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2020年09月号(总第83期) 让门徒训练真正在教会扎根

让门徒训练真正在教会扎根

文/老书、约瑟

 

编者按:众圣徒应当各尽其职,一同建立基督的身体。每一位教会成员都有从神而来的职分与权柄,应在教会中尽彼此的责任。如今教会处于内外交困的艰难中,更需要弟兄姐妹彼此看顾,彼此相劝。教会中的门训在这一方面深具意义。然而,许多牧者在学过门训课程、按计划在教会推动门训的学习和活动后,却很快会感受到流于形式的问题。一方面这也许是因为,如果不能形成全员自发参与的门训文化,门训就很难扎根于教会,产生实在的果效。另一方面,很多教会将门训看作一项由牧者主导的自上而下的事工,这样的门训依托于比较强的教导和牧养体系,易于形成真理认信的一致性,但弟兄姐妹也可能会忽略自己作为教会成员的责任,不容易形成自发的彼此关怀和劝诫。

 

本文的作者老书和约瑟,是两位改革宗浸信会教会的长老,他们所在的教会在建制和推动门训文化方面比较成熟。本文整理自他们在一个门训工作坊上的讲座录音。期待这家教会的门训经验,会给更多教会的门训带来益处。

 

一、人人践行大使命的门徒训练

 

大使命不仅仅是传福音。大使命的总目标是:使万民作基督的门徒。它包括了传福音、施洗、教训他们遵守。请注意,不仅仅是“教训”,还要教训他们“遵守”。所以,我对门徒训练(以下简称为“门训”)的定义是:用神的道来帮助其他基督徒,使他们更好地跟随基督。

 

1、门训是全体教会成员的责任

 

作为牧师,你能在各个方面不仅是“教导会众”,而且是“教导他们遵守”吗?难道你讲完道以后,还可以挨个打电话,挨家去探访吗?似乎不太可能。门训,绝对不是牧师一个人能做的事。那是哪些人的责任呢?哪些人应当参与门训呢?

 

以弗所书4:11-12说:“他所赐的有使徒,有先知,有传福音的,有牧师和教师。为要成全圣徒,各尽其职,建立基督的身体。”“各尽其职”中的“各”指每一位圣徒,是每一位圣徒来建立基督的身体。所以,神赐下牧师、长老是让他们装备教会,好让教会全体用这些真理来彼此鼓励、彼此相劝。圣经中有很多的“彼此”、“互相”,教会成员有这样“彼此……互相……”的责任。

 

保罗正是这样教导歌罗西教会,叫他们把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地存在心里,“彼此教导、互相劝诫”(西3:16)。当时歌罗西教会受到诺斯底主义的影响,人们追求知识、智慧和奥秘,非常注重个人的灵修和成长,有点像中国的传统宗教:到深山老林里去修炼,追求个人成仙、成佛的境界。其实中国教会也受这种思想影响,在追求个人成圣方面很努力,却认为教会群体的成圣跟自己无关。

 

很多基督徒认为,来教会聚会就是为了听道,否则会软弱。但希伯来书第10章讲到“你们不可停止聚会”的原因,并不是不听道会软弱,而是说:你们要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你们不可停止聚会,倒要彼此劝勉。(来10:24-25)所以,去教会听道固然重要,但也是为了要“被劝勉”和“劝勉别人”。

 

所以,“教导他们遵守”的使命,不是牧师一个人可以承担得起的,全体教会成员都有责任。教训人遵守主的一切命令,这就是门训。

 

2、教会的门训应有的样式

 

首先说,教会的门训不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某个弟兄对信仰产生了疑问,谁都不知道他有什么样的疑问。

——某个姐妹三周没来聚会了,除了牧师以外,没有其他人知道原因。

——某个姐妹上周来聚会的时候,坐在角落里,从头到尾都没有说一句话,没有人注意到她。

——某个弟兄认为别人得罪了自己,到处去跟其他人讲,而听的人也在那里安慰他,却没有人站起来说:“弟兄你这么做不合乎圣经,你应当自己先单独去找他。”

