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2014年05月号(总第47期) 处境中宣讲古旧常新的福音 [注1]

处境中宣讲古旧常新的福音 [注1]

文/提摩太·凯乐

 

为什么要处境化?

 

处境化是一个很大的主题。我们既需要努力把福音的宣讲带入个人的内在动机,也需要考虑如何把福音带入整个族群、整个文化,这就是处境化要解决的问题。一个人在钱财使用上吝啬,人们会认为他小气贪财,可是如果整个文化是贪财和物质主义的,人们反而会对这个贪婪视而不见。这就是“鱼在水中不知水”。到别的国家旅行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显出文化的不同,帮助我们敏锐于自己的文化;如果总是留在单一的文化里,对自己的文化的感受就会慢慢麻木。福音必须跟文化对话,尤其是我们所处的特定文化。进一步说,每个文化都有自身特别显露出的罪,福音一定要跟我们所处文化中的罪对话,并且帮助会众看到我们的文化唯一的盼望是耶稣基督;而且,我们一定要用当地文化的语言把福音展现出来。这些就是所谓的处境化。

 

为什么要讲处境化呢?处境化是一种技能,帮你学习怎么能够使福音跟这个文化对话。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搬到城市,每个城市都是多文化的。如果你在城市里做牧养,你是在一些文化处境中牧养,而这些文化大多数不是你自己熟悉的文化。城市的文化非常复杂。举例来说,多年前我去英国伦敦教导当地的教会如何传福音,我问那里的牧师:通常你的非基督徒邻舍最反对福音的什么?他回答道:你问的是哪一种人?他把非基督徒邻舍基本上归为两类,一类是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还有一类是传统的英国白人,他说这两种人的文化是完全不一样的。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特别注重道德和家庭,强调要对家人好,要做好儿子、好女儿、好丈夫、好妻子、好妈妈;而欧洲文化非常个人主义,强调要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认为这样才能够得到自我尊重的喜乐。所以,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跟传统的英国人用不同的方式反对基督教的福音: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说你们基督教不够道德,没有谈如何做一个更好的人,传统的英国白人就说你们基督教太谈道德了。所以当地的牧师就问我,你可不可以教我怎么浓缩福音的信息,两边都可以讲。我就说不可能,也做不到。我不认为有一个完全相同的传福音方式可以适合任何族群,你一定要处境化。

 

下面我会先给处境化定义,然后我会解释为什么我们需要处境化,也给出一些处境化的实际方法,最后我会阐明福音本身能如何装备我们处境化。

 

处境化符合圣经

 

今天很多人反感处境化,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妥协的福音,他们误以为处境化就是只讲当地人想听的东西。其实,处境化是以圣经的答案回应当地的问题,是在当地人的时间空间里,用他们的语言,他们的表达方式,他们能够懂得的方式来宣讲福音。处境化也应该有一些辩证,使当地人听了这个辩证感受到能力——他们听完了可能不认同,可是他们被刺激到了。比如,你想要论证为什么基督教是真的,当地人听完以后虽然还是硬着心不承认,但他确实感受到了其中的能力——这就是你做到了处境化。处境化绝对是提供圣经的真理,并且清晰和有能力地把它展现出来。

 

举一个圣经的例子,我们看哥林多前书1:22-25“犹太人是要神迹,希腊人是求智慧;我们却是传钉十架的基督。在犹太人为绊脚石,在外邦人为愚拙,但在那蒙召的,无论是犹太人、希腊人,基督总为神的能力,神的智慧。因神的愚拙总比人智慧,神的软弱总比人强壮。”就此我分享三点。第一,保罗在这里很清楚地说有犹太文化和希腊文化。每种文化都有它的价值观,希腊文化认为有价值的是哲学,是哲理和理性,他们会假设一些问题去思考。可是犹太人强调结果,他们不会讲太多哲理的辩论,他们只问什么是正当的、正确的生活,他们强调的是实际智慧,是可以从生活中展现出来的智慧。所以说希腊人求智慧,犹太人求能力。我们可以看到保罗如何清楚地认识到这两种文化的不同。

