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2020年06月号(总第82期) 橄榄山讲论:一张末世时间表

橄榄山讲论:一张末世时间表

文/乔治·富勒(George C. Fuller)    译/Eddy     校/梁曙东

 

耶稣在橄榄山上的讲道,有一些话是清楚说到了每个基督徒心里。其中一点,就是没有人知道弥赛亚到来的准确时间。其次,基督徒因此应该时刻做好准备。橄榄山讲论与基督徒人生最直接相关的是“谨慎”、“警醒”、“预备”等这样的说法。所有基督徒一道向世人宣告耶稣再来的意义时,都可以在这些问题上取得共识。

 

橄榄山讲论中还涉及到其他一些主题,乃是基督徒并未达成共识,有时甚至存在强烈分歧的。这些分歧主要出现在对这讲论时间架构的解读上。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致力于寻找这样一些问题的答案:耶稣如何看待未来?耶路撒冷的沦陷与弥赛亚的到来之间有何关联?正是这些问题促发了本文的研究。

 

在正式展开研究之前,我们最好先提出此类研究所需的“基本规则”。其一,尽管人们对橄榄山讲论中关于上述问题的讨论可能更有兴趣,但耶稣给每个基督徒的命令才是讲论的核心信息。梳理讲论的时间结构与我们的生活关涉较少;而耶稣的命令则规范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值得注意的第二个问题是,真诚的基督徒在解释这段经文时存在相当不同的见解。因此,我们应当平和而谦虚地面对其他人的不同见解。也许直到有一天,上帝决定向我们有限的头脑启示更多的真理,我们才能晓得谁的解释正确,甚至到那时都无法确定。

 

在许多基督徒看来,对橄榄山讲论最为简单精确的理解就是,马太福音24:29(可13:24,路21:25)标志着讲论的分界:前一部分是耶稣预言耶路撒冷的陷落(太24:4-28),而之后则与基督再来有关(太24:29-31)。接下来一段,祂将两件事联系在一起(太24:32-36),然后指导门徒根据祂必定再来的事实,预备基督徒合宜的生活态度和姿态(太24:37-25:46)。这种解读方式并不新鲜;历史上早有许多基督徒提倡和捍卫这种立场,也有其他人予以反驳。本文将会考察橄榄山讲论中与此解释具体相关的几个特征。

 

耶稣似乎相信,随着祂的第一次到来,末日进程已经开启,而在祂离世之后,末日进程这“神圣历史”的下一个重要事件,将会是耶路撒冷的陷落,以及之后的弥赛亚再来。除了这两件事以外,其余事件都不具备重大的末世论意义。这种说法可能缺乏革命性,但利用橄榄山讲论的某些细节来检验它,这倒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情。

 

马太福音似乎是写给具有犹太背景的基督徒的。因此,我们预料作者在选择表达末世意义的用词时会力求精确,因他的读者会非常在意这些词汇的含义。在马太版的耶稣讲论之中,他可能最为精确地交替使用了συντελεια与τελος这两个词。

 

当耶稣宣告圣殿被毁时,祂的门徒立刻将此事与其他事件(“这些事”,太24:3)联系起来,其中包括祂的“Parousia”(无论这个词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当时的犹太人相信,末世的实现并非单一事件,而是由一系列事件交织而成,可能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伪经《利未遗训》(Testament of Levi)10:2-4就是一个明显的证据。在这一段里,作者借利未之口说:

 

看哪,我与你们的不敬虔和过犯无关,与你们在世界的末了(επι συντελεια των αιώνων)必要犯下的罪无涉。你们要欺哄以色列,煽动他们向耶和华犯下大罪。你们将与以色列一起行不法之事,因你们的罪恶,神必不再容忍耶路撒冷;圣殿的幔子将要撕裂,不再遮掩你们的羞愧。你们要被掳掠,分散到外邦人之中,受主的责备和咒诅。

 

这里的“世界的末了(συντελεια)”至少包括一段相当长的时期,足以让“以色列分散”。

 

