扩写奥古斯丁《忏悔录》第一卷第一章的一句名言:“你造我们是为了你,我们的心如不安息在你怀中,便不会安宁。”当我收上卷子时真是大开眼界,同学们真的有非常不同的视角和切入点、不同的诠释、不同的联想、不同的感受,甚至有人扩写出自己的一段祷告文。

 

假如是你在参与奥古斯丁《忏悔录》的读书会,大家正在分享对这句话的感想,你会如何去分享你的感受和体会?再试想一下,当你听到其他参与者在分享与你非常不一样的思考或感受时,你会不会对这句名言产生更全面的体会与了解?我并不是说读者可以随意去解释这段文字,也不是说每种解释和感受都有同样的价值。我想说的是,当我们一起共读和讨论时,我们不同角度的思考、感受、联想和拓展,会让文字的色彩更丰富,让我们的视野更开阔。

 

3、帮助参与者深入思考

 

读书会的第三个益处是让参与者思考得更深入。有一句颇有深意的话说:“熟悉并不是理解。”当我们熟悉一些事物的时候,常常会觉得自己已经理解了,但这也可能是错觉。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有一些话,我们在教会里听牧师讲过,在小组里听弟兄姐妹谈过,可能在书上也看过,我们觉得非常熟悉,就感觉自己已经理解掌握了。在读书会一起读书时,我们很容易忽略或跳过一些非常熟悉的内容,我们觉得这些内容已经很熟悉了,甚至好几年前就已经知道了。不过有趣的是,我们自己跳过的那些熟悉内容,会有其他弟兄姐妹就此提出一些问题。结果发现,我们自己也很难回答这些问题,这时就会引发我们更多、更深入的思考。

 

正如南宋大思想家朱熹论到读书法时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简单说就是,读书时你觉得没有疑问的地方,你需要再深挖一点找到问题,找到问题以后解决些问题,到这时候你才算是有长进。在读书会中也会发生这样的事,在讨论中会对我们觉得非常熟悉的问题进行追问,经过追问之后发现我们好像并没有很好理解,再次解决这个问题时就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得更深入。当然,不是每次追问都能得到很满意的答案,但它的确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例如在读书会中,有人问成圣到底是什么意思。如果你恰好背过小要理问答,你就可以发言说:“成圣是上帝的作为,出于祂白白的恩典,使我们整个的人照着上帝的形像被更新并得以愈来愈能向罪而死,向义而活。”你可能会觉得,你已经把答案念出来了,问题应该到此结束了。

 

但还可以有继续的追问出现:既然成圣是上帝的作为,那我需要做什么呢?成圣是出于上帝白白的恩典,那我如何领受这恩典呢?成圣是我们整个人照着上帝的形像被更新,那整个人指什么,上帝的形像又是什么?向罪而死、向义而活,在生活中意味着什么?成圣结出的果子是什么?如何判断一个人在成圣中?诸如此类的问题还可以提出很多。

 

再多提一点,雅各·费舍尔(James Fisher)、托马斯·文森特(Thomas Vincent)和马太·亨利(Matthew Henry)所写的小要理问答注释也是采用问答的方式。关于小要理问答第35问“成圣是什么”这一条,他们一共提出了99个问题来讨论。他们当时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问题来解释小要理问答?可能就是想通过问答的方式让当时的会众、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思考。

 

我在带领读书会时会设计一些讨论问题。当我照着书中的内容设计了一些问题后,我以为我已经知道比较准确的答案了,但是跟别人交流和讨论之后才意识到,原来我的理解还有很多欠缺,我的思想还很薄弱。说“薄弱”还是略带一点褒义,其实就是肤浅——我以为我已经明白,其实我不知道它真正的含义是什么。意识到自己的肤浅,也会激发我去钻得更深,想得更透。就像英国大思想家、大文豪培根在他的名篇《论读书》里有一句话说:“读书使人充实,写作使人精确,讨论使人敏锐。”借用圣经箴言中的一句话:“铁磨铁,越磨越锋利,朋友互相磨砺也是如此。”(箴27:17,新普及译本)可以说,读书会当中弟兄姐妹之间这种交流讨论,有时候甚至是交锋、辩论,可以使我们像朋友之间的切磋和磨砺一样,让我们的思考和理解更加细致,更加深刻。

 

三、读书会的实践

 

如果你想建立这种共读与讨论的小型读书会,具体该怎么做呢?还是要先抓住读书会的三个要素:书、读、会。

 

1、如何选书

 

首先,要确定读什么书。按照我自己的经验,刚开始最好选薄一点、比较容易读完的书。这样容易执行,读完了也比较有成就感。我会推荐巴刻的《软弱之道》作为读书会的第一本书。它特别薄,不到一百页,一共只有四章,但内容也挺丰富。其实内容丰富未必一定要字数够多。我们选书时要考虑一本书能否给读者提供足够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能否提供足够的分享和讨论的空间。这样,不同的人去读的时候才可以有更多不同的领受,让彼此产生更多真实的激励和挑战等等。在教会中开始读书会一般要征得牧者的同意。你可以把选书的标准告诉牧者,比如比较薄、内容丰富,以及什么主题和类型等,看他推荐什么书。

 