 

第二,保罗同时用不同的方式挑战这些文化。希腊人强调要做一个有理性的人,他们看不起只有感性的人,而是认为有清楚的哲理思想,通过哲学、艺术方面的追求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好人。保罗挑战说,希腊人把哲学当成偶像,这样只是高举学术、知识,好像有学问的人才能得救,这是不对的,救恩是单单信靠十字架上的耶稣基督。这样向希腊人传福音,希腊人会认为很愚蠢,没有智慧,但保罗传的福音不是靠智慧得救的福音,他也用这个方式挑战希腊人,告诉他们真正要追求的是对主耶稣的信心,而不是哲学的猜测。保罗也跟犹太人对话,犹太人希望在今世能做些什么,保罗却要他们看一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救主。不是一个政治性的弥赛亚,相反是一个很软弱、虚己的弥赛亚——为我们死在十字架上的弥赛亚,这对犹太人来说是软弱的。所以,十字架同时挑战了希腊文化和犹太文化,对希腊人而言这个十字架太愚蠢了,对犹太人而言这个十字架太软弱了。但保罗说,你们把自己文化的价值摆在第一,你们的答案才是错的。

 

第三,接下来保罗话锋一转:犹太人跟希腊人成为基督徒的时候,他们会发现耶稣才是真智慧,耶稣才是神的能力。保罗挑战了两个文化价值观的错误,可是好像又肯定了某个东西。他说希腊人你追求智慧很好,可是只有在耶稣基督里才能找到真正的智慧,犹太人你们追求神的能力也很好,可是在耶稣基督里才能找到真正的能力。所以你看,很巧妙,他同时挑战文化又肯定文化。

 

十字架为什么是真正的神的智慧呢?神是圣洁的,可是神也是慈爱的;神是公义的,他没有办法原谅你的罪,可是他又是慈爱的,他要原谅你的罪。所以,神如何做既满足了他的公义惩罚罪,又满足了他的慈爱爱我们这些罪人呢?十字架就是答案,在十字架上耶稣为我们的罪而死。所以保罗在罗马书中讲耶稣不仅是公义者也是称义者,他不是要在公义或慈爱中间选一个,而是因为十字架的缘故同时公义而慈爱。这才是终极智慧。你看多么美妙!所以保罗对希腊人说这个才是真智慧,比你的哲学高明多了。

 

保罗又跟犹太人说:你要能力吗?你要一个得胜的弥赛亚战胜他的敌人吗?你认为他死在十字架上是一个软弱的失败者吗?不!十字架才真正彰显了神的能力。如果耶稣真的是一个政治领袖,他兴起一个军队,他唯一战胜的敌人顶多是罗马人。可是他上了十字架,他为我们的罪而死,他把罪和死亡这真正的两大敌人战胜了。保罗跟犹太人说这才是真正的能力。这个就是处境化。所以,我们看到保罗用福音同时挑战也肯定不同的文化,他不是用同一个方法跟不同的文化讲福音。如果我们仔细读使徒行传(如徒13-17章),你会发现保罗传福音的方式与内容从来不是一模一样的,有时他跟犹太人讲,有时他跟哲学家讲,有时他跟异教的平民讲,方式各不相同。处境化绝对是合乎圣经的。

 

处境化是不可避免的

 

同时,处境化也是不可避免的。每个文化都有它的不同之处,比如我们有不同的语言。当你用当地的语言来讲福音的时候,其实你已经在跟当地的文化对话了。当你讲道举例的时候,有时会众听到你举的例子会觉得很亲切,可以回味,有时却摸不着头脑。所以,你所举的例子一定要处境化才是有效的讲道。还比如幽默、我们展现情感的方式,甚至是做一件事情要用的时间。西方人整体来讲缺少耐心,在美国也常常会有基督教大会,他们会跟主讲说你只能讲十八分钟,其他不是主讲的能讲八九分钟,可是中国人可以静静地听我一个半小时的讲道。所以当你去不同的地方讲道,你需要先决定到底要讲多久,这个决定就是处境化的决定。