——某个姐妹在家里面,不像妻子该有的样子,人们悄悄地在背后议论她,可是没有人按照马太福音第18章的原则去督责她,教导她。

——某个弟兄懒惰不愿意去工作,某个弟兄在色情中挣扎,某个弟兄跟自己的妻子闹别扭,他们都不知道该找谁来帮助自己。

——崇拜刚刚结束,不到十分钟,教会里只留下了几个打扫卫生的人……

 

以上这些都不是一个“门训的教会”应该有的现象,“门训的教会”应该是:

 

——任何需要介入辅导的事,在牧师介入之前,就已经有人介入了。

——教会未必需要新人接待事工,因为一个新人来到教会,马上就会被教会成员认出来。

——一个非成员还没有成为教会成员之前,就会有几个人门训过他,以至于牧师要去跟他面谈、了解他的信仰状况的时候,还要去咨询门训过他的人。

——教会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去问牧师,而是很多问题已经在彼此的交通中解决了。

 

比如说我们教会。有一个姐妹几次没有来聚会,我还没有注意到,就已经有人去关怀她了;一位老阿姨生病了,我还没去探访,还没打电话关心,已经有几个姐妹到医院里去探访她了;教会时常有自发的传福音,自发的聚餐,自发的妈妈群,大家通话中常常问的是:“你在门训谁”,“你什么时候有时间,我们一起吃个饭”,等等。

 

教会中的门训关系,应当是一张错综复杂的网,而不是一个所有辐条都指向轴心的车轮。尤其要让长老或潜在长老在“一对一”及“一对多”的门训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影响力。而信徒之间也应该有自发的“一对一”的门训。因为“一对一”的门训容易深入,所以应该被鼓励,使得教会的肢体之间能够形成有机、自发的门训文化。

 

二、对形成门训文化的具体建议

 

有各种各样的门训体系,其中有些是自上而下的,门训关系是被安排好的;但我们期待“教会指定工人带领”与“全教会自发”相结合的门训。为了帮助教会成员更好地开展自发的门训,牧者需要作一些安排和牵线的工作,但更需要的是教导和作榜样。

 

1、牧者的教导

 

(1)门训前的属灵预备

 

在门训开始之前,牧者必须教导弟兄姐妹:门训是要付上代价的——你想用生命去影响生命,你想要爱另外一个人,你就要乐意为对方舍弃时间;你想要更好地教训人遵守神的话,就必须先在神的话语上装备自己;你想与门训对象彼此造就,就要为其多多祷告……你需要为门训对象付出很多,但有时候你的门训会难以继续,甚至对方会埋怨你不够爱他!因此,门训中劳苦付出的动力,其实不是源于门训对象本身的可爱,而是必须源自基督对你的爱、基督对衪教会的爱。基督用衪的宝血赎买了你,而你则是要把你的门训对象引到衪面前,让他们更多地认识衪,信靠衪。所以,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着基督的缘故。这当中虽然会有诸多艰难,但都是为着主爱的缘故,为着主命令的缘故,所以是值得的。

 

(2)对门训的规划安排

 

牧者要提醒弟兄姐妹:第一,需要考虑邀请谁成为你的门训对象。一个人每周能够安排的时间是有限的,那应当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谁的身上呢?首先是你的家庭成员,你的配偶,你的子女。离你最近的人是上帝交托给你的首要的门训对象。每天的家庭敬拜,定期和妻子约会,和孩子有亲子时光,都是很好的门训方式。如果没有家庭关系,就要按照弟兄门训弟兄、姐妹门训姐妹的原则来邀请。至于年龄方面,一般是选择比自己年轻的基督徒。(当然,年长的人有时也从年轻人那里学到很多。)另外,要选择那些日程安排和地理位置与你匹配的人,这样更方便展开门训。要记住,不信主的新朋友不能当作基督徒来门训。

 

第二,需要固定好门训时间。最好是每周或隔周进行,定好时间就不要轻易改变,否则很难持续下去。门训关系持续的时间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安排,有可能持续多年,也有可能一起读完一本书就结束,有时你也会将门训对象转给更适合帮助他的人。