这里并不是说一开始就不能读厚一点的书,如果你从一本厚书中挑某些章节来读也是比较好的。比如《基督教要义》,三卷中文版一共有一千五百多页。如果读书会一开始就读这套书的话,很多人真的很难坚持下去。但你可以先读其中的一章,比如第三卷第二十章的“论祷告”。这一章可能是全书最长的一章,有七十多页,但你可以把这一章当作你一期读书会的材料,分三四次来读完,每次大概读十几二十页。这样坚持下来比较容易,内容也比较丰富,而且跟我们的信仰生活息息相关。

 

很多人会担心,我们每个人的兴趣、涉猎面和文化程度不一样,我们该如何选择一本适合一个群体来共同阅读的书呢?有两种比较简单的解决方案。一种是先选一本书,然后去寻找愿意读这本书的人。这是组织建立读书会的一种模式,先找书,再找适合的人。另一种是已经有固定的读书会群体,然后再寻找合适的书。至于如何顾及不同的人,其实可以不用过多考虑每个人的兴趣和程度,因为读书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益处就是帮助拓宽我们的眼界。有时候一本不感兴趣的书,未必不是好书。甚至有时候,一本不感兴趣的书很有可能带给你非常巨大的影响和益处,甚至会改变你的人生轨迹。所以,我们可以让自己更谦卑一点,即使你一开始不太愿意读,但在参与读书会的过程当中,你的阅读面会逐渐拓宽。

 

2、一些阅读建议

 

一些弟兄姐妹之前没有养成很好的读书习惯,也没有掌握一些基本的读书方法,所以在参加读书会活动之前,读的效果不好。关于这个问题,可以推荐大家找莫提默·艾德勒的那本《如何阅读一本书》来读一读,这本书会使我们我们在阅读方法上有一些操练。有的弟兄姐妹觉得自己读书很慢,但我们的目的不应该是读得快,而是有收获。如果想体验快速阅读同时又有收获,起码有一个办法可以做到,仅供参考,就是你先把一本书认真精读一遍,然后快速地再读一遍。虽然是重读,但也会有非常多的收获。至于如何做读书笔记,我个人认为比较重要的是记录我们内心中真实的触动、思考和联想,不用特别顾虑写得是否合适,有没有道理。在这种自由书写的过程中,慢慢地会看见上帝在这个过程中对我们的带领。

 

还有一些弟兄姐妹读书的困难是常常难以安静自己的心,缺乏持之以恒的动力。上面已经分享过,找别人一起读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方式。但在个人阅读时,我认为首先要避免手机的干扰。如果想形成持续的阅读习惯,可以从每天读十分钟书开始,坚持差不多二十多天到一个月,大概会养成比较稳定的读书习惯。我试过这种方法,比较有效。另外,要挑选让你觉得有收获和感动的书,但首要的是不要把手机放在身边。

 

3、如何安排读书会活动

 

组织读书会需要提前确定参加的人群。这没有固定的标准,但要考虑不同人的教会背景、个人背景,以及距离和路程是否方便,等等。如何去邀请这人参加呢?方法有很多,但比较简单的一个是,只需要在教会聚会结束时,走到弟兄姐妹的面前,告诉他有一个读书会,会读什么书,问他是否想参加。

 

其次还需确定读书会的时间和地点。关于时间,按照弟兄姐妹的实际情况选择周末或周间晚上,频率的话一般一周一次或两周一次。地点可以选择在弟兄姐妹家里,也可以选择在教会的某个地方,或者在一个安静的公共空间。这可以很灵活,但场地最好固定好不变。至于读书会中需不需要咖啡、茶点、水果,以及结束之后要不要一起去聚餐,这些都可以灵活考虑。

 

另外,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是活动方式的确定。我们需要提前安排好现场讨论分享的流程。每期由一个带领人带领并由他来设计问题,还是轮流带领,轮流设计问题;自由分享的时间应该占多少比例,等等。这些都需要提前设定好,需要多花点心思去设计和安排。

 

提前设计好高质量的讨论问题,对于促进大家更好地交流讨论来说至关重要。带领人如何设计高质量的讨论问题呢?我有三个建议。第一,可以去找一些自带讨论问题的书,其中的问题一般都有比较高的质量,但这样的书不太好找。第二,你可以搜相关的文章来学习,比如我的一篇文章《如何预备读书会的讨论问题》(见本文外一篇),里面针对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提供了一些问题模板供你参考。第三是在实践中慢慢学习。没有人从一开始就能设计出质量比较高的讨论问题,这需要在实践中与大家慢慢磨合,慢慢操练。在刚开始的时候,不要要求太高。

 

4、其他建议和注意事项

 

由于疫情的原因,现在很多传统的读书会不得不改为线上读书会。但线上的读书会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彼此的交流不太容易,在讨论中几个人同时说话会比较吵,而且经常难以听清楚每个人的观点。线上读书会适合每个人轮流分享自己的思考和领受,或者就着设计好的一些问题,大家轮流回应。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安排好说话的次序。

 

最后,要避免读书会流于形式,缺乏真实的交流和实际生活的应用。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因为缺乏真实的交流和应用,不止是读书会可能会有的问题,很多教会的查经小组也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这主要不是技术问题,如果是技术问题的话就比较好去操作。我认为可以更多关注读书会的属灵气氛,在活动中多安排一些具体的祷告,等等。属灵的气氛改变了,大家彼此的关系可能会有些进展,在读书会中也会更愿意敞开分享和讨论。

 

 

 

[1] 本文整理自作者的一次讲座稿。——编者注

 

 

作者简介:

武昕是橡树文字工作室营销编辑,资深读书会带领人,曾主理微信公众号“生命之光读书汇”。

 

 

2,779 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