 

需要根据文化的特点,来将传福音的方式处境化。在一种文化中有效地说服人的方式,不见得适合于别的文化。有些文化喜欢理性的思考,有很多哲理,可以通过辩论的方式来说服他们。如果你有一个很好的逻辑论证,他们会容易理解,例如鲁益师(C. S. Lewis)写的《返璞归真》可能会对他们很有帮助。但这种方式对于现在的美国人,可能就不适合,他们看鲁益师在书中这样论证下来,会觉得太冗长了,很不习惯。有些文化比较强调实际经验,说服他们的方式是要有一种智慧的经历,使他们听了就明白。在亚洲的文化里,我的理解是,佛教比较强调冥想,所以有点类似于希腊人,而儒家强调实际,所以有点像犹太人。这是文化上的差异,说服不同文化的人其方式也应该不同。

 

当你跟不同的人讲福音的时候,已经是在处境化了。你在自己所在的教会长大,你学习传福音的方式是当地文化的,你习惯了这个方式,并且觉得这个才是真福音,但当你搬到新的城市,你认识了一群陌生人,你想把福音传给他们,但你觉得还是用以前的传福音方式才对。其实,它本身就已经是处境化的福音,你现在需要重新处境化,你必须用当地文化能够明白的新的方式传讲福音。

 

处境化是合乎圣经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不过我也要提醒你,如果你太过于与当地文化妥协的时候,比如你只是讲他们喜欢听的,为了让他们喜欢你,那么你确实是妥协了福音,让当地文化阻挡了福音的内容。可是,另一方面,如果你不愿意处境化,认为“我的福音”才是那纯正的福音,那么你也是用自己的文化阻挡了福音的内容。所以,不管你有没有处境化,你都可能已经拦阻了福音;而当我们常常去思考该如何把福音处境化的时候,反而会帮助我们更认识福音的内容。

 

下面我将通过一些例子,分享处境化的方法和原则:第一,如何预备处境化;第二,两个主要的策略;第三,处境化的两个工具。

 

如何预备处境化

 

如今的世界越来越城市化,人们的流动性因此也越来越强,教会领袖们感到自己身边的人一直在不断地变化,因此愈加发现需要把福音处境化。在预备处境化的过程中,要学习其他人,学习他们的文化。具体应当怎么做呢?有两个方式:一个是外在的方式,一个是内在的方式。

 

外在的方式是指通过阅读学习不同的文化。我牧养的第一个教会在美国南部的弗吉尼亚州。美国南北方的文化不太一样,我是北方来的,当地人就叫我“扬基佬”——美国以外的人认为所有美国人都是“扬基佬”,但实际上美国南方人认为北方人才是“扬基佬”。这是非常复杂的。当我搬到弗吉尼亚州的时候,我马上发现这里的文化是不同的。后来我又发现因为当初是南方打输了南北战争,所以他们对南北战争反而印象更深,我们教会一些老一辈的人对于南北战争的许多战役都如数家珍。而且当时美国强调种族联合(就是要把白人黑人都聚集在一起,此前是强迫地分开),对整个文化的影响都很大。所以我为了了解当地的文化,很快就开始读有关弗吉尼亚州的书,特别是努力了解南北战争和民权运动。二十年后我搬到了纽约,我不是纽约人,为了明白纽约的文化还是看了很多书,有些书是关于社会分层的,就是透过社会学的方式认识纽约,但我读的书多半不是学术研究,而是用故事来表达纽约人的生活方式,我觉得有时候这些书对我帮助更大。

 