由此,有人提出συντελεια指的是从耶稣在地上的服事开始,到祂再来的整个末期。于是,τελος被视为是这个过程(συντελεια)的绝对终点。尽管我们无法绝对肯定这些词汇在末世文学中作如此解释,但据此至少可以得到几个或有重要意义的观察。

 

在希腊文中,当一个前置词与一个简单动词构成复合动词时,并没有简单一致的规则可以判断其语义。然而有一点很清楚,只有当简单动词的所有“主语/行为主体”都完成了这简单动词表明的动作时,由συν开头的复合动词才算“完成”。按此方式构造的希腊文动词包括“一同受苦”、“同住”、“同证”等。在马太福音18:19里提到几个人“同心合意”(συμφωνέω),意思是每个牵涉其中的个体都祈求(φωνέω)同样的事情。那么,是否有可能συντελεω(συντελεια)与τελεωτελος)的关系也是如此,只有当牵涉其中的几件事都结束了以后,才能说整个时期到了终点?因此,只有当构成末世的各个单独部分都“跑完了自己的进程”(συντελεω),末期(τελος)才算是到了。

 

无需仔细考察就可发现,新约圣经作者相信他们已经生活在末世。但新约里两次用到συντελεια的地方,值得我们重视。与马太福音相似,希伯来书带有明显的犹太人作品特征,因此,此书在使用有关末世的词汇时显得特别精确。συντελεια一词出现在希伯来书9:26:“……但如今在这末世(συντελεια)显现一次,把自己献为祭,好除掉罪。”显然,作者在这里把耶稣的生与死视为συντελεια的一部分。马太福音13:39-40、49(撒稗子的仇敌就是魔鬼,收割的时候就是世界的末了,收割的人就是天使。将稗子薅出来用火焚烧,世界的末了也要如此。……世界的末了也要这样。天使要出来,从义人中把恶人分别出来。——编者注)也暗示,这个词表示terminus ad querm(拉丁语,意为“终止期”——译者注)的意思。这几段经文赋予了这个词丰富的含义,暗示它可能包括耶稣两次降临之间的整个时期。然而,耶稣在橄榄山讲论中明确告诉我们,在这一时期里(συντελεια)有些事件会在τελος到来之前发生(太24:6、14)。

 

有趣的是,旧约里也有少许证据表明,这两个词汇(συντελεια与τελος),以及它们可能体现的观念或许确有不同含义。希伯来语单词קֵץ是旧约中的常见词,七十士译本在不同地方采用了十六个不同的希腊文单词来翻译这词。但令人惊奇的是,从但以理书8:19直到其结尾,七十士译本总是用συντελεια来翻译קֵץ。我们必须注意另外两个事实:但以理书的天启文学部分一共12次使用συντελεια来翻译קֵץ,而旧约其他地方则从未用συντελεια来翻译קֵץ,其他地方,七十士译本有8次用τελος来翻译קֵץ,但在但以理书的天启文学部分,则从未采用这种译法。[2]看起来,在翻译旧约的这一部分(与橄榄山讲论的共同点最多的一段)时,七十士译本的译者们曾经小心地区分了συντελεια和τελος的用法。

 

尽管我们不能提供严谨的数字证明,希望至少借此分析打开几扇新的大门,让人们注意到συντελεια与τελος在语义上可能具有的这种区别。但即使这两个词的意思并无差别,我们最初提出的论点仍然可以用在研究橄榄山讲论上。我们的观点是:当耶稣在橄榄山上讲论时,末世进程已经开启,此进程中接下来的重要事件,包括耶路撒冷的陷落和祂自己的再来。在以上讨论的基础上,我们要转而研究讲论本身的某些细节,特别是那些有助于我们分析其时间架构的细节。

 

在讲论的前一部分,耶稣警告门徒说,当某些事情出现时,不要过分惊惶。尽管人们会面临很大的诱惑,把“打仗和打仗的风声”,“多处必有饥荒、地震”视为末期(τελος)到来的征兆,但这些事不过是当前时代开始的“垂死挣扎”,或者将来时代的“产前阵痛”而已(太24:8)。它们的确是某种征兆,但仅限于指示末世进程已经开始。为了安慰门徒,耶稣还告诉他们说,在末期(τελος)真正到来之前,福音要“传遍天下”。[3]