 

第三,在开始门训前需要预备关系。比如邀请大家一起去图书馆,一起外出旅行,一起爬山,一起打球等等。

 

(3)门训的模式与方法

 

——倾倒你的生命,使人效法基督

 

门训是为了帮助他人明白真理,以及帮他们活出来。我们教导弟兄姐妹要按照这样的模式来进行门训:生命——真理——生命。首先,你的生命能吸引人愿意来听你的教导,然后你的教导又能更新他们的生命,接着他们被转化的生命又能够继续将你的教导表明出来,近而吸引别人来听他们的教导,接受他们的门训。所以,有人把门训比作是:将一个生命倾倒在另一个生命中,让他们更像耶稣基督。

 

——以神的话为中心,使人跟随基督

 

门训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神的话语永远都是门训的中心。我们建议弟兄姐妹可以借着查考圣经,彼此认罪,来鼓励门训对象将生命的道彰显出来,也可以在门训的时候使用一些优秀的属灵书籍,但是这些书籍需要经过严格的挑选。

 

门训需要彼此交谈,通过各种问题来了解对方。例如:你最近的读经情况怎么样,灵修情况怎么样,夫妻关系如何,最近面临的试探是什么,在个人圣洁方面有什么样的挣扎。在一对一的门训中,这些问题更容易深入交流。

 

门训的时候一定要有祷告,可以为家庭、工作、教会、服事等各个方面来彼此代祷。除此以外,我们也建议弟兄姐妹可以邀请门训对象到家中共进晚餐,请他观摩如何进行家庭敬拜。还可以约好一起传福音,一起探访,等等。形式和方法都是非常灵活的,最重要的是:花时间与门训对象在一起,用神的话彼此建造,彼此劝勉,能够一起更好地来跟随基督。

 

2、牧者要竭力推动形成门训文化

 

我们鼓励在全教会展开门训。在教导方面,我们在主日讲道中会常常提到如何将这段经文应用在门训关系里,成人主日学也有教导如何门训的系列课程。我们要求成人主日学的老师不要拖堂,在四十五分钟内结束,留十五分钟给弟兄姐妹交通。主日的爱宴也是大家一起交流的机会。我们主日下午有祷告会,但我更期望祷告会后,弟兄姐妹能有时间一起去散步,去探访,去传福音。我们教会的日程安排都是固定好的,同时也尽量避免有太多的活动,可以方便弟兄姐妹规划自己的门训。

 

祷告会可以促进教会门训的文化。很多年前,我们教会需要在“家事报告”的环节中宣读代祷事项,后来发现有了祷告会就不需要“家事报告”了,因为弟兄姐妹在爱筵和祷告会中可以了解彼此的需要。祷告会能够促进他们建立关系,彼此门训,勉励行善。我们所写的需要为教会代祷的内容,其中有一条就是为了教会建立彼此代祷的门训文化而祷告。

 

我们每个主日下午的祷告会,还有一个长老送书的环节,每次会送两三种适合门训的好书。有些会友就在现场约好,领了书就开始门训。我们教会的图书馆每年都会采购很多好书,那些适合门训的书籍,我们都会买两本以上。几年下来,教会形成一个比较好的读书文化。很多以前不读书的老姐妹,现在都养成了到图书馆借书阅读的习惯。

 

我们还鼓励接待的文化。在主日,会众、牧者和同工都会主动问候来到教会的人。如果他不是基督徒,我们可以向他传福音,把他带到神面前;如果他已经是基督徒了,我们可以关怀他的属灵状况。我们也鼓励弟兄姐妹开放自己的家作接待。我们教会这两年有接待的预算,鼓励一些经济不太宽裕的成员在家里面接待。

 

我们有针对主日崇拜的评估,包括对主日证道的讨论、同工会、实习生讨论等等,而且这些都是向全教会开放的,所有成员都可以参加。因为我们希望成员能更多地参与教会的牧养和治理,更好地承担作为教会成员的责任。我们观察到一些刚刚加入教会的年轻弟兄,他们十分火热,非常愿意参与这样的讨论会。我们也能明显看到他们在这过程中的成长和转变。