这些属于对一个文化外在的学习,但我认为更好的认识不同文化的方式是内在的学习,就是花时间跟当地人在一起。举两个例子,当我搬到弗吉尼亚州的时候,我们那个小镇上没有一个专业的辅导者,全镇的人不管谁有问题都来找镇上的牧师,就是我。我当时也不过二十五六岁,却要解答许多人诸如婚姻问题、家庭纷争之类的问题。回想那个时候的经历,虽然这带给我很大的压力和张力,但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我更认识了他们的文化——他们表达的方式与我完全不同,可是我就借着这机会专心地听和学。后来我搬到纽约市的时候,是另外一种经历。纽约人非常热情,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不拐弯,绝对不害羞。我到纽约植堂时开始讲道,挑战基督徒把非信徒也带来教会。通常人们来到某个教会,如果不喜欢听这个牧师讲道,下次不来就行了;但纽约人不是这样,纽约人听完了道,有不满意的地方会来找你,要跟你谈谈你讲的道有多么糟糕。所以每个礼拜天,都会有大概二十多人要和我谈,我得跟他们预约:“要跟我谈我哪里糟糕,你礼拜一来、你礼拜二来……”有时候我会找附近的一个小馆,然后一整天坐在那里,和不同的人谈,以至于这个小馆的老板开始跟我要租金了。但是我就耐心地听,他们给我的资讯超越任何书本可以给我的。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当你参与到你要服事的人群当中,他们的问题一直在你的脑海里面,而在你在读圣经预备讲道的时候,你会发现圣经自己会提问和解答你头脑里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圣经是神的话,是无限量地丰富和深刻的,任何一段经文不可能看一次就全部都懂了,每一段经文都是非常地丰富。当我查考圣经时,我突然发现这些经文有很好的答案回答他们留在我脑海中的这些问题,很多是我原来思想不到的,因为我本身没有这些问题。当然,不是说我现在看到的这些问题推翻了我之前对经文的理解。二十年前弗吉尼亚人讲给我的问题,和今天纽约人讲给我的问题,同时在我脑袋里面。我现在对这段经文的认识跟二十年前的认识并没有冲突,不但没有,反而因为这些不同文化的挑战,使我对这段经文的理解更丰富了。

 

两个处境化的策略

 

这两个处境化的策略是相辅相成的。第一,是找出不同文化中的故事(storyline。希腊人的文化和犹太人的文化都有它的故事。一个故事通常是展现一个问题,然后解决这个问题。希腊人认为真正的问题是没有智慧,如果人可以找到宇宙的意义,那就成功了;而犹太人认为生命的问题不是这样的,因此也有不同的答案。每个文化都有它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有它的问题和答案。第二是同时肯定和挑战文化,并把答案引向耶稣基督。可以说,处境化的核心就是找出你要服事的这个地区的文化的故事是什么,挑战这个故事,然后显明这个故事最好的结局是耶稣基督。这是保罗对犹太人和希腊人的做法,他找出了他们的故事,他也肯定说追求智慧或能力本身不是不好,但是他辩明只有耶稣基督才是这个故事最好的结局,如果你做到这一点就成功地处境化了。

 