 

耶稣的门徒需要留意的一个重要征兆,就是“那行毁坏可憎的”是否出现。[4]为了便于第一世纪(以及二十世纪)那些不熟悉犹太天启文学词汇,因此无法理解这短语内涵的读者理解,路加将其译为“耶路撒冷被兵围困”。耶稣警告门徒说,他们需要应对的特定的时候,是在耶路撒冷实际被毁,因圣殿不再而造成的属灵荒凉即将到来之时。那时,他们需要特别注意有关弥赛亚到来的虚假消息,不要因轻信而落入这特别的危险。他们不用听信弥赛亚到来的传说,因为弥赛亚的到来(无论发生在何时)是无需人宣告的,就像鹰自然会聚在尸首周围一样(太24:28)。

 

耶稣在马太福音24:29-31谈到了祂的到来,即祂的二次降临。[5]这事将发生在“那些日子的灾难一过去”之后。本文认为,耶稣在橄榄山讲论中告诉了门徒“神圣历史”上将要发生的若干重要事件。根据这种看法,祂现在正告诉门徒,耶路撒冷陷落之事“一过去”之后,人子就会降临。这种视角与航空时刻表差不多。一架从纽约飞往洛杉矶的航班可能会经停芝加哥。根据时刻表安排,芝加哥“之后”的下一站就将是洛杉矶。同样,马太福音版的橄榄山讲论采用了犹太天启文学的独有词汇,记载了耶稣给出heilsgeschichtliche(德语,意为“救恩历史”——译者注)“直达快线”上的各个重要事件:耶路撒冷陷落之后,下一站就是人子的再来。在此中间可能还有若干事件(实际上,我们的飞机将飞过丹佛和盐湖城),但对于整个历史进程而言,这些事情并不重要。

 

我们无法轻易地忽略马太的“一过去”(立刻)一词。参考马可版的橄榄山讲论,我们可以看出马太赋予了这个词某种不同寻常的(技术性)含义。马可福音13:24没有用“一过去”(随即,εύθεως),而是代之以“但是”(αλλά,译注:和合本未译出)。马太福音一共19次用到“随即/一过去”(εύθως或εύθεως)等词。其中15处可以在马可福音中找到平行经文。另有两处(太14:31,25:15)没有其他福音书的平行经文。还有一处(太27:48)马太在叙事段落中使用了这个词,而马可紧迫的叙事风格大致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可15:36)。唯一打破马太和马可对这词基本一致用法的例外,就是马太福音24:29。因此,通过与马可福音对比,我们可以意识到,马太或许怀着某种特定的不同寻常的目的,有意选择了“一过去”这个词。而这一目的或许就是要给出一张“末世时间表”。

 

在此,我们也不能忽略平行的路加记录。在前一段落讨论耶路撒冷陷落(路21:20-24)的最后部分,路加采用了这样一句话:“……耶路撒冷要被外邦人践踏,直到外邦人的日期满了”。熟悉犹太末世论的人会立刻意识到,耶路撒冷陷落之后,随之而来的将是“外邦人的日期”(犹太人的“苦难时期”)。路加在这里似乎再次为了外邦读者的缘故,对耶稣的话语加以 “翻译”,帮助读者克服理解上的障碍。路加用了“外邦人的日期”这样一个延长的时段来代替马太“一过去”这个术语,向外邦读者解释了马太的天启文学语言(“一过去”)。[6]

 

在告诉门徒自己将会再来之后(太24:29-31),耶稣借用无花果树给予门徒一个教训(太24:32-33)。这教训的要点是:当门徒看到“这一切的事”,他们就当知道祂(祂的再来,祂的国度)近了,“正在门口了”。显然,“这一切的事”不可能包括祂的再来在内,因为这些事情应当在之前发生,作为基督再来的征兆。耶稣的意思是,当门徒看到耶路撒冷毁灭(以及有关的事件),他们就知道下一个重要事件将是祂的再来——而祂随时都可能再来。