 

另外,我们每周都会印二十多页的主日周报,其中包括主日崇拜的诗歌、讲道大纲、代祷事项。曾经有成员提议取消纸质版的周报,采用电子版的;但最终长老们还是决定,值得花钱继续做,因为这个周报能很好地祝福教会的门训。主日后接下来的一周,大家在家庭敬拜中、彼此门训中、小组聚会中都能用得上。

 

我们的牧者手中会有一张门训的关系图:哪些人正在门训,哪些人还没有处在门训关系中,很容易就能看到。我们教会前年做过一个统计,67%的成员在门训的关系当中,我想现在应该会更高一些。另外,我们还有成员通讯录,方便他们进行门训时彼此联络。这些都是促进门训文化很好的方法。

 

3、牧者应成为门训的榜样

 

门训应当是有机的、自发的,应当形成一种文化,而不是一场运动、一个阶段性的事工。在促成这样的门训文化中,牧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牧者要成为门训的榜样,首先要成为代祷的榜样。为教会的成员祷告,也可以让教会的成员知道你在为他们祷告。四年前我在狄马可牧师牧养的国会山浸信会实习,直到今天狄马可牧师每过一段时间还会给我发一封邮件,告诉我他在为我代祷。你也应当为你教会的成员代祷,不时地让他们知道你在为他们祷告,并时常请他们更新一下代祷需求。

 

作为牧者,一有机会你就要跟人在一起,比如吃饭、散步、看电影,总之要去影响别人。狄马可牧师连去洗衣店去取衣服或去超市买东西都要拉我一起去。他在每个星期六中午有一个活动,叫“讲道烤肉”。他把讲章预备得差不多了,到了应用环节就会带一帮弟兄去烤肉店,一起讨论讲道的应用。借着这样的活动,他门训了很多的人,也让很多的弟兄彼此认识,让他们之间产生了门训的关系。狄马可牧师经常像一个媒人一样帮助别人建立门训关系。他的口头禅是:“你们两个应当一起出去喝咖啡。”

 

作为牧者,应当存着一颗谦卑的心,才能够兴旺教会的门训。如果你不愿意成全别人,甚至害怕别人比自己强,就很难建立起门训的文化。你要接受指正,让人看到你不是神,你不是超级属灵的人,你跟他们一样会犯错误,这样他们才敢去服事,才敢去门训别人。在一次主日讲道的评估中,有人曾经给我提了二十条建议。我都虚心接受,不作辩解,并且表示感谢。要让人知道牧者是不完美的,这可以促进教会的门训文化。

 

牧者要盼望更多的长老出现,在有限的时间中,要尽量去门训一些将来可能成为潜在长老的人。每一年我都盼望能够有新的长老在教会中被认出来。我认为教会中应该时常有长老被按立,还要常常期待有植堂。当我们尽自己的职分门训出来的工人一旦可以去开拓,我们就给他们禾场,让他们去植堂。我们教会这次植堂,有大约二三十人要出去,这样我们的教会就变小了。不过没有关系,神的国度会兴旺起来,新的教会可以被建立起来。牧者要期待有人能取代你自己,期待着有人比你更好。所以,自己要在这方面“死掉”,也求神在教会里面兴起愿意“死掉”的人。

 

说到这里,我想对“门训与福音使命”的关系略作延伸。因为许多人担心,教会推动全员门训,是否会忽略教会向外的福音使命?首先,我想我们需要接受这个提醒,并且经常教导教会不要忘记福音使命。其次,当牧师按照上述圣经原则而践行信仰时,教会不会忽略福音使命。举例而言,国会山浸信会多年来一直不断地植堂,去年一百多人分出去,建立了一个新的教会,为什么他们可以常常分出一部分人去植堂呢?因为重视门训的教会,不可能不重视福音使命。而那间新植堂的教会,自然会有更多传福音的机会。这是他们传福音的一种方式。经过门训之后,很多宣教士更加明确了呼召与恩赐,得到教会差派。另外,国会山浸信会这么多年以来,培训了很多实习生,让可能奉献服事神的人到他们那里去实习,也算是他们对神国度的贡献。我们从去年开始也培训了两个实习生,他们毕业后都全职了,一个已经植堂,另一个准备植堂。这正如约翰·派博所说,上帝是一位宣教的上帝。如果全面地教导圣经,你不可能不重视传福音和宣教,因为圣经本身就在强调宣教。