我再举几个例子。当基督教兴起的时候,罗马帝国的文化是很强大的文化,那时候的许多诗人、哲学家、艺术家从世俗上讲都有辉煌的成就。可是基督教却在那个环境中兴起,在两百年内把这些都取代了,这是怎么发生的呢?希腊人相信宇宙的背后有一些准则、一个道德秩序是需要遵守的(他们不是相对主义者),而这些准则和秩序需要用心追寻。希腊人认为透过冥想、哲理、分析可以找到这个秩序——主要是通过哲学。在你找到这个秩序后,你只要使你的生活符合这个秩序就好了。比如希腊的斯多葛派,他们认为人要控制自己的情感,按照秩序生活,这样才是好的生活。希腊人用很多希腊的名词表达这个道德秩序,比如希腊语logos,中文翻译成“道”。而约翰福音1章的开场白就是“太初有道”,约翰明白“道”这个字的背后有希腊哲学和罗马哲学,可是约翰故意选择用这个字。所以,约翰的意思是,如同希腊、罗马文化所认为的,确实“太初有道”,宇宙的背后确实有个道,而且整个宇宙都是因为道被创造的。在这方面,似乎约翰讲的跟希腊人、罗马人一模一样,可是接下来约翰说,这个“道”不是一些哲理的原则、概念,这道是个人,是个有神性的人——耶稣基督!而且这个有神性的人耶稣基督竟然是可以通过人关系性的相交来认识的。当这些异教的哲学家听到基督教说确实有“道”,可是“道”是个人,他们就觉得这个太愚蠢了,但是这其实是个非常聪明的处境化,而且这是真理。

 

希腊人强调的“道”只有哲学家、有学问的人才会知道,那么你只有通过哲学家式的学术探讨,才能做一个真正的“好人”。相反,如果“道”是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世界都是藉他而造,而且你可以跟他直接有个人人格性的关系,那么这个“道”就是大家都可以拥有的,不管你有没有受过教育,是社会上层还是下层。这个处境化的真理带来的冲击是可以改变文化的。约翰肯定了希腊人、罗马人所追寻的,可是也强调惟有通过耶稣基督才能真正得到他们所追寻的答案,而且,如果这宇宙背后真正的动力不是一个抽象的哲理而是一个人,人的重要性也显出来了。这也是西方社会发展人权、认为每个人都当受到尊敬的原因。约翰福音1章是一个完美的处境化的表达,它刻意用这个社会中大家都明白的词,一方面肯定、一方面也挑战文化,然后揭示出终极答案就是耶稣基督。

 

我们知道圣经中有很多真理,要量化可能有几百几千条,如果有人问你圣经教导了些什么,你只能一件一件慢慢讲,并且你会想该选择什么先讲。当然,最后你需要把圣经全部的真理都表现出来,可是当你处境化地进入一个文化想要帮助他们的时候,你要决定首先强调哪些真理。我观察到,从前儒家思想导致整个中国文化强调要非常努力地工作,而现在中国文化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资本主义也强调要花心思工作,再结合西方的个人主义,导致现在每个中国人都愿意花很多时间精力去赚钱;我发现中国人一直很累,很难找到真正的休息。圣经中很多处讲到安息,比如希伯来书的作者强调在耶稣基督里我们能够有一个更深的安息,这当然不只是肉体的休息,福音给你的安息是心灵里面的安息。你可能在工作中非常辛苦,但如果你这么努力是为了证明给你的家人看你很厉害,或者是为了证明给社会看你是个有用的人,其实你不只是在做一个能养家糊口的工作,你还在做一个“属灵的”工作。因为当你想要用工作证明自己的时候,其实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拯救自己。

 

在1980年代有一个美国电影叫《烈火战车》,讲的是在奥运比赛中发生的一个故事。奥运会赛场上有两个选手参加赛跑,一个是基督徒,一个是非基督徒。基督徒说他越跑越喜乐,那个非基督徒也花时间训练,可是跑得很辛苦,而且没有喜乐。电影中,有一个人问他说:“你为什么觉得背负重担?”他说:“在比赛鸣枪之后,我只有十秒钟证明我的价值。”从外表看来,他们都在跑,都追求跑得更快,可是这个非基督徒觉得如果他不赢金牌,在世上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这就是在你的日常工作表面之下的另外一个“属灵的”工作,这个工作你不懂得放下的话,就算你去度假还是会累。那么,基督教该怎么揭露这个文化的问题,并跟这个问题对话呢?也许是要多强调耶稣基督如何是使人安息的主。

 

