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2018年09月号(总第73期) 整体的研读:一卷书的图解

整体的研读:一卷书的图解

文/格兰•奥斯邦(Grant R. Osborne)   译/刘良淑    李永明

 

过去三、四十年中,文学批判对圣经学界作出了宝贵的贡献。过去注释书提倡的,是个不平衡的方法,过分强调单字研究,甚至字与字之间都显得没有什么关联。然而,文学批判却指出,除非从整体来看,否则各部分就没有意义。惟有先顾及整体,然后才能针对其中各部分、按着中心信息来研究。实际而言,释经的过程可以简述如下:第一,将整本书作成图表,初步分析它的思路流向;接下来,专注于每一部分,察究论证的细节;最后,再重新调整全卷的思路发展,使其与各部分息息相关。我们的注意力从全书开始,转到主要的部分,再转到其中的段落,最后达到个别的句子。

 

阿德勒(Mortimer Adler)和查尔斯•范道伦(Charles Van Doren)合写的名著《如何阅读一本书》[2],探究阅读的四个阶段:(1)基础阅读,重点在辨认其中的用词和文句;(2)检视阅读,就是综览全书,找出基本的架构和主要思想;(3)分析阅读,对全书作深入的研究,尽可能彻底明白其信息;(4)主题阅读,即将所得的信息与其他类似书籍作比较,对主题作出第一手的详细分析。前面两个阶段是归纳法,后面两个则是以研究为取向,不单用到原来的文本(原著),也用到次要文本(对该书的解释,或其他人所写相关的书)。

 

本章要探讨检视阅读法。阿德勒和查尔斯•范道伦将这个方法分为两个途径[3]。第一,翻阅介绍部分(序言、目录、索引),并浏览主要的篇章与段落,以明白全书基本的进展与中心思想。就圣经的一卷书而言,这就包括前言与各段的标题(如果用研读本圣经),再加上熟读重要的几章(如:罗1、3、6、9、12)。第二,速读全书,不要停下来思想个别的段落或难明的观念。这方式使我们可以明白并记住全书的要点,不致立刻迷失在一些细节中。

我要将这种调查式阅读法的范围再扩展一些,把结构发展也包括在内;我称之为“书卷图解法”[4]。这时候最好用一本分段良好的圣经。我们必须记住,章节并没有得到默示。事实上是到了1551年圣经才分成节,有一位巴黎的出版商,名叫司提番那(Stephanus),他用了六个月将全本圣经分成节,然后出版了他最新的希腊文版。根据传说,司提番那是骑在马背上作这件事,而他分节的依据,是马行进时对他笔的震动!问题是司提番那的工作十分肤浅匆忙,因此很多判断都是错误的。但后来司提番那的版本普及各处,以致没有人敢擅自更动,而他的分法便一直沿用到如今。司提番那对章节的分法虽然常有问题,今日一般人却以为他的判断乃是正确的,于是在解释各章各节时,便不顾及上下文。所以,我们在决定意义时,绝不可倚赖经节的区分。分段乃是了解各卷书思路发展的要诀。[5]

我教导教会团体查经法,时常发现,对初学者而言,最困难的事就是速读每一段,写下重点。大家很容易一头栽进细节,却不懂得鸟瞰全章。在这一步,我们需要从整体来看,学生应当学习用一两分钟的时间(速)读一段,然后用六到八个字来作这一段的摘要。如果我们读得太细,摘要就会只反映出全段的前几节,而不是整段。这种错误会使整个研究偏差。因此当力求概括全段。在图2和图3中,我用约拿书和腓立比书作例子,以说明这种方法在新旧约都可使用。[6]

如约拿书的图解所示,按照顺序,以简短的话囊括每一段,只要顺着摘要看,就可以感受到全卷的思路。而综览整个图解,全书的轮廓便一清二楚。例如,我们很容易看出,第3章成就了第1章原初的目的,就是到尼尼微的使命,以及百姓的悔改。因此,全卷有两处平行,第1与第3章,第2与第4章。再者,重点为后一个平行,因此约拿书的要义不在于宣教,而在于约拿(和以色列)对神的态度,和对神要怜悯之人的态度。第4章是“故事的精髓”,教导神的怜悯。

如果我们将第4章定为“约拿的忿怒”或“忿怒得到回答”,就会错失了要点,即:约拿学到了神赦免的意义。所以,每一段标题都必须抓住该段的要义。不过,我们也必须记得,这只是预备性的综览,在仔细分解之后,若有需要变更之处,还要修改。像约拿书或腓立比书的长度,作综览大约需花四十到四十五分钟。[7]

