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栏目 | 神学探讨 | 教会的基本牧养单位是什么?

教会的基本牧养单位是什么?

文/小约翰

 

很多弟兄姐妹认为教会的基本牧养单位是小组,有的认为是团契,中国家庭教会普遍比较忽视家庭,其实,家庭才是教会的基本牧养单位。

 

提出这一观点的理由如下:

 

第一,圣经中上帝多次与代表家庭的家长立约,家庭在上帝眼中是一个最基本立约单位。

 

亚当代表全家乃至全人类与上帝立约(创2:15-17;何6:7;罗5:12),挪亚代表全家乃至全人类领受上帝的彩虹之约(创9:12),创世记9:1特地提到“上帝赐福给挪亚和他的儿子”。亚伯拉罕代表全家乃至全以色列领受恩典之约,并以割礼为记号(创17:9-14)。其后,大卫之约也是如此(撒下7:8-16),上帝特别说:“你的家和你的国,必在我面前永远坚立。”(撒下7:16)

 

由此可知,在圣经中上帝与之立约的最基本载体便是家庭。到了新约,保罗在教导基督徒伦理的时候,也特别重视家庭在基督里的建造,在以弗所书用了大量篇幅,先说夫妻关系,再说父母和儿女的关系,再说主人和仆人的关系,从最重要关系说到次要关系。

 

第二,圣经强调家庭整体的归信,家庭基督化在上帝心意中显得非常重要。

 

“进他家里去,要请他的安。”(太10:12)“这应许是给你们和你们的儿女。”(徒2:39)“他有话告诉你,可以叫你和你的全家得救。”(徒11:14)“他们就把主的道讲给他和他全家的人听……他和全家,因为信了神,都很喜乐。”(徒16:32、34)

 

第三,约书亚立志在迦南地事奉耶和华上帝时,也是代表一家人来表白。

 

他说:“至于我和我家,我们必定事奉耶和华。”(书24:15)

 

别忘了,他和迦勒曾在同一个事工小组去窥探迦南地,但他在这里没有提到组员迦勒,而是提到了自己的家人。

 

第四,新约提到教会领袖品格的主要考察场所是在家庭中。

 

教牧书信谈到长老、执事们的资格时,主要考察的场所是家庭,圣经关心他们是否一夫一妻,是否好好管理自己的家,在家里是否有美好的品行之类(提前3:1-13;多1:6-8)。

 

第五,新约教会的敬拜场所常在家庭中。

 

首先,当时教会主要的敬拜场所不是圣殿或犹太会堂,圣经记载主要是在家庭中(徒12:12, 16:15;罗16:5;林前16:19;西4:15;门2)。

 

其次,法斯莱尔和吉弗里在《从圣经到文艺复兴时代的基督教音乐》中认为,“早期教会基督徒聚集的最显著特征,不是基督教式的公会或圣殿式敬拜,而是一同吃饭,这与仪式化的犹太教宴会有关。”这种聚集既然常在私人家中进行(徒2:46),更可见证出家庭的重要性。

 

最后,马太•亨利在《家庭教会——关于家庭宗教的讲道》中认为,新约中的家庭教会是实行家庭敬拜的实例。或者说,在马太•亨利看来,连教会都不过是扩大了的基督化家庭。

 

当然,这里要强调,敬拜地点不重要,重要的是圣灵和真理引导下的心灵和诚实。但家庭在新约教会的发展中确实是一重要载体。

 

第六,圣经描述拯救计划各方面的用语都是直接或间接源自家庭。

 

这一惊人结论是凯瑞•普塔克在《基督徒家庭敬拜》中提供的。他认为家庭是上帝设立的第一个制度,上帝在他的圣约和律法中一再强调家庭关系的重要性,上帝也是根据家庭中建立的各种关系说明他与子民间的关系,比如主仆关系、父亲与儿女关系、丈夫与妻子关系、产业与家长关系及收养、赎买关系等。

 

他得出结论说:上帝往往正是在家庭中雕塑他百姓的性情,让他们体会上帝的救赎之恩并令其活出圣洁生活。

 

第七,被巴刻誉为最杰出的牧师和福音使者的巴克斯特注重对家庭的牧养,带来了柯德敏斯特的复兴。

 

巴克斯特在17世纪中期的服事带有深远而长久的能力和果效。在他去英格兰约2000人口的柯德敏斯特城之前,那里的人粗野、无知,只有几户人家信主,但他来之后,几乎全城家庭都来教会聚会。几百年后,还有巨大果效。巴克斯特除了讲台讲道外,特别注重挨家挨户探访,私下教导每户家庭《要理问答》。他在名著《新牧人》中说,教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良好的家庭关系;教会的敬虔和福音的兴盛,取决于家庭的敬虔。他奉劝每一位牧师除了教导每户家庭《要理问答》外,还要做到:

 

1、了解各家庭的情况,这样才能知道怎样有效地帮助他们。

2、当每个人都在家的时候,去探访,向父母了解是否与子女一起祷告和读经,要明确指出疏忽这责任是有罪的。

3、教导每户家庭祷告并督促他们殷勤、迫切祷告。

4、推荐并确保每户家庭阅读好的属灵书籍。

5、劝勉基督徒家庭当守主日为圣日,不要纵容家人属世的娱乐和喜好,要促进家庭敬拜的实行。

 

最后,巴克斯特斩钉截铁地说:“除非家庭的敬拜得到促进,否则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你都不大可能在你所生活的地区看到福音兴旺和繁荣。”

 

第八,清教徒认定教会的基本牧养单位是家庭而非小组。

 

根据申命记6:4-9,清教徒认为教导圣经不只是牧师,也是每一位家长的责任,因此,他们每天有两次家庭敬拜,包括唱诗篇、读圣经、讲道、劝勉和祷告。主日晚上还要特别讨论当天主日证道的感动和收获。

 

清教徒的《威斯敏斯特家庭敬拜指南》甚至反对“不同家庭成员的聚会”,认为这种聚集对主日崇拜和家庭敬拜都有害,容易形成“教会中的教会”,造成教会的各种“圈子”乃至分裂,也容易破坏根据圣经而不是人际关系建立起来的教会权威,因为这些小组聚集既不是由牧师主持,也不是家长主持。《指南》认为妇女查经班和小组聚会不过“在敬虔方面装腔作势”,假如没有合乎圣经的带领模式,这样的聚会“不是圣灵的工作,而是肉体的工作”。《指南》制定者认为,孩子们在主日先应和大人一起敬拜,然后才可有各自主日学的学习,否则晚上无法和家人一起讨论讲道内容,也无从融入教会整体来体会敬拜的神圣性和严肃性。

 

当然,这也有当时的文化背景,但对家庭重要性的肯定不言而喻。

 

清教徒们认为上帝命令我们每天都要查考和讲论神的话,而不应只是每周一次在小组中进行。

 

第九,主耶稣和门徒的关系是小组门训形式,但有时也像是家庭形式。

 

主耶稣训练门徒最主要、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是“同在”法(约1:39;可3:14)!他跟门徒有三年之久,是吃在一起,住在一起。这就使得主耶稣的“门训”带有某种浓厚的家庭味道。这对我们每周以两小时计算的小组而言无论如何是种提醒。

 

逾越节晚宴,主耶稣来祝福、分饼和分杯,并设立了圣餐礼。各家各户晚宴的带领者毫无例外由家长担当。旧约中以色列人守安息日和过逾越节,主要的场所是家庭而不是会幕或圣殿,会幕更多算是献祭的地方。试想,只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的会幕,怎么可能容纳下几百万人一同聚集?家庭早就是很重要的敬拜场所。

 

而且,主耶稣基督用自己的血洗净教会,还要迎娶教会,把教会当成新妇。这里以婚姻关系为喻该是大有深意的,表明主耶稣对家庭和婚姻的重视,否则他也不会在迦拿的婚筵上行第一个神迹。

 

第十,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有时候不太稳定,而家庭成员关系非常稳定,家庭基督化对教会来说很重要。

 

小组成员关系要么太紧密,容易变成以人际关系或文化背景为中心,而不再以道为中心,成为“教会中的教会”;要么太松散,人员流动量过大,很难得到长久、有效的牧养。从实际来说,小组成员多以背景单一者和未婚者居多,他们的灵命状况还不太稳定,单一的背景使他们不太能谦卑舍己融入教会,容易热心大过真知识,喜欢事工而非事奉,很容易被挑战,但难以持久,流失率极大。等他们进入家庭之后,还能这么热心,那就是经过考验的热心了,这么多热心的家庭起来,那真是教会的福气。

 

相比来说,弟兄姊妹有了家庭后,就不太容易火热了,但一旦火热起来则有持久果效。只去带容易带领的小组,而忽略更难以带领和牧养的家庭,这样的事奉对教会来说是避重就轻。

 

愿教会得着千千万万个家庭,愿每一个来到教会的家庭都能得到教会有针对性的牧养!

 

登陆后可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