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2012年05月号(总第35期) 在警告声中移民

在警告声中移民

/庆君

 

三四百年前,时局动荡的欧洲大陆是一个让人禁不住向往的地方。一位名叫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的年轻大学教授将自己对赎罪券的见解汇总成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在维腾堡(Wittenberg)教堂的大门上,揭开了一个时代的篇章。不是在当时喧嚣的潮流之中,而是在寻访古道的路上,人们在耶柔米(Jerome,340-420 AD)、在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 AD),更尤其是在使徒保罗、在主耶稣自己那里,“重新发现”了似乎被掩盖了太久的福音真貌。原来禁闭室中通宵抽打自己的身体,向神甫不断地告解和乞求被宣赦,攒钱购买赎罪券等等积攒下来的所谓“善功”,都无法使得一个被全然圣洁的神追讨的罪人获得丝毫逃脱的可能,但在罪人之外却向着罪人发出的十字架上的恩典,却是那已经完全“成了”的。

 

亨利八世(Henry VIII)的“特立独行”,反倒被掌管历史的主所使用,使得英格兰大地上的宗教改革中诞生了伟大的清教主义精神,一群“不从国教者”愿意为他们所持守的牺牲一切。他们以纯正的福音、火热的布道、严厉的警告和滚烫的眼泪,承接着前辈的使命。1640-1662年被钟马田(D. M. Lloyd-Jones)认为是英国历史上几乎和宗教改革本身一样重要的一个时期[1],期间除了政治上的波浪起伏之外,一批被神所重用的清教徒留下了他们对来自各方面的向福音挑战的回应。约翰•班扬(John Bunyan)、约翰•欧文(John Owen)、汤姆•古德文(Thomas Goodwin)……在这个伟大的名字序列中,约瑟•艾岚(Joseph Alleine)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在全然奉献给主的三十五年(1634-1668)的短暂生命中,他不仅带领无数失丧的灵魂悔改归正,同时感谢主,他也著述颇丰,如今被保存下来并且仍在影响祝福颇多信徒的作品中,最广为人知的可能就是这本《给未曾归正者的警告》(An Alarm to the Unconverted,以下简称《警告》)。

 

直到今日,这本书也还是有另外一个名字:《天堂之路的明确指引》(A Sure Guide To Heaven)。很明显,作者试图通过这本书达到两个目的:警告拒绝出发或者正走在歧路者,并且指出唯一的出路是在哪里。

 

除了作为引言的“一个请罪人归向神的迫切邀请”和总结主旨并发出呼召的结论之外,全书共分为八章。

 

第一章指出人们可能对于归正的种种误解,将那些自以为悔改重生却不过是自我欺骗的情形一一列举。归正不只是称呼上的改变,不是靠着洗礼或者道德、形式上的敬虔得着的勋章,也不是借着教育、法律或者患难形成的对内心罪恶的约束,这些都不必然显明一个人是在基督里归正了的。

 

既然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归正,那么归正到底是什么?这是第二章的内容。书中论到归正的创始者、导致归正的起因和工具(途径)、归正的目的,以及归正的对象和带来的结果。

 

在接下来的一章里,作者强调归正的必要性,以回答“我要是不归正,又能如何?”的提问。事实上,归正是人生命中唯一重要的需要,否则我们及一切受造物的存在,我们的信仰、盼望,甚至基督所作和所忍受的一切,对我们而言就都成为徒然的。那些相信有神,在教会稳定聚会甚至“火热服事”的人,若其实是潜伏很深的未曾归正者,恐怕危险和可怜程度远超过在教会之外也自知不信的人。

 

从第四章开始,作者以更加直接的语气向读者发出呼召和呐喊。归正既然是必须的,“那么我是否已经归正了呢?”对这个问题,这一章通过列举未曾归正者的特征,让试图躲藏和回避的人都无处可逃。

 

紧随其后的是对未曾归正者惨况的描述。永恒、无限和不变的神与你作战,一切的受造之物站出来反对你,撒但完全的控制,罪恶无止息的压迫,私欲狂暴的捆绑,永恒的烈火在等待,律法发出威胁咒诅,甚至福音本身也让我们无处逃罪。实在是难以想象,处于这样境地的罪人本该是惶惶不可终日才对,他们又如何能仍在平安的假象中度过每一个日升月沉。岂不知每一秒钟都可能是最后的时刻,都可能是再也没有悔改的机会?