我再讲一个例子。今天的世界尤其是年轻的一代都比较喜欢科幻小说。《魔戒》的作者托尔金是一位基督徒,他写了一篇散文,解释为什么这些科幻小说很重要。他在这篇散文里有一个很有趣的讨论,他说这些科幻小说、奇异故事为什么会吸引我们呢?第一,我们梦想可以跳出死亡的掌握,追求能够超越时间,我们向往其他有智慧的可是又不是地球人的生物。他接着说,如果一个人特别喜欢科幻小说或者神话,你可以告诉他:耶稣真的复活了,以死里复活显明是神的儿子,你相信他,你会实现所向往的科幻小说中的那些梦想。你确实会超越你的时间,你会跳出地球到另外一个境界,你会见到非地球人,你会享受永恒的慈爱,你会终极地看到善战胜恶。我们今天的科幻小说只是小说,而基督成就的这些都是真实的。

 

处境化的两个工具

 

第一个工具,就是智慧。哥林多前书9章说,我们除了福音以外不要给人绊脚石。福音确实有很多内容会让人不喜欢,可是不要以为福音有些内容会得罪人我们就不敢讲,我们一定要把这些呈现给人。可是有些时候基督徒会得罪人不是因为福音得罪人,是我们自己得罪人。所以处境化就是说,我们要警醒自己,不要用非福音的绊脚石使别人绊倒。比如有一些牧师喜欢讲政治,当然他们也许真的很关心这些政治,可是有时候你的政治观会得罪一些跟你政治观不同的人;所以你得罪他,但不是因为福音本身的缘故得罪他。有些牧师喜欢讲笑话,可是你要小心,要知道幽默永远都有可能得罪某些人,所以你幽默的时候要非常小心。一个好的处境化的福音要除掉不必要的绊脚石。福音的内容是绊脚石的话,你持守,其他的属于你自己的绊脚石,你拿掉。

 

第二个工具,就是你需要认出每种文化里的普遍恩典和罪。就普遍恩典的观念来看,非信徒也会稍稍表达一些神的智慧,会显出一些良善之处,这些良善或多或少彰显了一些圣经的真理。但同时,每个文化都有很多罪。所以,你若想认识一个不同的文化,需要赶快去寻找这个文化里有哪些普遍恩典可以反射到的圣经真理,也找到那些你要说服他们接受的、他们本来不喜欢的圣经教导。你的论证先开始于在普遍恩典之下这个文化中那些跟圣经有共鸣的地方,然后你再把他们不喜欢的真理连接起来:说你既然接受这个为什么不接受那个?所以你的辩论方式是把他们从他们认为是对的地方,带到他们认为是错的地方。

 

改为“举一个例子,鲁益师说西方人很个人主义,反权柄,所以任何对他们有权柄、能审判他们的人,他们都很反感。所以西方人很想追求一位有爱的神,当你强调神是慈爱的,他们就很容易接纳,可是当你讲到神是审判者,他们就不接纳。他们尤其厌烦你讲神的愤怒,他们不接受一个对他们的罪愤怒的神。对此,鲁益师讲到,如果你是做父母的,你看你孩子做了一个非常错误的破坏性的事情,如果你是真的爱你的小孩,你一定会对他们发怒;你不生气表明你不是真正爱他,对他没有用心。同样,如果你真想要一个慈爱的神,那你就一定要接受这个神是会对罪发怒气的,是公义的神。

 