 

现在让我们更深一层,一步步探索如何制作图解。

 

第一步:速读段落最有效的方式,是拿一枝笔。一面读,一面写下摘要。这样作最能专心。速读一段经文(或稍为仔细去读),最大的问题是心思不集中。我常发现,读完一段之后,我的心却在想当时面对的问题,或当天要作的事,结果必须重读一遍(有时几遍!)。如果我边读边记,强调第一印象,就比较能专心。还有,如果以一句话作摘要嫌不足,我就抓住那段思路的进展(如,腓4:4-7一连串的劝勉;见图3)。这时,速读并写笔记的方法便有助益。这步骤的价值为:所作的图解成了地图,可以追踪整卷书的走向。以后再仔细研读各个段落时,我可以一眼就断定某句声明前后的思路。

 

第二步:在图解全卷之后,就可以回头检查,寻找全书各段中思路进展的模式。我们需要寻找段落之间思路中断之处,并且用单线作记号表示出来(参图3)。内容类似的段落组成全书的大段,这样便能看得更准确。有些思路的改变很容易看出,如从保罗对自己的评语(1:12-26)转为论腓立比的情形(1:27-28),或进一步从腓立比人的情形转而称赞提摩太和以巴弗提(2:19-30)。有些改变则不太容易察觉,如从谦卑的提醒(2:1-11)稍微转向警告(2:12-18),或将4:1节与3:17-21节相连,而不与4:2-9节相连。至于最后一点,读者暂时只能猜测原因,等到仔细解析全书之后,才能完全澄清。

 

这就是我为何将约拿书和腓立比书都放在这里的原因。约拿书是圣经中大纲与章的分段符合的少数几卷之一,可以成为简单的范例。约拿书中惟一的问题,是1:17节究竟是第1章的结论,还是第2章的引言。腓立比书就复杂得多,需要更仔细的思想;是教导式的题材,不是故事或叙述(如约拿书)。这类文字的分段常较突兀(如腓2:25-30,3:l-6),全书的进展也不容易确定。不过,这两个例子的作法,都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整卷书的思想进展。

 

另外一个困难,是找出模式改变的方法。虽然圣经每一段的组织都有意义,但思想模式却往往不容易辨识。司陶特(Douglas Stuart)说:“模式的分辨,在于寻找一些主要的特点,诸如发展、继续、独特的片语形式、中心或枢纽的字、平行、对偶交错(chiasm)、含摄(inclusio)等重复进展的模式。模式的要诀常是重复与进展”[8]。华德•凯瑟(Walter Kaiser)提供了更详细的说明,列出八个发掘思想单位“接缝”的“线索”[9]:

 

1.重复的名词、片语、子句,或句子,可以成为标题语,引介各个部分,或成为末尾的结语,结束每个段落。

2.文法常可提供线索,如转接的连接词或副词;例如:后来、所以、为此、但是、然而、同时,和希腊文的oun,de,kai,tote,dio。

3.修辞设问常代表转向新的主题与段落。这类问题有时相连成串,将整个论证或一个段落往前带动。

4.时间、地点,或背景的改变,是一种常用的技巧,表示新主题与段落的出现;尤其是在故事中。

5.称谓的改变,通常特意显示:注意力已由某个团体移到另一个团体;这是最重要的技巧之一。书信式的文字中经常使用。

6.动词的时态、语气等的改变,甚至主词或受词的改变,也可能是新段落的线索。

7.钥字、命题,或概念的重复,暗示一个段落的范围。

8.偶而,一段的主题会在该段的标题语中出现。在这种特殊状况下,诠释者只需要确定:该段所有的内容都包括在作者明示的目标之内。

9. 在我们速读各段、写摘要时,这些基本的模式中断方式颇有帮助。既知道这些可能性,在制作图表的时候,就可以判断思路的转折。甚至在作更详细的解析时,这些中断方式也有用处。

 

第三步:最后一步,是再将各段区分成大单位,以双线来表示。教导类的书卷,如腓立比书,这样做格外有价值。这个过程与前一步差不多,可是思想的单位比段落更大,乃是建造在第二步之上。

 