 

倘若这时候你发出“我当怎样行才能得救?”(徒16:30)的呼喊,《警告》的第六章正是答案:明确自己的处境,真实地认罪和悔改,接受基督已经全然成就的恩典,立志离弃罪恶,过圣洁的生活,并将自己的身心全然奉献给主。

 

感谢主,当你如此接受并立志顺服的时候,救恩成就在你身上。做个祷告吧,《警告》第七章是个绝好的范本。

 

最后是更多的“归正的动机”,他鼓励人更迫切地寻求归正。已归正者不仅免去了之前提到的种种可怕的情景,并且受到创造他的神极其仁慈的邀请,得以进入天国之门,得着永恒的盼望,并且即使是在短暂寄居的地上,神也赐予无比的特权,蒙怜悯的条件已经少得不能再少了,何况他还给予我们力量和勇气。

 

可能对于许多读者来说,初读《警告》并不必然是一段轻松愉悦的经历。书中对于未曾归正、仍然处在黑暗中的罪人有着严厉的指斥,并且毫不客气地指出他们现今的悲惨境遇和可怕的未来光景。对于在后现代语境中习惯了“心灵鸡汤”式的“福音”的基督教文化爱好者(他们很可能是在教会中聚会多年甚至自信已得着天堂门票的“信徒”)来说,艾岚的优雅风度实在是太过不足。据说当年约拿单•爱德华滋(Jonathan Edwards)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恩菲尔德城(Enfield, Massachusetts),面对着一群无知自负又轻浮的会众宣讲那篇著名的布道信息《落在愤怒上帝手中的罪人》(Sinners in the Hands of an Angry God)的时候,有些人紧紧地抱住教堂的柱子和栏杆。他们感觉自己正悬空站在硫磺火湖的顶上,终于发现自己正在加速奔向地狱之中。对于病入膏肓且毫无察觉的人来说,大声的严厉呐喊其实是比温柔的安慰更甜蜜的声音。同样的,《警告》以毫不妥协的方式指出,罪人必须悔改重生,否则他所面临的,必然是永无止息的痛苦和刑罚,而更加让他无话可说的是,他所承受的一切,都是“罪有应得”。

 

这可能是今日基督教会不太熟悉的布道方式了。为了吸引在现代社会中孤独而自私的都市人,福音信息的“去骨化”现象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教会的讲台上。如何让会众感受到心灵的抚慰和接纳,而不是如何呼召罪人离弃罪而逃向基督,开始更多地成为教会牧者讲道、会众传福音、主内作家写作时有意无意的关切。

 

同样,对福音的回应,也绝不仅仅是一个感动到流泪的“决志祷告”就万事大吉的。19世纪后半叶,司布真(Charles Haddon Spurgeon)曾在讲台上大声疾呼:

 

别说“我信耶稣基督是为我而死”,所以自觉得救了。我祈求你能谨记:真正拯救灵魂的信心的主要成份是投靠——整个灵魂绝对的倚靠——主耶稣基督来拯救我——我单单而完全地投靠他,我便得救。

 

假福音使人落在危险的“平安感”中,但唯有借着信靠和顺服体现出来的真信心,才是罪人被恩典得着的标记。主耶稣自己的传道、使徒们的教训,奥古斯丁、路德、加尔文(John Calvin)、约瑟•艾岚、司布真、钟马田等薪火相传的持守,使得福音一直被圣灵保守在基督的教会中,纵然世界嘈杂喧嚣,但建造在磐石上的教会,“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反倒是今天健忘和善变的我们在潮流中是多么容易就失去了方向,走在历代圣徒们所不熟悉的路上,读着他们的作品,感到如此的陌生。

 

为本书作序的伊恩•慕雷(Iain Murray)[2]称“这一本书把约瑟·艾岚信息的要旨具体化了,并展现了清教徒福音布道工作的典范”。这里所说的把艾岚的信息要旨具体化,是指作者借这本书详细总结了他无数次布道中所宣告的信息。他保存着一份每一条街道居民的名单,要确知他是否已经拜访过所有人并且以系统的要理问答教导过。如此殷勤的服事和对灵魂得救的迫切负担,是清教徒布道的显著特点之一(另外一点是刚刚提到的,对福音信息毫不妥协而清晰有力的宣讲[3])。使徒彼得说,“正因这缘故,你们要分外地殷勤……所以弟兄们,应当更加殷勤,使你们所蒙的恩召和拣选坚定不移……亲爱的弟兄啊,你们既盼望这些事,就当殷勤”(参彼后1:5、10,3:14)。没有殷勤的服事,我们的盼望也就不真实。在希伯来文和希腊文中,译为“殷勤”的字,都含着最、极和全部的意思。不但是在心志上,我们更应当效法先辈如同艾岚一样,在身体上也尽心竭力。中国教会史上,有一段脍炙人口的名言,是宋尚节博士被召回天家之前说的:“我为人不如王明道,解经不如倪柝声,交往不如计志文。我惟有一点,就是拼命。主知道,我将一切都摆上了”。

 

清教徒布道工作的典范,当是今日渴盼神继续复兴中国教会的我们,常常追寻和效法的榜样。几十年前中国的老一辈如此,我们不该有所不同。

 