 

三、确保门训文化的质量

 

很多弟兄姐妹会有疑问,这样有机、自发的门训文化,很多是在成员之间彼此进行,如何确保这样的门训不走偏,如何防止异端或不正确思想的影响呢?弟兄姐妹彼此门训使用的书籍或教材,或者他讲的内容不合乎圣经怎么办呢?

 

我的回应就是,教会要有强有力的讲台。没有光的地方细菌就会滋生,没有真理的地方谬误就会蔓延。我不敢夸口说我们教会就有强有力的讲台,但是我们确实非常认真。比如说,我们主日那天除了证道,还有成人主日学的教导,主日下午还有简短的信息分享。我们的主日证道是严格按照一卷书来释经讲道,一卷一卷地讲下去。成人主日学更多是主题式、神学教义式的,也有生活辅导类的。我们主日下午的祷告会其实是在了解教会肢体方方面面的问题后,根据大家面对的问题,教导他们如何基于圣经来祷告,我称之为“一家人餐桌上的教导”。

 

教会要有合宜的小组设置。我们周间的门训小组不是随意的,因为他们要在小组里一起学习,交流更多、更深的内容,必须要让教会任命的那些具有教导恩赐的同工去带领,或者由长老带领。教会成员与门训对象最近在一起读什么书,跟什么人交往,通常情况下,组长是知道的。在每周三的同工会中,我会跟这些组长见面,为各个小组和弟兄姐妹祷告。所以这些小组长也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护了教会。

 

信徒可能遇到不同的人,在网上听一些不该听的讲道。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设立了教会自己的公众号,也推荐了很多在线资源给他们。过去没有这些资源时,他们关注公众号比较随意,也会在群里分享。但是当我们推荐了一批信得过的公众号给弟兄姐妹以后,就发现大家分享的都是很好的文章,甚至我都想收藏。所以,只要给信徒提供充足的资源,划定范围,他们就不会“乱找草吃”。

 

另外,很多人害怕彼此走近,不愿意进入这种门训关系。怕,是每个人的天性;自从亚当、夏娃犯罪后,人们就不敢赤露敞开了。所以要教导:作为基督买赎回来的人,我们应当敞开自己的生命,让别人看见;不要带上面罩,冠冕堂皇地自夸,而要展示自己的软弱,请人代祷。如果不能越过这个坎,弟兄姐妹总是戴着面罩在一起聚会,就不能真正地彼此相交和真实地互相帮助。

 

还有些弟兄姐妹很容易进入亲近的关系中,但却是属肉体的关系。那么,如何保证门训关系是在圣灵和道里面的相交呢?我们不可能百分之百地确保这一点,但是,如果他们不和属灵的人在一起,就会更多地与世人在一起。最近福音联盟发表了一篇文章说,疫情之后,美国人读经的热情下降了,究其原因,是疫情导致他们不能像过去一样面对面地聚会,彼此门训。所以,如果他们是真基督徒,如果我们持续忠心地给他们足够的属灵供应,圣灵会动工的,他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更多讨论属灵的事。因此,要先鼓励他们走到一起,然后教导他们,继续忍耐等候,而不是因噎废食。

 