我再举一个例子。现在西方人很不能接受圣经是绝对的权威,只接受圣经是有智慧的话语,所以他们看圣经只喜欢看自己认同的地方。他们很讨厌会有一个绝对的权威是在他们之上的,所以你说圣经是无误的,是有绝对权威的,他们不能接受。但是,他们仍然盼望有一位慈爱的神,先强调我们可以跟神有亲密的关系,他们会很容易接受。比如我会说:你喜欢跟神成为好朋友吗?你喜欢跟神有亲密的关系吗?然后,我邀请他们一起看圣经。圣经里有些话你喜欢看就常常看,不喜欢看的就完全不管——那我有一个问题,如果这样神有什么机会能够讲一句你不喜欢的话?圣经都是神的话,如果你不喜欢的你就不看,只看你喜欢的,其实你是在重新塑造一个你自己想要的神,这个神是你的创造,不是真正的神。多年前我做过一次婚姻辅导,我问那对夫妻:“你们在什么情况下会吵架?”他们的回答是:“我们从来不吵架。”那我就知道了,至少有一个人在说谎,有一个人没认清自己。因为真正的亲密关系一定会有碰撞,如果你有一个亲密的关系,却从不吵架,肯定是有一方隐藏了自己,避免了这个碰撞。有一个很好的电影触及了这个主题:一个小镇上的男人们不能忍受他们的太太总是跟他们吵架,他们就研究了一个电脑芯片植入了太太的脑袋里面,将她们变得像机器人一样,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只会跟他们讲“对对,你永远对”。所以,如果你只看圣经里自己喜欢的经文,你的神只是永远会跟你讲“是是,就是这样的”。你其实没有跟这位神有真正的关系,你其实重新塑造了一个偶像是单方向的。如果你要跟神有真正亲密的关系,你就要看这位神全部的话,就要让圣经里那些你不喜欢的话来提醒你。

 

所以,先看在普遍恩典之下他们本身有什么光照,用某个圣经真理肯定他们想追求的——例如西方人的追求是想跟神有亲密关系,而这确实也是圣经的真理,我们的确可以跟神有亲密关系。然后,就此再用另外的圣经真理来攻击他们:你既然追求那个为什么又不信这个?——你要追求一位爱你的神,这位神有时候就会对你发怒气;你要追求跟神有亲密关系,你就要承认圣经是无误的。

 

处境化容易犯的两种错误

 

我曾借浪子的比喻讲到福音,这个恩典的福音我们一定要紧紧地抓住。学习处境化是非常非常艰难的,一个有大儿子心态的人绝对不会处境化。处境化容易犯两种错误。如果你只是想要这个文化喜欢你,不希望他们对你有任何批评,而只讲他们喜欢听的,这是一种错误。(只想得到别人的赞美,会有基督教领袖有这样的心态。)但在福音里,你从基督那里领受的爱会让你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你。另外一种错误,是非处境化的错误。你根本懒得处境化,因为你觉得只有你自己的表达、自己的文化是完全正确的,这个也是大儿子的心态,这里面缺少从福音来的谦卑。如果你没有从福音来的自信,你就会讨好人;如果你没有从福音来的谦卑,你会根本不在乎对方的处境。所以,你要先被神的恩惠充满,才能做到真正的处境化。处境化终极地体现在福音本身,因为福音的本身就是耶稣基督。耶稣基督是完全的人、完全的神,他的神、人二性都是完全的,不是人性多一点或者神性多一点;可是他却成为了我们的样式,而且度过了无罪的一生。他来到我们这里是认同我们的样式,虽然认同,可是他那完美的样式也挑战我们说我们现在的状态不对,这是神用他的处境化的方式教导我们,这就是道成肉身。

 

让我们一起来祷告:“我们的父,我们感谢你让你的爱子道成肉身,成为我们的样式,又用我们的样式来显明我们的罪。处境化这个主题是很大的,很多时候我们因福音很喜乐,可是我们不知道怎样在今世很好地把福音传讲出来。我求你使这里所有的弟兄姐妹都被你的圣灵充满而有智慧,让他们有从福音来的信心,也让他们有从福音来的谦卑,能够把福音带到他们的群体当中。祷告是奉主耶稣基督的名,阿们!”

 

 

[1] 本文整理自提摩太·凯乐牧师在今年三月恩典城市大会中的讲道录像,是根据David Chen的现场口译整理,略有删节。——编者注

 

登陆后可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