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2021年03月号(总第85期) 卷首语:拉维·撒迦利亚事件带给我们什么教训?
[本刊编辑部] 拉维•撒迦利亚的丑闻,会刺激我们更加慎思明辨么?“福音广传与淡化福音、文化对话与脱离教会”是当代福音运动的部分特征。当大陆家庭教会被卷入一场由网络会议技术普及而来的福音运动时,我们需要敏锐与警醒地注意到这一变化。

卷首语:拉维·撒迦利亚事件带给我们什么教训?

文/本刊编辑部

 

2020年3月,被认为是当代最优秀的护教家之一的拉维·撒迦利亚确诊患有恶性肿瘤,不久后于5月离世。时隔仅4个月,《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于9月29日深度报道了拉维·撒迦利亚的性丑闻事件。2021年2月11日,拉维·撒迦利亚国际事工(RZIM)公布了一份关于拉维·撒迦利亚丑闻的调查报告,这份报告由RZIM聘请米勒与马丁事务所(Miller & Martin PLLC)进行独立调查,并聘请由前联邦执法人员组成的私人调查公司穆勒国际(Muller Group International)协助调查后所出具。报告公布后,引起轩然大波,中文教会界对此亦有讨论,而其在英语教会界的影响延续至今。

 

拉维·撒迦利亚并非偶然跌倒,而是常年犯罪,他是否是得救的基督徒?还是只是失足的神的仆人?如何看待他多年的事工?若一位护教家的声名扫地,他所使用的护教逻辑还有效吗?他的讲座视频、所撰写的书籍还可以观看与阅读吗?如果同样犯罪的是一位地方教会的牧师,又当如何看待?明星讲员只需要展现过人才华、彬彬有礼、积极进取,便可以得到信任与追捧;这些特质与长老、执事的资格,有哪些出入?多年有恩赐的事工背后,是教会委身与教会生活的欠奉,那么谁来关心他们?在劝勉与督责明星讲员、机构同工的服事上,谁是责任主体,能够落实么?

 

拉维·撒迦利亚的丑闻,揭下了“明星”的面具,揭示了诸多的问题。

 

而海内外华人教会界中热心又有影响力的人士,或许正未经觉察地为自己罩上这一“荣耀”的面具。公众号、视频号、联祷运动、专题讲座……新宗教条例与疫情带来的管控,催化了网络会议技术的普及,为大陆家庭教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进一步催生了事奉的热情与各样事工项目。但是,眼所能见的,这些机会与事工项目明显地冲击了信徒对地方教会的委身。以新技术供给新形势下的信仰需要,固然无可厚非,但是怎样带着整全的福音观,维护和建造地方教会,逃避流量试探,成就真正的属灵益处,正考验着这些事工项目。

 

拉维·撒迦利亚的丑闻,会刺激我们身颤脑醒,从而更加慎思明辨么?“福音广传与淡化福音、文化对话与脱离教会”是当代福音运动的部分特征。当大陆家庭教会被卷入一场由网络会议技术普及而来的福音运动时,我们需要敏锐与警醒地注意到这一变化,需要对福音运动的特征有深入的认识,需要对其功、过有客观的分析,需要对更为良性的模式有进一步的深思与探索;需要对教会论与地方教会有更为自觉的认出!

 

身处网络热点时代的人们,有时与“雅典人和住在那里的客人”一样,“都不顾别的事,只将新闻说说听听。”(徒17:21)拉维·撒迦利亚的新闻将很快成为旧闻。但其揭示、揭开的问题,却将长期存在,甚至愈演愈烈。本期杂志五个栏目中的诸篇文章,《从自我欺骗中蒙拯救》、《在末后的世代与神同行》、《清教徒的讲道》、《如何用讲道装备你的共同体》、《成全圣徒,建立主的身体》、《加尔文是加尔文主义者吗?》、《初返三晋——庚子教难后山西禾场的宣教报告》,似乎并未直接回应热点新闻,却试着建设性地回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