 

在这里,我们找到了理解马太福音24:34的关键:“这世代还没有过去,这些事都要成就。”什么事都要成就?这个问题最符合逻辑的答案就是第33节——其紧邻的上下文,“这一切的事”不可能包括耶稣的再来在内。“这些事”乃是再一次提到与耶路撒冷被毁相关的诸多事件。耶稣在这里指涉的“这些事”,就是我们在路加福音21:9(“……因为这些事必须先有……”)和马太福音24:8(“这都是灾难的起头”)中看到的事件,也是门徒提出的问题的一部分(“请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有这些事?”)。人们在研究橄榄山讲论时很少注意马太福音23:38和23:36(“这一切的事都要临到这世代了”; 和合本作“这一切的罪都要归到这世代了”——译者注),实在是一件让人有些吃惊的事情。这两节经文有助于我们建立讲论的背景,在解释的时候应当给予特别的重视。马太福音23:36“这一切的事”指的是将要临到犹太信仰中法利赛一党的审判。

 

我们以上研究的理论认为,要正确地看待橄榄山讲论,就必须考虑几个关键因素。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耶稣在讲论中简要说明了对于末世“实现”(συντελεια)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的几个事件。其中最重要的事件是耶路撒冷陷落,这对犹太人的历史具有宗教方面的深远影响。下一个事件就是基督再来,标志着当前时代的“绝对终结”(τελος)。因此,我们无需使用“预表”、“预示”、“以小见大”或“预言视角”等词汇来描述这些事件之间存在的关联。

 

橄榄山讲论的最后一部分(太24:37-25:46;可13:33-37;路21:34-36)将我们带回到本文的开头之处。耶稣提醒自己的读者,无人知道祂再来的时候,因此他们应当随时预备好迎接祂的再来。祂所用的关键词包括“谨慎”、“警醒”、“预备”等,这就让橄榄山讲论成为关涉每一位基督徒个人生活的重要教训。

 

 

作者简介:

乔治·富勒(George C. Fuller),威斯敏斯特神学院荣休教授和前校长(1984-1991)。富勒是美国长老会(PCA)的牧师。

 

[1] 本文原载于George C. Fuller, “The Olivet Discourse: An Apocalyptic Timetable,” Westminster Theological Journal 28:2 (May 1966): 157-163. 承蒙授权翻译转载,特此致谢。——编者注

[2] 值得注意的是,七十士译本对但以理书的翻译存在诸多问题。甚至在我们目前考虑的文本上,狄奥多田的译本(Theodotion’s translation,另一种完成于大约公元150年的希腊文旧约译本——译者注)也并不总是与七十士译本相符。就我们概述的规律而言,但以理书9:26可能是一个例外。虽然如此,我们在此仍有一个独立的证据,证明这里的συντελεια乃是一个具有特别末世论含义的词汇。

[3] 这句话似乎已经在早期的教会史上应验了。参歌罗西书1:6、23。路加突兀地结束使徒行传一书,其理由或许并非他手边缺少空白的羊皮卷,而是因为他已经实现了自己的写作目的,显明福音如何传到了“地极”(罗马)。如果真是这样,我们就更进一步地确定了这一预言早已应验的结论。

[4] 基于若干理由,我们相信这个短语指的是圣殿被毁坏亵渎。其中最重要的理由之一,或许就是我们常常忽略的马太福音24:15与23:38之间的平行对应关系。

[5] 比起基督将要“再来”审判耶路撒冷的假说而言(赛13:10,34:4;耶4:20-27),这似乎是一个更合理的解释。根据以下理由,我们认为耶稣改换并扩展了讲论的主题:(1)马可在马可福音13:24处使用了转折词(αλλά),(2)耶稣从前面的第二人称(“你们”)转换为第三人称(“他们要看见”),以及(3)视角从“这百姓”切换到“地上的邦国”。

[6] 在讨论讲论的这一部分内容时,任何结论都必须仔细参考彼得后书3: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