历史中曾有人把《警告》一书中的呼召理解为,“悔改归正是罪人得神悦纳的筹码,说明糟糕的罪人还没糟糕到不知道自己糟糕的地步”,活活将一位持守纯正真理的清教徒误会成了阿米念主义者,这恐怕是约瑟•艾岚绝不会同意的。在第二章“归正的性质”中,他秉着圣经将导致归正的起因总结为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内在的起因是“白白的恩典”,他说,“在人身上没有任何可牵引神怜悯的成分,反而有许多是令神反感的。在人的身上有许多足以惹动神忿怒,却无丝毫鼓动他怜爱的地方。”既然是没有任何部分是能够被神喜悦的,那即使是人的悔改本身也是不能,除非我们有一位信实的中保。我们被拣选,蒙呼召,不是因为我们是圣洁的人,而是为了使我们成为圣洁的人,不是因为我们的悔改使得神愿意恩待我们,而是神恩待了我们,我们才能够悔改[4]。艾岚接着说,归正外在的起因是“主耶稣基督为我们的功劳和代求”。这同样是在我们以外完全成就了的,毫无关乎我们悔改、认罪的这一“义行”。在这里,他以确凿的圣经经文阻止了任何人自以为义的努力。

 

此外,艾岚在这本书中,不仅清楚确切地宣讲教义,满怀急切地呼召人悔改认信并全然委身,也非常细致地处理了一些在牧养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棘手问题。例如,常有人以预定的教义作为拒绝悔改的理由:“如果我是被拣选的,那不管我做什么,我仍然会得救;如果我没有被拣选,那不管我做什么,我仍是被咒诅的”。古往今来,这看似言之凿凿的烂借口被无知的罪人不知重复了多少遍。《警告》对此的提醒是:

 

如果先担心你是否是神所拣选的,这就本末倒置了。你必须先证明你的归正,然后对神的拣选深信不疑。如果你仍不能证明,你现在要及时痛下决心完全回转;我们不知道上帝的计划是什么,因为这是隐秘的事,但他的应许却极明确。……圣经是怎么说的呢?“你们当悔改归正,使你们的罪得以涂抹”(徒3:19)。“你们若治死身体的恶行必要活着”(罗8:13)。“当信,你必得救”(徒16:31)。难道还有比这个更清楚的吗?你不要站在那里,心里争辩你是否是神的选民,你要主动地悔改;信主,求神给你归正的恩典。

 

在神学上坚持正确的关于预定的教义,又在实际的牧养中指出预定的教义不是用来解决如何找到得救确据的问题。这类兼顾教义与牧养实践的例子,在《警告》之中不乏可见。

 

这本书或许并不适合你阅读,如果你只打算轻忽地对待自己永恒的结局,而从不想严肃地思考。你可能很难在这本书中获得益处,如果你带着傲慢与偏见草草地读完就一气之下把它扔在一边,或者认为它说得固然不错,但太过极端和严肃了。虽然在历史中这本书祝福了诸多圣徒,但它对你的影响可能微乎其微,除非你合上书后就马上到神面前来,认罪悔改并立志顺服。但若你一旦真的开始阅读,不要停下来吧,在如同漫天乱箭向你袭来的指斥、警告和呼喊中,在你彻底的无望中,你将看见不远处早已为你预备的坚固逃城。

 

“你们当站在路上查看,访问古道,哪是善道,便行在其间;这样,你们心里必得安息”(耶6:16)。愿我们不是在左右环顾的喧嚣中,而是在寻访古道的路上找回我们已经失落了的,持守我们本该竭力持守的;愿曾经借着此书惊醒和触动了司布真、怀特腓尔德(George Whitefield)的那一位,今日同样地惊醒和触动你我;愿给未曾归正者的警告,成为归正者时常验查自己如今身处何处,并帮扶他人的杖与竿。

 

当所多玛响起严厉的警告声,继续地留恋和回头只会等待着毁灭,跟随着那领人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移民吧,迁往神爱子永恒的国度,别犹豫,现在就出发。

 

 

 

 

[1] 钟马田:“清教徒的困惑——1640-1662年间的经验教训”,《清教徒的脚踪》,梁素雅、王国显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第163页。

[2] 伊恩慕雷(Iain Murray,1931-)牧师,曾于1956-1959年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作钟马田的助理,后来他创办了真理之旌旗出版社(The Banner of Truth Trust),出版了大量清教徒著作,我们今天读到的很多书籍都出自于此。

[3] 与其说这两点是清教徒福音布道的特点,毋宁说这是先知和使徒们的特点,更是主耶稣自己的特点。

[4] 参读《基督教预定论》,伯特纳(Loraine Boettner)著,赵中辉译,基督教改革出版社。

 

 

登陆后可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