最后,如何评估门训的果效呢?短时间内确实很难评估,但是时间久了是能看得见的。举个例子,早先我们教会常有人来跟我说“某某某不对”,作为长老我很忧伤难过,因为他没有按着马太福音的原则去帮助别人,反而来向我抱怨,拐弯抹角地讲自己对,别人不对。但这样的事情这几年少了很多,因为这样的做法在教会中过不了关,无论跟我讲还是跟教会的其他人讲,都会被纠正。而且聚会结束以后的场景也完全不一样了。过去弟兄姐妹聚会结束后很快就离开,教会里一下子就空了。但是现在他们留下来一起交通、祷告,有些姐妹手拉着手地流泪祷告,有分享不完的事。从中我看到他们生命的改变,他们愿意去关心别人。我称呼崇拜之后那个喧阗的声音是“另外一场崇拜”,我为此很感恩,期待弟兄姐妹们越来越像基督的样子,越来越愿意被神的话语支配。

 

四、让教会真正拥有门训文化的根本:明确成员责任

 

教会的成员要明确自己从上帝而来的责任,这是让教会真正拥有门训文化的根本;否则,很难让门训文化往深层次去,真正地在教会中扎根。这个题目比较大,我只能蜻蜓点水式地、从一间实行成员制的改革宗浸信会教会的立场出发加以介绍。

 

长老和执事是教会的职分,成员也差不多是一个职分,只不过成员是圣经中没有直接说明的职分。要让成员明白自己的责任,他们在教会里面有两个重要的责任:第一,他们需要参与保护福音;第二,他们需要参与认出谁是真正认信福音的人。

 

首先,教会成员有责任确保教会所讲的是纯正的福音,有责任确保教会中的信仰告白是合乎圣经的、被历史印证的纯正的信仰告白。牧师应当教导教会的成员,他们有义务保护福音。教会的成员要关注讲台,要认真听道,要熟悉圣经,要熟悉教会的信仰告白是什么。如果牧者坚持教导不纯正的福音,教会的成员应当把他赶下台。当教会的长老们都腐败、堕落的时候,成员们要站起来保护教会,在没有办法的时候要“用脚投票”,离开那间教会,从而让错误的假福音不能再被传讲。当然,这意味着教会要慎重地设立长老,而作为教会的成员,为了确保教会的讲台能传讲纯正的福音,就应当认真地考察那一位长老:他是不是重生得救的人,他是不是传讲纯正真理的人,他是不是有美好的生命见证,他是不是合乎圣经对长老职分的要求。

 

其次,教会的成员也有责任认出谁是基督的真正跟随者。对于谁可以加入教会,谁应当接受惩戒,谁应当被逐出教会,他们都有责任。耶稣基督第一次谈到教会的时候,是在马太福音第16章。祂教导教会建立的基础:第一是以彼得为代表的使徒,讲的是“是谁”,第二是以彼得为代表的宣信,讲的是“信的是什么”。这里的两个主要内容是:认信的内容是什么,以及认信的人是谁。主耶稣肯定了彼得的认信之后,就宣布要建立教会在地上,接着就说要将天国的钥匙赐给他们,并且说:“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太16:19)

 

这节经文在两章以后,也就是在第18章中再次出现。15节开始讲到教会纪律:一个人犯罪了,你要私下跟他谈,如果他不悔改就两三个人去劝说,如果再不悔改就告诉教会,如果不听教会就看他为外邦人(太18:15-17)。之后就又提到:“我实在告诉你们:凡你们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们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太18:18)

 

从第16章我们知道,天国的钥匙指的是教会捆绑和释放的权柄,而这钥匙的权柄先是赐给了以彼得为代表的使徒们。但到了第18章,这一权力扩展到了地方教会,并且从教会纪律的角度,进一步解释了捆绑和释放是什么意思。主耶稣是在说,衪赐给地方教会不可思议的权柄。这个钥匙的权柄,也就是地方教会基于正确的认信,确认谁是真正的认信者。注意,钥匙的权柄赐给了地方教会,而不是赐给教会的牧师。地方教会在执行钥匙权柄时,对于那些犯罪不悔改、始终不听教会的人,就要将其逐出。

 

所以,教会成员有责任来确保教会所宣讲的是纯正的福音,也有责任来确保那些认信福音的人是真正认信福音。为此,基督赐给他们一个权柄,就是他们在地上可以奉耶稣的名执行地方教会的惩戒。