然而,这个方法对诗篇与箴言并不适用(个别的诗篇或许可以使用,但是整卷却无法采用)。虽然许多人尝试将诗篇用不同的方法分类,但是以主题来架构的模式太过肤浅。箴言也相仿;直线型发展的部分(如第1至9章,或31章)可以用图解,但是箴言的收集部分,却无法从整体的角度来研究[10]。

 

再者,或许有人会问,这个方式对很长的书卷(如以赛亚书或耶利米书)是否适用?这个问题问得有理。虽然长书卷的图解比较难,但是我衷心相信,这样作很有帮助。容我用一卷书作例子。这卷书不算最长,但却是圣经中最困难的部分之一,那就是启示录。我不作整个图表(请读者自行尝试),而是讨论其结构的暗示(第二、三步)。我们在经文里面寻找模式时,可以看出启示录的组织是天与地之间循环出现。细读启示录就会发现第1、4-5、7(10)、14-15,和19:l-10是天上的情景,而第2-3、6、8-9、11-13,和16-18章是发生在地上的事。结论部分(19:11—22:2)则将天与地结合起来。此外,在这个轮转的模式中,天上的景象主要是赞美与敬拜,而地上的景象则是愈来愈混乱、痛苦,神的审判也愈发加重。这个模式最佳的证明,是印、角,和碗的关系。用归纳法的表,我们可以看出,组织模式是相同的。因此,印、角,和碗乃是以循环来组织,特色是审判与毁灭逐渐加强(受影响的程度,6:8为地的四分之一,7:7-8为三分之一,16:3-4为全地)。天上与地上景象的对比,指出全书具合一的主题,即神的主权(垂直方向),并导致水平方面,就是要求教会信靠神,无论目前与未来的苦难为何。[11]

 

我要再度强调,这只是初步的大纲,还不是最后的。它代表读者的观点,但不一定是原作者的看法(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的前提很容易影响对经文的看法。在归纳法的过程中,读者扮演关键性的角色,而若要明了作者原初的设计,就必须更进一步研究。然而在解释的过程中,归纳法仍然具有极大的价值,因为能够提供观点。

 

 

作者简介

格兰•奥斯邦(Grant R. Osborne)是英国阿伯丁大学哲学博士、三一福音神学院新约圣经硕士,从1977开始在美国三一福音神学院担任新约圣经教授。其研究专长为四福音书、释经学、启示录。

 

[1] 本文为格兰•奥斯邦所著《21世纪基督教释经学》一书第一章“情景”(context)的第二个分题“逻辑情境”的第一个小部分。奥斯邦,《21世纪基督教释经学——释经学螺旋的原理与应用》,刘良淑、李永明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2012年)。承蒙校园书房出版社授权转载,特此致谢。——编者注

[2] Mortimer Adler and Charles Van Doren, How to Read a Book, Rev. ed. (New York:Simon & Schuster,1972), 16-20. 中文已出版,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郝明义、朱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艾德勒、范多伦,港台出版社翻译为阿德勒、范道伦。——编者注

[3]  Mortimer Adler and Charles Van Doren, How to Read a Book, 32-44.

[4] Osborne and Woodward, Handbook for Bible Study,(Grand Rapids:Baker, 1979), 29-32.

[5] 当然,我们承认,每一种译本的分段法都不同。但是,为了达到这个初步方法的目的,这种分别暂时可以放在一边,等到解经的进深阶段再来处理。在此我们只想将整卷书最基本的结构发展作成图表。

[6] 在此我改写从前在Osborne and Woodward 1979:29用过的大纲。

[7] 当然,开始学习的学生费时较长,而有经验的人就比较快。这里提到的时间,是指中等程度者。

[8] Douglas Stuart, Old Testament Exegesis:A Primer For Students and Pastors (Philadelphia:Westminster Press 1980), 36.

[9] Walter C. Jr. Kaiser, Toward and Exegetical Theology:Biblical Principles for Preaching and Teaching (Grand Rapids:Baker, 1981), 7l-72.

[10] 参《21世纪基督教释经学》第七、八章。

[11] 一九八三年夏天,我在教牧博士班开了一门启示录。听课的人中有来自各个宗派的牧师和领袖,如时代主义、历史性前千禧年派、无千禧年派。我实在很战兢,不知道这个班上的冲突气氛会不会爆炸。但是情况正相反,我们发现,在这个神学议题上,可以有共同一致的地方。尽管我们的释经法和观点各不相同,但是在神学意义的层次上,却合而为一。这是我教书以来最满意的一次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