 

在我们教会每两个月一次的成员大会上,我们要隆重介绍新加入的成员。我们要确保教会的弟兄姐妹认识他们,听过他们的见证。然后,我们举手投票,表明是否认同这个人是基督的跟随者。对于成员来说,这不是简简单单举个手,这是表明愿意跟他一同委身在一个地方教会跟随基督。所以,成员有义务去认识他的生命,了解他是如何见证福音的。成员也有义务,在他犯罪的时候,按照圣经所赐的权柄去帮助他、责备他、请他悔改,甚至在努力无效的时候,告知全体教会成员,如果犯罪的人还固执不悔改,教会只能忧伤地将其逐出。

 

保罗曾命令哥林多教会执行钥匙的权柄,把那个犯淫乱罪的人逐出。他说:“教内的人岂不是你们审判的吗?”(林前5:12)请注意这个复数的“你们”。当加拉太教会的信徒听信了错谬福音的时候,保罗写信给加拉太的教会,让这间教会保护福音。保罗在哥林多后书中也说过,“这样的人,受了众人的责罚也就够了”(林后2:6),这里的众人原文指的是大多数人。这样看来,一间教会之所以称之为“教会”,长老未必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教会的成员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保罗和巴拿巴二人在各教会中选立了长老(徒14:23),请注意,他们在选立长老之前,那里已经被称为教会了,这说明是一群成员构成了一间教会,因为一群成员可以执行教会钥匙的权柄。

 

然而,今天许多教会,甚至牧者,都认为让教会成员参与决策是危险的,是效率低下的。他们认为会众懂什么?他们只会犯错,当年的摩西如果听从会众不就回埃及去了么?当年的约拿单·爱德华兹还不是被一群不懂事的会众开除了么?的确,人永远都会犯错误,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人的错误,就否定了会众该承担的责任。不让会众参与,他们也乐得逍遥,因为他们本来也不想在教会里得罪人,不喜欢表态,认为敬拜主是自己和神之间的事。所以,牧者应当教导教会的成员,装备他们,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责任,给他们机会在教会中承担自己的责任。

 

我们在去年的一次成员大会上,打算投票逐出一个持续犯罪、拒绝悔改的肢体。有一个姐妹哭着站起来说:“弟兄姐妹们,我们有几个人没有尽责去帮助她悔改,可不可以再给我们两个月的时间,这次先不要投票将她逐出。”长老们暂停了成员会议,当场开了个临时长老会讨论这个姐妹的请求,最后,全教会决定再等两个月,让教会更多的人去帮助那个犯罪的肢体。长老们之所以决定撤回提案,就是因为看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导机会,可以让每个成员再次被提醒,他们有义务和责任去帮助那个人悔改。当教会成员明白了他们有看守弟兄姐妹的义务时,他们才会担负起这个责任。

 

弟兄们,我们要尽我们的本分,守护好教会的大门。不要让明显没有重生得救的人成为教会的成员,不要让明显不合乎圣经的工人成为教会的长老,要不然门训的链条会断掉,门训的形式会走样,门训的内容也会变质。要让成员们委身在彼此守护的围栏里,有共同的信仰告白、共同的章程、共同的成员之约,一同跟随基督。

 

一位牧师曾经说过一句话:“为一个人流泪,带一个人归正,陪一个人成长,这是我为你们在上帝面前祈求的。”其实,这是他以文学的方式在描述门训。我求上帝能将这样的门训文化,扎根在每一个基督的教会里。

 

 

作者简介:

 

老书长老,在“教会繁殖运动(CPM)”流行的年代糊里糊涂地开始参与建造教会的事工,在不重视神学和没有教会论的“良好感觉”中服事多年,后来开始摸索并致力于教会的改革与建制,至今投身于教会持续的改革中。

 

约瑟长老,目前在一间改革宗浸信会教会全职服事。他在个人信仰生命成长中,曾面对过很多神学和治理方面的疑惑,后来这些疑惑在他现在所服事的教会里得到了很好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